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教育
1904年在寧武讀中學堂,師從後來成為山西守土抗戰和組織犧盟會的倡導者,官至山西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內政部長、監察院長的趙戴文。趙先生對益讓非常器重,在學校委以班長。每次批改作文都有“立論不凡、終成棟樑”等語。
1906年經丁致中、谷思慎介紹,同南桂馨、冀學蓬、丁夢松一起加入同盟會。同年考入山西陸軍國小堂。畢業後升入北京清河陸軍第一中學堂。後即復升保定陸軍軍官學堂。(清末陸軍教育制度規定:讀本省辦陸軍國小堂者,三年畢業後,再進入全國創辦的四所陸軍中學堂之一學習。即在北京清河的陸軍第一中學堂、陝西西安的陸軍第二中學堂、湖北武昌的陸軍第三中學堂和江蘇南京的陸軍第四中學堂。陸軍中學堂畢業後,到陸軍部隊中入伍受訓半年,再送到陸軍軍官學堂深造。筆者注)。
加入蘭譜
1911年武昌起義後,山西的革命志士紛紛回響。周益讓從保定趕回太原,加入山西同盟會員比較集中的晉軍。同年10月14日,周益讓同李德懋、劉廷森、弓富魁、李成林、崔峻、銀承業、楊沛霖、張枝幟、蔡榮壽、高書亭、李潤發、王棟材、張培梅、高冠南、於鳳山、魏德新、王承緒、石煥功、謝濂等20人協力同心鬧革命,海誓山盟結為異性兄弟。
蘭譜按年齡大小排列名次並註明結盟人及其三代的姓名別字年齡籍貫等項,由劉廷森提序(誓言)。周益讓按年齡排在第十五位。結盟誓言如下:
“自滿清政府推倒,中華民國成立,為民請命者寡,爭權奪利者多,因疑生忌,因忌生垢,假和衷共濟之名義而實行自相殘殺之毒手時勢,如此大局何堪構想乎,同人有鑒於此將軍界中革命卓著之二十人結一異性兄弟之堅固團體,同心協力,生死以之。將民國造紙完善地步,使我團體興,民國前途相驅並進,永垂不朽夫,然後之義大利三人不愧,為商周之十人不愧,為黃花之七十二人不愧,為梁山泊之一百零八人。所以互相締造,互相輔助,以冀追蹤於彼美然目的,究能達到與否則全視我同人思想如何毅力如何耳願與同人共勉焉是為序。
民國元年10月14日劉廷森謹序”
這個“蘭譜”中的成員成為以後革命的生死弟兄,象周益讓、張培梅、楊沛霖三人後來在戰場上互為支撐,甚至成為兒女親家。
生平功績
1911年10月29日太原起義後,因吳祿貞被刺致晉燕聯盟失敗,閻錫山由於山西革命軍的孤立而感到處境非常危險。此時,袁世凱操縱清政府企圖撲滅革命火焰。11月15日任命張錫鑾為山西巡撫,統帥曹錕的第三鎮之部進攻山西。12月12日清軍攻破娘子關,閻錫山棄太原北上經靜樂、寧武到保德。周益讓隨張培梅帶寧武、原平已經收容成隊的革命軍趕赴保德相會。月底,閻錫山進攻綏遠。1912年1月12日山西民軍占領包頭。15日周益讓隨張培梅開至薩拉齊炮擊薩城。清軍潰退刀石村。時至寒冬,雪深尺余。山西民軍不畏嚴寒英勇奮戰,三十日進占托克托城。閻錫山看見形勢好轉,且又山西派趙熙成迎接閻錫山返晉,閻立即中止進攻綏遠計畫,下令返回山西。周益讓隨閻錫山、張培梅仍沿黃河南行,經河曲、神池、寧武輾轉到大年初一才抵達忻州。初一這一天,忻州城各條大街上,五色旗迎風招展,城內的迎候隊伍吃過早飯就到北門外五里排隊等候。直到太陽落山才見閻錫山帶著不滿千人的隊伍到來。除跟隨閻錫山的百餘人外,隊伍大多沒穿軍服,只在胸前佩戴著圓形白布胸章,頭戴皮帽,身穿皮襖、皮褲,腳蹬皮靴。有的騎馬,有的步行,有的背著手槍,有的掛著馬刀,有的刀槍均無。歡迎的人都說這是“蒙古軍”。知州朱善元和隊官們看見閻錫山到來,便指揮隊伍向閻敬禮。並恭敬地把閻錫山迎到貢院,大擺筵席接風。還拿出20萬兩白銀,獻給閻錫山,供其發軍餉和其他開支。後周益讓留守陽方口。益讓因作戰勇敢被提拔為營長。幾月後調回太原。
1913年,外蒙古在沙俄帝國的唆使下,宣布獨立,並在沙俄支持下舉兵南侵張家口和歸綏。內蒙古一些王公貴族也趁機叛亂,攻城略地,燒殺搶掠。北京政府派兵平叛,山西都督府也派遣張培梅北征。周益讓又隨張培梅率軍向綏西的山西軍防地開拔,剛到包頭,聽說距包頭西北200多里的麻忽兔友軍被圍甚急,益讓為先鋒率軍日馳夜行趕到麻忽兔,一鼓作氣殲敵千餘,迫使蒙軍退集百靈廟(今內蒙烏蘭察布盟達爾罕茂明安旗),不敢輕易南下,歸綏戰局稍轉危為安。此役周益讓以戰功卓著升任團長。同年冬天,蒙軍從後套自西而東,圍攻五原,進占大榆太,威脅包頭,綏西局勢又現危象。周益讓率領混成團,身先士卒,大敗蒙軍,收復大榆太,駐守五原,肅清後套蒙軍殘匪,又協同友軍攻克蒙軍盤踞的百靈廟。自此,南侵蒙軍攻勢稍止。在一年多的征蒙作戰中,周益讓有勇有謀,每戰必身先士卒,多次克服險情。一次,益讓率本團士兵抵擋數千敵人,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他派數十人潛至敵軍背後山上,用樹木偽裝,設下疑陣,又故意打槍誘敵。敵人聞聲遠望,見滿山儘是軍隊,慌忙掉頭全力攻奪山頭。益讓則帶數十精銳尾隨其後,痛擊敵軍,一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敵人不明真相,很快就被全殲。周益讓率部與蒙軍鏖戰中,冰天雪地,裝備極差,甚至經常沒有東西可吃,但仍能全力投入戰鬥,取得勝利,並為以後的征蒙戰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14年春,周益讓和張培梅回師太原。
陳采彰,浮山縣北王村人。1912年7月10日打著“大漢義軍”(亦稱“洪漢軍”)的旗號召開誓師大會,殺官員,搶府庫,強占店鋪,濫殺無辜。嚴重地危害著山西剛剛穩定的局面。陳彩彰的訊息傳到平陽府,鎮守使張煌立即出兵鎮壓,並報閻錫山,閻立刻派潞澤遼沁鎮守使楊沛霖率部東進浮山,調太原軍、大同軍各一營兵力,從西進攻浮山,兩路大軍形成東西合圍夾擊之勢,準備一舉殲滅陳彩彰。在大軍壓境的時刻陳憑藉熟悉地理環境,從容應對,並用一湖北人王老九製做出了“榆木炮”,使11月22日的關家河之戰大獲全勝,楊沛霖在此戰鬥中為國捐軀。平陽軍和潞安軍的慘敗,使陳采彰的隊伍迅速壯大,很快發展到1600多人,有快槍100多條,戰馬30多匹,活動範圍南到曲沃、絳縣、翼城,北到洪洞、安澤,西到襄陵、汾城,東到陽城、長子、沁水。閻錫山對陳采彰的事情大為震驚,1914年夏,派省都督府參謀長孔繁尉為晉南“剿匪總司令,率兵進駐平陽,派曾廣晉為浮山知事,又派張煌前去招撫,多方分化瓦解洪漢軍。不料,張煌派代表吳長盛勸降時卻被陳采彰將吳長盛殺死。
1915年秋,時周益讓為張培梅部直屬混成團團長。授上校銜。受命赴安澤剿滅陳采彰部。益讓到安澤後採用分割包圍的戰法,在石比河戰鬥中重創陳采彰,“圍其通道,斷其糧水”。歷時一年陳部支援無望,彈盡糧絕。終在1916年6月27日陳采彰暴死於浮山縣信家村。周益讓率部一鼓作氣將陳采彰殘兵敗將段得勝、陳友祥部剿滅。余匪作鳥獸散。晉南局勢暫保持了相對穩定。
1917年張培梅出任晉南鎮守使,周益讓部駐守平陽。5月間,西安警備司令郭堅受陝西督軍陳樹藩唆使進犯山西。
郭堅,(1887~1921)。原名振軍,字方剛。陝西省蒲城縣平路廟鄉郭家村人。1915年陳樹藩從陸建章手中奪得陝西督軍職位,先後任郭堅為陝西第一游擊統領、陝西警備軍統領。是殺害孫中山護法大元帥府特贈陸軍中將銜、國民政府追贈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銜、孫中山譽為革命的“後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之靖國軍總指揮井勿幕的劊子手。他為自己寫的座右銘就是:“刀殺短命鬼,火燒運氣低。不為坐朝庭,專為搶東西”。陝西督軍陳樹藩為了除掉郭堅這個心頭大患,鼓動郭攻打山西,行前為郭向在西安的山西商人敲詐勒索了20萬。並發給了充足的武器裝備。當郭在渡黃河前,陳樹藩卻給閻錫山發電報說:“郭堅叛變,從速捕殺”。1917年5月,郭堅率三個團2000餘人,由臨晉縣的吳王渡和榮河縣的廟前渡兩地偷渡黃河,分兩路向新絳、運城前進。企圖控制河東地區。渡過黃河郭部就在榮河奸淫擄掠,無所不為,閻錫山接電後,急令晉南鎮守使張培梅為總指揮、商震為副指揮進行防堵。張培梅率直屬的周益讓混成團和商震率領的另一個混成團星夜南下。會合當地駐軍謝屬步兵第四團的一個營和晉南警備隊,在河津、榮河、臨晉一帶與郭堅展開激烈的戰鬥。剿敵500餘人。1917年7月28日(農曆6月初10)郭堅率數百親信在臨晉西北土堡子拚死抵抗。周益讓冒槍林彈雨,奮勇殺敵。不幸頭部中彈以身殉國。時年32歲。
張培梅聞知周益讓遇難,悲痛欲絕,親自端槍沖向土堡子,直打的郭堅2000人馬剩下不足50人,趁晚乘民船逃回陝西。
賊匪郭堅兵敗西歸被陳樹藩拒之門外。於1921年8月13日被馮玉祥將軍在西安軍官學校以宴請為名將郭堅捕獲槍決。
周益讓平生對張培梅非常尊崇,經常是以“唯鶴峰(張培梅字)命是從”,兩人自從義結金蘭後,情同手足。周益讓為國捐軀後張培梅親自扶柩送回寧武紅土溝。靈車到達太原後,閻錫山親自出城接靈祭奠。並換棺重新盛殮。以32人獨龍槓用閻錫山之衛隊送益讓安葬。
是年,國民政府代總統馮國璋追贈周益讓為陸軍少將銜。
晚年生活
周益讓生前有一子一女。兒子周紹興,乳名生生。女兒周秀娥。周益讓生前和張培梅曾戲為兒女親家。張培 梅不以為戲,待撫養秀娥成人後便將秀娥為大公子張慶慧迎娶為媳。
在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把周益讓打為“反動軍人”,掘墓開棺,拋屍荒野。甚至把棺材蓋都做了橋板。周家人不敢在本地居住,搬到了岢嵐縣姥姥家。他的孫子周壽壽想為爺爺修修墳墓,因為土地置換問題難以商量,雖經鄉政府多次協商仍未結果。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深切希望給這位為民族革命、推翻滿清帝制捐軀的老英雄一隅安息之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