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富元

周富元

2003年,在寧夏石嘴山,他開始了《九龍灣》的寫作。 他的《九龍灣》一書像個難產的嬰兒一樣誕生了。 為了讓這部作品能在2007年面世,他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寫作計畫。

甘肅省曲藝家協會會員、寧夏回族自治區作家協會會員、慶陽市青年作家周富元,三年前出版了長篇小說《九龍灣》,被改編成32集同名電視連續劇,由中影集團投拍,並被列為中宣部建國六十周年獻禮的項目作品之一。
 周富元1960年出生於寧縣石鼓鄉佛堂村一個吃過正月愁二三月的農家。家庭的貧困,使他上學的機會得之頗難。他說:“那時,憂愁和胡亂的幻想基本控制著我青少年時的快樂。每當我坐在教室里聽老師授課時,就感覺是自己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使我無牽無掛,讓我的幻想飛得遙遠,顯得神奇。自己猶如一首歌兒里唱的那個一匹狼愛上了羊一樣的愛自己的學校。學習給了我無窮的快樂,讓我遠離了現實,放牧了心靈。”然而這種快樂的路只走完高中就斷了。高中畢業那年,他和絕大多數農村青年學生一樣回村勞動。他當社員,當生產隊會計,當大隊文書,當半脫產幹部身份的鄉文化專乾,當縣劇團編劇。這些歲月里,他和祖輩一樣,過著起早貪黑、上山爬窪的日子。只是這些日子裡,和絕大多數農民不同的是,他既要琢磨一家人的生計,還要思謀自己的出路。他的日子過的艱辛苦澀,乏味單調。操勞間隙,他堅守著起於國中時的作家夢。在當鄉文化專乾時期,他管著近千本圖書,不乏有中外文學名著,又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的順手。在如饑似渴地閱讀中,他鍾情於描寫鄉村生活的大本小說,一本本讀著,一次次和自己身邊的農民生活對照比較著。他的作家夢就這般於不知不覺中醞釀著。
只是到了上有二老要贍養,下有兒女要撫育時,他才從夢裡回到了現實。
1995年為了一家人的生存和自己圓夢,他辭職外出打工,先是多地闖蕩,哪裡有活就哪裡乾,沒活乾就走著去找,後供職於寧夏石嘴山的一家民營企業。在這奮爭的歷程中,他深切地體會到了農民生存的艱辛,自立自強的無助與滄桑。文學創作便成了他在勞作之餘宣洩和寄託對農民生活和社會生活感悟的一種方式,成了他精神生活的一種寄託和追求,成了他做不完的夢!
他的文學創作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之後,在那些瑣碎而又艱難的日子裡,沒放棄過學習和寫作。遇書店便逛,有感悟就寫,有滿意的就投往報刊雜誌社,發表了對他是鞭策,促他更勤奮,沒發表,他反省自己在創作上的缺欠。
2003年,在寧夏石嘴山,他開始了《九龍灣》的寫作。他說:“我撕了寫,寫了撕,整章整章地反覆修改,53萬字的小說,從頭到尾地改寫了3次,2004年才在西峰定稿。”
他的《九龍灣》一書像個難產的嬰兒一樣誕生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把該書作為年度重點書目,推向了全國。他的書和他的事跡,很快在社會上引起了反響。一個與他素不相識的讀者在對書的評論中寫道:“作品是將作者的生命沉浸於歷史長河之中,這種經歷與激動的過程,終久不會與他人重複。”扳指一算,周富元從開始文學創作到出版《九龍灣》,用了二十多年的光陰。他說:“我的作家夢沒有句號。”他認為,人如果沒信心、恆心和毅力,是很難實現自己的願望的。
為了著出《守望邊緣》,在蒐集寫作素材,深化對農民工潮和農民工不幸遭遇的解讀,他曾多次奔波於農村,奔走於城市,走訪了一百多位跟他曾有著相似經歷的農民工及其家人。有時,為了千把字的寫實,他幾乎要費多半天的時間。為了讓這部作品能在2007年面世,他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寫作計畫。2007年,他的紀實文學《守望邊緣》一書,終於在慶陽香包文化節上與讀者見面了,繼《九龍灣》之後,又一次引起了當地社會的反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