呼倫蹄蓋蕨

cm,寬約 cm,頂端尖。 cm,最寬在基部。

文獻描述

1993 Athyrium hulunianum,陳芬等,頁 362,圖版1,圖1~4,9~11 1997 Athyrium hulunianum,鄧勝徽等,頁25,圖版6,圖12; 圖版7,圖3~8 ;插圖 7 2001 Athyrium hulunianum,鄧勝徽和陳芬,頁 126,圖版 87,圖 1~7; 插圖31

形態描述

蕨葉中型,至少二次羽狀分裂,三角形,長 8 cm,寬約 7 cm。末二次羽軸較粗壯,寬 2~3 mm,背面有一縱脊。縱脊寬約為羽軸寬的 1/3,在末次羽軸的分出部位擴展到約占末二次羽軸寬度的 1/2。縱脊背面中央有一細線。末次羽軸寬 0.8 mm,背面凸起,但無細線。末次羽軸以銳角分出,基部微下延,中上部略前彎。末次羽片披針形,寬 1~1.5 cm,長 3~5 cm,頂端尖。以 50° 角對生,排列較緊,羽片間幾無間隙。小羽片下先出型,下行第一枚小羽片下延到末二次羽軸上,向上經 3~4 枚小羽片後轉變為上先出型,互生。下行小羽片排列較上行稀疏。小羽片披針形,長 1.0~1.2 cm,寬 0.3 cm,最寬在基部。基部全部著生,與軸成 45° 角,向上漸收縮,中上部向前彎曲,頂端漸尖,邊緣分裂為 6~8 對頂尖齒狀裂片。羽狀脈序,中脈的中上部微曲折;側脈分叉一次或不分叉,生殖羽片與營養羽片同形。孢子囊群著生於生殖小羽片背面的側脈上,位於側脈靠近中脈的一側;馬蹄形或彎鉤形,以後者為主,長邊靠近中脈,幾乎與中脈平行。小羽片基部的囊群多為馬蹄形,兩側對稱或近對稱;中上部的囊群以彎鉤形為主,部分為新月形和條形,兩端漸尖,彎曲度變小。小羽片基部的 1 個裂片中有兩個囊群,其他裂片一般僅有 1 個囊群。每一小羽片含囊群 4~5 對。囊群體積較大,馬蹄形者高 1~1.5 mm,寬約 1 mm,展開長達 3.5 mm;彎鉤形者長 1.5~3.0 mm。發育較好者產孢子囊 60 個以上。囊群蓋特徵不詳。孢子囊以球形為主,很少橢圓形,直徑 180 μm 左右;具細柄,柄由 3 排細胞組成,環帶直立,約由 13 個加厚細胞組成;環帶細胞高約 20 μm,壁厚約 6 μm。每一個孢子囊產56~64 個孢子。孢子兩面型,極面觀以橢圓形為主,部分為圓形;赤道面觀豆形。極軸長 30~35 μm,赤道軸長 35~45 μm,兩軸長度比1.00~1.42。單裂縫,縫長16~25 μm。表面較光滑,但多褶皺(鄧勝徽等,1997) 。

比較研究

時代產地:內蒙古扎賚諾爾坳陷,伊敏組;早白堊世
圖版信息:圖版 166,圖 1~3;圖 4-17
數據來源:中國化石蕨類植物(2010),頁碼:28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