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
自17世紀中葉起,科學家就一直對周期蟬的生命周期困惑不已。它們遵循著相同的基本生命周期:幼蟲在地底生活13或17年,然後在夏季大量出現。它們爬上樹,蛻皮,成長為成蟲,然後在短短數周內,成蟲相遇、交配、產卵。孵化後,幼蟲會回到地底,等待下一個輪迴。
相關研究
周期蟬大批湧現,捕食性鳥類數量最低
20世紀初的研究指出,在非常規周期內出現的蟬會被捕食性鳥類吃得一乾二淨。這次兩名研究者決定探個究竟,看看鳥的數量是怎樣影響這種昆蟲的生命周期的。
這篇論文的作者是沃爾特·科尼格(Walt Koenig),康奈爾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以及安德魯·利布霍爾德(Andrew Liebhold),美國農業部林業局的生態學家。他們二人共同研究了從1966年到2010年期間北美捕食性鳥類種群資料,主要針對15種鳥類,包括黃嘴美洲鵑( Coccyzus americanus)、紅頭啄木鳥( Melanerpes erythrocephalus)、家雀( asser domesticus)等以蟬為食的鳥類。研究顯示,在周期蟬大批湧現的當年,這些鳥類的數量達到最低點。
在十七年蟬大批出現12年後,捕食它們鳥類的數量開始減少,最終在第17年達到最低點——正是十七年蟬再次大批出現的年份。以十三年蟬為食的鳥類遵循著類似規律。科尼格說:“蟬控制了鳥類的數量;它們給鳥設計了一條軌道,使得下一批蟬出現時鳥類的數量大幅減少。”
周期蟬用資源脈動影響環境操縱鳥類數量
那蟬到底是怎樣通過生命周期來操縱鳥類數量的呢?曾有另一項研究揭示了蟬的生物量(biomass)對環境的巨大影響。“這是一個巨大的資源脈動,滋養了一切——土壤、樹木和鳥類都從中獲得了豐富的營養。現在看來,(蟬)大批出現對環境的影響會持續很長時間——一直持續到下一批周期蟬出現。”科尼格說道。
該理論對周期蟬的蟄伏提供了一個新解釋,但迷霧仍未散盡。“我們仍未有一個好的理論,現在仍無法解釋周期蟬帶來的資源脈動是如何準確地在13或17年內使鳥的數量達到最低點的,”科尼格說,“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