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文[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周志文[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周志文,筆名周東野,祖籍浙江天台,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生於湖南辰溪。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博士。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捷克查理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講座,及《中國時報》、《中時晚報》主筆,現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淡江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文學作品有《日升之城》、《三個貝多芬》、《冷熱》、《布拉格黃金》、《尋找光源》、《風從樹林走過》、《時光倒影》等書。

周志文[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周志文[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志文教授於明清文化有很深的研究。還專意於散文,撰作的數量既豐,作品的內涵又變化多端神采飛揚,早已卓然名家。

其散文處處可見作者獨特的“會心”,遂使讀者藉作者之“慧眼”觀物明世,因作者之感動而感動,在作者之識見解悟升華為興到神來的“智慧”之際,相悅莫逆於這高遠深至的人生觀照與精神境界中。

周志文教授親身實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訓的同事,遊蹤行旅遍及歐亞大陸各地;加以興趣廣闊,品味深入,對各種藝術以至文明生活中各種寄託遣玩之道,鑑別門徑辨析甚精,往往左右逢源,言談微中,令人心悅誠服。他能說“酒話”談“茗泉”,教我們“冬茶”與“舂茶”滋味之別,飲用之法,巴赫十二平均律音樂各家演奏詮釋的異同優劣,或者以水仙花為案頭清供的臥雲風姿與培養之道,而皆信手拈來,足見平日閱歷之廣,蓄積之厚,確可位居達人之列。

周志文教授既專精宋明思想,又熟識明清史傳,並且教授現代散文,但其對古典詩詞不僅泛覽而尤多個人的解會,因而論世知人之際,往往引詩見意,別有體悟。

周志文教授顯然因其儒學的性理修養,因而在理智上追求中正平和的義理境界,充分顯現“有德者其言藹如”的論斷,但在情感上毋寧是更欣賞有稜有角,任才使氣而個性凸出的歷史人物。

周志文教授不僅熟通中國各種古典著作,如明代呂坤《呻吟語》、張岱《夜航船》以至連橫《雅堂筆記》,但更是五四以後的現代人,既會“夜讀麥克白”得出“悲劇里的人物,都彷徨徘徊,好壞全不徹底,莎士比亞的悲劇主角,麥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或奧賽羅,都是那個味道”的結論。更會措意“自由與平等”,反思“美國夢”,甚至討論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阿道斯·赫胥黎(AldoLls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再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以及羅素(Bertrand R13ssell)的《世界的新希望》(NewHope for A Changing World)。

他對羅素似乎深有會心,他因而引申羅素的說法,而以為:“世界的新希望在那裡?我們勢必要提高知識,讓世界沒有或者減少愚蠢的人,然後要加強道德意識,讓有見識的人勇敢,有膽量說出自己的看法,而且將自己奉獻給社會。”面對生命的“虛空”,他會訴諸羅素《我的信仰》(What I Beiieve?)所主張的:“幸福並不因它終會完結而不是真的幸福,思想與愛情,也不因它們不能永存而失去其價值。”而闡發到:“所有的東西,包括世界與宇宙最後都會蕩然澌滅,我們不能因為這必然的結果而頓失所依,便懷疑萬象的真實。失去證明擁有,短暫證明永遠……他們曾經活過的,包括愛與恨,都是有意義的。他們相信生命,儘管他們立刻就會失去生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