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履歷
2010年 參加北京第七屆全國紅色收藏品展交會
2011年 參加北京第八屆全國紅色收藏交流會
2011年 參加首屆中國(天津濱海)紅色文化收藏展覽交流會
2012年 被遵化市評為第六屆政協委員
外界評價
一個從小失去了父母的孤兒,一位樸實純厚的農民,在市場經濟中靠自己的勤勞和努力走上了致富之路。多年來,他時刻牢記著黨對他的撫育之恩,以收藏革命遺存為依託,深深表達對黨的感恩之情,對祖國無限的愛。他就是今年44歲、出生於遵化市東舊寨鎮閆家峪村的周立軍。
走進周立軍的家,一進屋,映入眼帘的是兩牆上一排排整齊地別在紅綢上的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毛主席像章,粗略算一下,約有上千枚。周立軍笑言這僅是他收藏的像章的一小部分。
沿著擺滿收藏品的樓梯來到二樓,迎面擺放的是一幅1.8m×1.9m的巨幅毛主席肖像杭州刺秀。兩個房間裡,更是被堆放得滿滿當當:印刷年畫、劇照宣傳畫、毛主席語錄、報紙、連環畫等;毛主席半身或全身瓷像;“青年突擊手”的缸子;毛主席詩詞郵票和信箋、唱片以及茶壺、燈、鐘錶等。據不完全統計,周立軍已收集到毛主席的各種像章5000多枚,各種版本的毛主席語錄、著作和各種報刊雜誌15000多冊,各種題材的宣傳畫1300多張,毛主席各個姿態的瓷像180多個,連環畫3500多本,郵票400多張,信封、信箋1000多張。即使用一座2000平方米的展廳也不足以展出其所有珍藏。
談起收藏的由衷和經歷,一向沉默寡言的周立軍變得活躍起來……
主要故事
小立軍10歲時,父母相繼去世,他和年幼的弟弟相依為命。在他們最無助的時候,黨和政府向他們伸出了救援之手,扶助他們長大成人。這一切,在小立軍的心裡烙下了深深的印記。“如果沒有黨和政府的救濟、幫助,我不會過上現在這樣好的日子。”提起過去,周立軍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正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懂事的小立軍從那個時候起,開始用心收藏起生活中能夠遇到的各種文化資料,如舊報紙、連環畫、水粉畫等。
1989年,周立軍用他的全部積蓄在縣城開了一家小餐館,生意紅火,讓他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富裕起來的生活,讓周立軍的感恩之情日益加深。他開始不再單純地滿足於這種零星的、不成規模的收藏。在他看來,“紅色藏品”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回憶,還承載著人們對那個時代的情感和思索,他要保留下這段歷史。於是,“紅色收藏”由一個簡單的感恩的情愫開始變成一種熾烈的熱愛和一份執著的追求。
上世紀90年代初,周立軍開始踏上漫長而又艱苦的收藏之旅。由於餐館的特殊營業時間,等打理好店裡的生意,已是下午兩三點鐘了。忙了大半天的周立軍,常常顧不上休息,背著家人,一頭扎進廢品收購站里尋找那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的各種畫報、瓷器等。說起當年“淘寶”的經歷,周立軍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在廢品收購站里,夏天蚊蠅飛舞,各種難聞的氣味讓人窒息;冬天寒風凜冽,凍得手指都伸不直。即使這樣,他依然樂此不疲,在廢品收購站一“泡”就是三四個小時。一張張地翻,一本本地找……每次從廢品收購站出來,周立軍都是灰頭土臉的。
漸漸地,到廢品站“淘寶”已經不能再滿足周立軍的需求了。他開始把觸角伸向革命老區,甚至延伸到周邊的縣區和北京等地。那時候,周立軍就像著了魔一樣,一有空閒,便騎上腳踏車,趕到東舊寨、小廠等地,挨家挨戶地收購各種像章、畫報、瓷像等。由於山路崎嶇,道路遙遠,他經常凌晨三四點鐘便起床,腳踏車一蹬就是兩三個小時。趕到村莊後,顧不上喘息,就走東家,串西家,陪著笑臉,說著好話,收購那些早被人遺忘,甚至已經被當作垃圾,但卻記錄著那段歷史的物品。“有時候收購到一件合心意的東西,樂得晚上連覺都睡不著!”
最讓周立軍苦惱的是,剛開始,愛人對他的這種行徑極不理解。乾乾淨淨的屋子裡整天堆滿各式各樣的廢品,灰塵滿天飛,弄得屋子都放不下腳。為這事,愛人沒少跟他生氣。雖然每次周立軍都向愛人保證說“再也不往家撿這些‘破爛’了”,但事後往家撿“破爛”的行徑不但絲毫未改,反而“變本加厲”,家裡的“破爛”越堆越多,占據了絕大部分空間。日子久了,愛人也無可奈何,“既然他這么愛好,而且這些‘破爛’又是白撿的,不花錢的,就由他去吧。”這么多收藏品,都是“白撿”的嗎?面對筆者的質疑,周立軍不好意思地笑了,“哪有‘白撿’的,都是花錢收購來的。”而當初他那么說,只是“騙”妻子的。十幾年來,周立軍已經為這些“紅色收藏”花費了十幾萬元。
漸漸地,周立軍在收藏圈內小有名氣,經常有業內人士慕名來到他的家裡,或參觀藏品,或互相交流。還有一些人提出要收購他的藏品。玉田的一位老闆甚至還提出無償為其提供展廳,都被周立軍婉言謝絕了。他說,“我收藏這些東西一不圖賺錢,二不為出名。我感謝黨把我這個孤兒培養成人,讓我過上了好日子。我想把這些歷史文物收藏起來,供後人觀賞。”
周立軍說,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目前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將這些收藏整理完善歸檔,辦一次個人收藏展覽。同時,將這些收藏拍攝成集,出一本畫冊,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感恩社會,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