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早在念大學和研究生期間,周放就已顯得十分優秀,獲得許多老教授的青睞。他實現自己夢想的第三次選擇是在研究生畢業的時候。作為中山大學鳥類學的第一屆的研究生,且這一屆的研究生總數僅僅一人,比珍稀動物還要珍稀。學校希望他能留校,中科院也很想要他。但周放認為,搞動物研究在大城市條件得不到滿足。與大城市相比覺得廣西的條件更好,更有用武之地。因此選擇了廣西。周放的這一選擇,讓他的導師都流淚了。
從1984年到1993年,周放在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工作。從專業技術人員到副所長、所長,既要搞研究,又要管“柴米鹽油”,還要為單位的發展四處找錢。周放說,當官並非自己所願,管“雜事”把好端端的時間都浪費了。正當“官運亨通”之時,周放提出堅決辭職。一連三次,終於辭官從教,到廣西大學當了教授。這是周放實現夢想的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人生道路的選擇。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至中期,他以鳥類群落學的系列研究,創下了多項國內動物科學學術領域內的第一而蜚聲學術界,奠定了其在學術界的地位。因為工作需要,周放獵涉的領域甚廣,研究涉及鳥類學、生態學、保護生物學,動物分類學、環境水利學,在這些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並經常把這些學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研究工作總是顯得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周放的研究所,更準確的地點是在廣西的大山森林、沿海島嶼、石灰岩地區和自然保護區。他曾長時間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長尾雉跟蹤研究。桂西隆林縣境內的金鐘山自然保護區,他已去過七、八次,最長的一次住了一個月。在山上最大的危險是遇上毒蛇。在金鐘山就多次碰上眼鏡王蛇。一次遇上一條七斤多重的眼鏡王蛇,且距離很近。據說這種大毒蛇的毒量可毒死2萬人,咬一口的毒量可使2000人致死。因在山上用獵槍作為防身武器,有一次碰上眼鏡王蛇時,一位同事用獵槍打毒蛇,不巧打到石頭上,反彈的子彈使周放臉上身上10多處受傷,幸未致命。至今,他的手臂上兩塊骨頭之間還有一粒綠豆大的子彈未取出,並將作為永久的紀念相伴終生。
發現 海南鳽
周放對斑斕的鳥類世界,傾注了十分的熱情,也傾注了無數的心血。80年代中期以後,結合廣西的特點開展研究,他又成了國內第一個系統研究紅樹林鳥類的人,也成了國內第一個系統研究岩溶石山鳥類的人。對海南鳽的調查研究和保護,已經連續不斷進行了十幾年。海南鳽 Gorsachiu smagnificus是全球瀕危鳥類,也是中國數量最少、最瀕危的鳥類之一,一度被認為在世界上已經滅絕。當大家都認為“像謎一樣的”海南鳽在世界上可能已經絕跡時,他第一個重新發現了這種珍稀鳥類。1990年,周放在廣西西南部重新發現了該鳥。此後為保護這種極度瀕危的鳥類不遺餘力。經調查表明,該鳥在十萬大山地區的上思縣東屏鄉鳳亭河水庫庫區及庫周的活動最為穩定,目前已在那裡形成相對穩定的繁殖種群。風亭河水庫約有海南鳽30-40隻,是全球最大的繁殖種群。
由於鳥類受到人類的嚴重威脅,對鳥類的研究越深入,越感到保護鳥類的迫切性,周放對鳥類的研究,總是和鳥類保護分不開的。無論是對海南鳽的研究、對黒頸長尾雉的研究、對紅樹林鳥類和石山鳥類的研究、還是對大型工程對鳥類的影響研究,最後總是要研究如何才能有效保護這些鳥類,並提出科學的保護措施。
他經常對人引用一句國外的名言:Today birds,tomorrow humen. (鳥類的今天,就是人類的明天)。對於全球瀕危鳥類海南鳽的保護,周放投入了很多的精力。為了弄清生存現狀和瀕危程度到底怎么樣,他幾乎走遍了十萬大山的每一條山溝,深入神農架、南嶺山脈和皖南山區的崇山峻岭進行調查,還發動聯絡浙江大學、安徽大學、廈門大學、海南大學和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等單位的鳥類學家開展全國同步調查。通過大量艱苦的工作,證明海南鳽已在它的許多原來分布區絕跡,目前僅見於南嶺山脈東段和廣西南部的少量地方,數量極其稀少,是中國數量最少最瀕危的鳥類。
雖然海南鳽如此瀕危,但在海南鳽殘存的地方,對其棲息地的破壞仍在繼續中。當周放在廣西南部看到一個海南鳽的棲息地的闊葉林被破壞用來營造經濟林、從而使那裡的海南鳽失去家園時,眼淚從不輕彈的他怎么也控制不住地流下了淚水。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保住另一個廣西最主要的海南鳽棲息地――上思縣鳳亭河水庫庫區。在上思縣各級政府的協助下,他和他的學生深入庫區調查和進行環境保護宣傳,推動當地民眾成立了民間海南鳽保護協會,使那裡的海南鳽得到了有效保護。
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鷺鳥專家組組長哈費勒教授曾到廣西來與周放一道考察海南鳽,深深為他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所做出的優異工作所折服,對許多人說為中國有這樣敬業的高水平的鳥類學家而驕傲。
發現 貓兒山小鯢
2006年初,周放在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有尾目小鯢科一新種,命名為“貓兒山小鯢 Hynobius maoershanensis”。
發現 東黑冠長臂猿
2006年5月,周教授帶領研究小組在中越邊境的無人區跟蹤黑長臂猿,終於確認這一珍稀瀕危動物在這一區域的存在,靖西縣邦亮保護區所在的中越邊境一帶的森林成為了東黑冠長臂猿 Nomascus nasutus在世界的唯一分布地。而連續五天五夜不洗不漱的周教授研究小組,也成為“準黑長臂猿”了。
發現 弄崗穗鶥
2004年周放的研究生在位於中越邊境的弄崗自然保護區發現一種以前從未見過的鳥,周放得知後憑著自己的專業直覺認為可能是一個新物種,隨後的調查證實這是畫眉科穗鶥屬一新種,周放將其命名為“弄崗穗鶥 Stachyris nonggangensis”,並於2008年在國際鳥類學最權威的雜誌《The Auk》上撰文報導,成為國內在該雜誌上發表論文的第一人。弄崗穗鶥也成為了繼任國榮先輩1932年發現金額雀鶥之後第二個由我國鳥類學家發現並命名的新鳥種,是時隔70年後,中國甚至整個東亞第一次記錄到鳥類新種。
主要論文
•廣西龍灘自然保護區的兩棲爬行動物
•廣西蛇類一新記錄——方花小頭蛇
•廣西壁虎科分布新記錄——鋸尾蜥虎
•廣西黑頸長尾雉對夜宿地的選擇
•中國兩棲類一新種(有尾目,小鯢科)
•廣西金鐘山鳥類保護區鳥類多樣性初步研
•廣西大苗山“打鳥坳”趨光性鳥類調查
•北崙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冬季鳥類多樣
•廣西鳥類5個新記錄
•虎紋捕鳥蛛毒素提取的研究
•機場鳥撞防制中的鳥類風險評價
•虎斑夜鳽分布與亞群態勢研究
•南寧吳圩國際機場春季鳥類研究
•廣西鳥類一新紀錄——白眶鶲鶯
•南寧吳圩國際機場春季鳥類鳥撞風險分析
•南寧市郊三種人工林型夏季鳥類多樣性初
•鳥類群落與景觀類型的相關性研究
•白眉山鷓鴣一新亞種
•農田中三種鷺科鳥類日取食動態研究
•南寧吳圩國際機場兩棲爬行動物初步調查
重學術 輕名利
近些年來,周放先後連續不斷地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充分表現了他的學術水平在國內學術界的地位。他還獲得了更多的國際資助項目。
周放在國內外發表了許多論文,但他從來未統計過到底有多少篇。近十多年來他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他從來未考慮過花時間來進行申報成果和申報獎勵。曾經有人勸他說,如果你不進行申報,你的成績將得不到官方的認可。他只是淡淡地笑一笑,反問:“這重要么?” 周放始終認為,腳踏實地搞研究做學問,才是最重要的。
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的周放還在帶研究生,他要為中國的動物學界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近些年,周放開始將他畢生的研究匯集,已經出版了《十萬大山地區野生動物研究與保護》、《中國紅樹林區鳥類》等專著,筆耕不輟的他不久還將有新的著作問世。
周放現在是IUCN鷺鳥專家組成員,鳥類國際鷺鳥專家組成員、濕地國際水鳥專家組成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委員會專家、世界鳥類學大會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鳥類學會常務理事,等等。問他還有多少頭銜? 他說他從未統計過。
難怪他的朋友開玩笑說,國外知道周放的人比國內多,北京知道周放的人比廣西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