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沙苑之戰

《周書》,唐令狐德棻纂,共五十卷。 兩年以後,《晉書》修成,令狐德棻因此而被任命為秘書少監。 令狐德棻主編《周書》,經歷了兩次才得以完成。

作品原文

冬十月壬辰,至沙苑,距齊神武軍六十餘里。齊神武聞太祖至,引軍來會。癸巳旦,候騎告齊神武軍且至。太祖召諸將謀之。李弼曰:“彼眾我寡,不可平地置陣。此東十里有渭曲①,可先據以待之。”遂進軍至渭曲,背水東西為陣。李弼為右拒,趙貴為左拒。命將士皆偃戈於葭蘆②中,聞鼓聲而起。申時,齊神武至,望太祖軍少,競馳而進,不為行列,總萃於左軍。兵將交,太祖鳴鼓,士皆奮起。于謹等六軍與之合戰,李弼等率鐵騎橫擊之,絕其軍為二隊,大破之,斬六千餘級,臨陣降者二萬餘人。齊神武夜遁,追至河上,復大克獲。前後虜其卒七萬。留其甲士二萬,余悉縱歸。收其輜重兵甲,獻俘③長安。

作品注釋

①渭曲:渭水的彎曲處。
②葭蘆:蘆葦。
③獻俘:古時軍禮之一,打仗凱旋則獻俘太廟以告成功。

作品譯文

(537年)冬十月壬辰日,西魏軍隊到達沙苑(今陝西大荔),距東魏高歡的軍隊六十多里,高歡聽說宇文泰到達,便率領軍隊前來迎戰。癸巳日早晨,偵察騎兵向宇文泰報告高歡的軍隊就要到了。宇文泰召集諸將商量對策。李弼說:“彼眾我寡,不能在平地布置戰陣,距此地東十里有渭水的彎曲處,可以先去占領,在那裡等待他們。”於是進軍到渭曲,背靠渭水,排成東西戰陣。李弼在右方抵禦,趙貴在左方抵禦,命令將士全部隱藏在蘆葦中,聽到鼓聲便發起衝擊。申時,高歡的軍隊到達,看到宇文泰的軍隊少,便爭相飛馳進軍,已不成佇列了,都聚集在左軍。戰鬥一觸即發,宇文泰鳴起了鼓,戰士們勇敢地發起衝鋒,于謹等六支軍隊與他們一起作戰,李弼率領鐵騎從橫向攻擊,將高歡的軍隊分割為兩部分,大敗高歡軍隊。六千多人被斬首,二萬多人在戰場上投降。高歡趁夜逃走,被追到黃河邊,又獲大勝。沙苑之戰共俘虜東魏軍隊七萬人,將其中的二萬甲士扣留,其餘的全部放回。還收繳東魏的軍事物資,獻俘於長安。

作品評析

《周書》,唐令狐德棻纂,共五十卷。包括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記錄了北魏大統元年(535年),東西魏分裂至隋開皇元年(581年)隋代北周間的四十七年史事,其中西魏二十二年,北周二十五年。作者仿《尚書》文體寫成,語雖典雅,卻難免失實,所載有關均田制、府兵制的史料較為重要。原書殘缺今本多取《北史》補入。
令狐德棻是唐初第一個向最高統治者提出修纂前朝諸史的史學家。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令狐德棻在向唐高祖的上書中,從歷史角度,提出了修纂近代“正史”的重要性,從政治的角度,提出了修纂近代諸史的可能性。他的建議,有理有據,因此,唐高祖採納了令狐德棻的建議,並在武德五年(622年)十二月特地下達了《命蕭僂等修六代史詔》。詔書指出了史職的重要和修史的目的,提出了修纂前代歷史的內容和要求,對修纂前代各史的作者作了任命,令狐德棻與侍中陳叔達、太史令庾儉修周史。但是,這次修史工作,經過幾年的時間,竟不就而罷。
唐太宗繼位後,於貞觀三年(629年)復下詔纂述北魏、北齊、北周、隋、梁、陳“六代史”。史臣商量後,認為北魏史已有北齊魏收所纂《魏書》和隋代魏澹所纂《魏書》,史事詳備,不必再修。唐太宗表示同意,並派令狐德棻修北周史,李百藥修北齊史,姚思廉修梁、陳史,魏徵修隋史,由令狐德棻具體指導和協調諸史纂述工作。貞觀六年(632年)令狐德棻遷任禮部侍郎,兼修國史。四年後,五史俱成,令狐德棻以修周史而受到皇帝獎勵。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下詔重修《晉書》後,六十四歲的令狐德棻在房玄齡的推薦下,再次發揮他的史學才能。在修纂《晉書》工作中,令狐德棻所發揮的作用是很關鍵的。參加修纂的十八個人,共推他為首,對於制定《晉書》的體制和類例,他負有主要責任。兩年以後,《晉書》修成,令狐德棻因此而被任命為秘書少監。
令狐德棻是一位有漫長的著作生涯的歷史學家,他對唐初史學的傑出貢獻,不僅表現在他的思想遠見和史學才能方面,而且還突出表現在他的大量的著述工作方面。他一生致力於皇家纂述工作(主要是歷史纂述工作),凡四十餘年,可以這樣說,凡唐初的重大歷史著述活動,都飽含著令狐德棻的心血。另外,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曾熱情地支持和具體地幫助了李延壽個人纂著《南史》《北史》的工作,書成之後,令狐德棻予以檢閱和推薦,使李大師、延壽父子的願望和心血才沒有付之東流。《南史》《北史》的修成並成為封建社會“正史”而流傳至今,是有令狐德棻的一份功勞的。
令狐德棻主編《周書》,經歷了兩次才得以完成。一次是在武德五年(622年),與陳叔迭、庾儉共修,未成。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又命令狐德棻和岑文本同修周史。令狐德棻又上奏請求崔仁師為助手,貞觀十年(636年)成書,共五十卷,帝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
《周書》很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斷限。唐初,關於敘述北朝史事的著作,已有北齊魏收的《魏書》、隋魏澹的《魏書》,前者以東魏為正統、西魏為僭偽,後者則相反。令狐德棻考慮到魏澹的《魏書》記西魏事不盡滿意,而北周上承於西魏、隋上承於北周、唐又上承於隋,有必要強調這個“正統”關係,因而在《周書·文帝紀》里,詳細地記述了西魏時期的政治、軍事大事。所以,從《周書》斷限來看,它實際是包攬了西魏、北周二朝史事。這在當時,特別是魏澹《魏書》還存在的情況下,似乎沒有什麼特別重要意義。但到北宋,魏澹《魏書》已佚,只剩帝紀一卷。這樣,《周書》所述西魏史事乃成為後人了解西魏一朝歷史的第一手材料了。
《周書》在民族史和民族關係史上的價值,是尤其值得重視的。北魏、西魏、東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權,北周是鮮卑族宇文部建立的政權,北齊則是鮮卑化的漢人建立的政權。《魏書》《周書》《北齊書》比較集中地記述了這五個皇朝的興衰史。如果我們把《魏書》《周書》《北齊書》中記述的鮮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方面的種種變化,跟《三國志》《後漢書》里所記鮮卑族史事加以比較的話,我們就會看到:在這二三百年中,鮮卑族的歷史取得了何等偉大的進步!其實,這又不只是鮮卑族的進步。自東漢末年以後,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同漢族不斷走向融合、不斷加深了封建化。《周書》正是這個歷史過程的真實記錄之一。
令狐德棻修史的目的,不僅是要闡明唐王朝統治的正統性,而且還要給諸多大族功臣的先輩樹碑立傳,因此,《周書》難免在寫法上存在回護、闕書、蛇足等不足之處。後人指其內容多脫離實際是不過分的。
北周的歷史很短(557—581年),僅二十五年,加上它的前身兩魏(535—556年),也只有四十七年,相對而言,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也不十分重要。一般的讀者對之並不十分了解,有必要根據《周書》的紀傳,尤其是本紀加以介紹。
《周書》本紀七卷,其中《文帝紀》上下二卷,《明帝紀》一卷,《武帝紀》上下二卷,《宣帝紀》一卷,《靜帝紀》一卷,共記錄宇文氏五傳的歷史情況。
《周書》列傳四十二卷,所記人物近上百人之多,基本上網羅了當時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人物。
通過閱讀這些列傳,我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北周(包括西魏)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情況,從而對北周社會有一個大體印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