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鎬

周光鎬

周光鎬(1536—1616),字國雍,號耿西,明朝嘉靖15年出生於潮州府潮陽縣桃溪鄉(今汕頭潮南區桃溪鄉)嘉靖41年舉人,隆慶5年(1571)進士,授浙江寧波府推官,先後兼署府屬象山、奉化、慈谿三縣事。歷南京戶部、吏部主事、郎中,四川順慶府(府治今南充市)知府,以四川按察副使任建昌(今西昌)兵備道,兼平建昌越夷亂監軍,升調陝西按察使,專職“整飭臨邛兵備”。萬曆21年(1593)加都察院右都御史銜,任寧夏巡撫。萬曆24年辭官回鄉,從事地方公益活動,並授徒講學。萬曆44年逝世。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周光鎬在官26年,所至著政聲。據已知,有浙江、四川二省《通志》及有關府、州、縣誌和潮州府、潮陽縣的地方志共14部為立專傳,記載其政績,稱其“倜儻有權略”。周氏身為文臣,卻兼具韜略,親歷軍旅。在四川平建越夷亂中,他以兵備道及征南監軍身份為先遣,率二十輕騎飛渡瀘河,直插前線,“傳呼所至,賊眾驚匿”。協同主帥部署諸軍,“三路並進,直搗賊巢”經大小三十餘戰,擒獲叛酋,收降叛眾,亂事平定。他以“贊理軍務”身份任寧夏巡撫,也表現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寧夏當時東、西、北三面,都處在蒙古族韃靼部的包圍和侵擾之中,由於措置有當,戰守得宜,因而在任三四年間,境域得保全瀾。可以說,周氏是才兼文武。

周氏少承家學(其父孚先為當時嶺南知名理學家),其後雖長時期在官,但一直讀書撰作從未停止,到臨終前數年,仍然如此。學問淵博,涉獵廣泛,經史諸子,歷代詩文,相當熟諳。這從他的詩文可以得到充分印證。

人物生平

周光鎬像 周光鎬像

周光鎬(1536—1616),字國雍,號耿西,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出生於潮南桃溪鄉。父孚先,舉人,專研理學。幼承家學,嘉靖四十三年(1564)舉人,隆慶五年(1571)進士,授浙江寧波府推官,先後兼署府屬象山、奉化、慈谿三縣事。萬曆三年(1575年)升調南京戶部主事、史部主事,後升驗封司郎中。萬曆九年,調升四川順慶(今南充地方)知府。十四年,川省建昌越嶲地區(約今川南夷族自治州)夷族諸酋去反亂,四川巡撫徐元泰知其能,薦任為平亂軍監軍,晉按察使,實授建昌行都司兵備道。率輕奇,渡瀘水,部署諸軍,歷大小30餘戰。亂平,論功升右參政。萬曆二十年(1592),陝西寧夏衛原副總兵哱拜父子反叛,周光鎬升調陝西按察使,駐咽喉要地臨鞏(今蘭州附近),專職兵備道。寧夏之亂平定,萬曆二十一年(1593)加都察院右都御史銜,任寧夏巡撫,佐理軍務。修城堡,整軍備,制外敵,飭內政。後晉大理寺卿。萬曆二十四年(1596)秋辭官回鄉,從事地方公益活動,於峽山築明農草堂,讀書著述,並授徒講學。萬曆四十四年(1616)逝世。

周為官所至有成,多處方誌為其立傳。善詩文,編著有《左傳節文注略》、《韓子選抄》、《武經考注》、《兵政集訓》等。今存《明農山堂集》49卷及《周氏宗乖》。

作品

其著述成書者按時間先後如下:

1、《〈左傳節文〉注略》15卷。該書今存中科院圖書館軍處。

2、《百朋匯抄》未詳是否梓行。

3、《〈韓子〉選抄》曾梓行。今未見。

4、《出峽草》1卷,曾單獨刊印,後統收入《明農山堂集》,為該《集》詩卷三。

5、《〈武經〉考注》今未見(《武經》為宋代選定之七部歷代重要兵書)。

6、《兵政集訓》3卷,今未見。

7、《周氏宗乘》10卷。今存(收入於數年前出版之大型族譜《泗水周氏宗乘》中)。

8、《正俗會約》今未見。

以上數種,或注或選或摘編,各有自序,序俱收入於《明農山堂集》。

《明農山堂集》為今存周氏主要著作,計詩15卷,收入各時期不同體裁作品800餘題,1200餘首;文34卷,按序、記、傳、尺牘、論、雜著、奏疏等13門類排列,共500餘篇。全書近60萬字,堪稱洋洋大觀。漢學大師饒宗頤先生《重刻〈明農山堂集匯草〉跋》謂:“潮州明人專集稱完備者,此最為巨著矣。”(饒鍔、饒宗頤《潮州藝文志》)。

《明農山堂集》有莆田方沆、潮陽吳仕訓與後來順德馮奉初的序或題辭,對該書的內容及文辭都給以很高的評價,這裡不重複。現在值得特別提出的是,此書具有相當的文獻資料價值,如在四川平建越夷亂的《記》、《議》,在寧夏關於邊防戰守的多篇奏疏,都是第一手資料,可補史志不足。涉及潮州府、潮陽縣的許多篇章,是珍貴的地方歷史文獻。

傳說

老天開眼 神鳥有知

明嘉靖年間,光鎬出生於黃隴都峽山埠桃溪鄉孚先家。其父原是儒林學士,告老返鄉後,被鄉人推舉為鄉官。其母揚氏夫人臨產光鎬時,適逢暴雨成災,山洪暴發,練江水漲,田舍被淹,龜山腳下一片汪洋。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孚先一面指揮船隻搶救災民撤上龜山;一面安排揚氏夫人及兩個兒子避宿船倉。連續忙碌了七天七夜,甚少合眼,熬得眼紅腰酸,剛一坐下就打起鼾來了。突然一串電閃與雷鳴,船倉里即傳出“哇哇”的哭聲,把他從酣夢中驚醒。睜眼一看,一輪紅日撥雲而出,一道新虹從龍首上空舞起,飛落龜山。此時,見奶媽興匆匆地走出船倉報喜:“老爺!夫人生下一小公子啦!”他聞言跨步進倉,笑眯眯地撫摸著嬰兒,只見小兒面如弓月,鼻似擎柱,雙眼如珠,臉上七顆黑痣,狀若北斗。他暗暗思忖:“此乃天賜奇才啊!”此刻,忽聽龜山上傳來陣陣歡聲:“老天爺開眼啦!老天爺開眼啦!”聯想剛才雨後天晴,滿天霞光彩虹,“光鎬”這一名字,油然而生。

光鎬小時,生性剛強,好為弱者打抱不平。因此,常給父母增添口舌麻煩。有一次,為抱不平,扶弱抗強,與鄰里孩童打鬧起來,鄰里家長告到孚先家。孚先是個明白事理的長者,總認為孩子打鬧,不管孰是孰非,應先教育自己的,便令家丁去叫少爺來責打一番,可小光鎬已不知去向了。家丁奉命四處尋找直至華燈初上,才在石硤翠竹叢下發現。原來小光鎬蹲在竹叢腳下打盹睡了。遠遠只見一群白鷺生怕小光鎬著涼似的,用它們的翅膀蓋在小光鎬身上,直到家丁走近,才“吱”地一聲飛走了。家丁回來把所見稟告老爺,孚先聞言,怒氣頓消,深感神鳥有知,小子必非等閒之輩,長成必定前程無量。於是,在小光鎬七歲時,帶其來到龜山頂拜會同窗好友柯某,讓其拜柯為師。由於良師的啟蒙和精心教誨,終使小光鎬成長為國家棟樑之才。

大人好大膽,小鬼好大頭

周光鎬之所以被後人稱為“都爺”,是他任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被封為征西南靈大元帥。他奉命率軍守邊七年,英勇善戰,安民懲惡並舉,歷經大小數十仗,師出必勝,屢建奇功。這就使人想起有關他小時“不怕鬼”的傳說。

那是深秋季節的夜晚,繁星閃爍,秋風蕭瑟,大地黑沉沉,只聞秋蟲“唧唧”的響聲。八歲大的小光鎬的書房裡,燈光還亮著。突然門聲一響,匆匆走出小光鎬來。他提著小方油燈,開了門,向屋後的茅廁走去。剛出門就見遠處兩點火星閃動,朦朧中又仿佛聽到隱約話音:“周大人來了,快躲起來!快!”倏地就消失了。原來是兩個小鬼躲進廁所去了,呆呆地蹲在地上,像兩塊石頭似的。小光鎬走進廁所,把小方油燈放在“石頭”上,解開褲子,往廁上一蹲就拉起屎來了。此時,吹來陣陣秋風,燈光一閃一閃,小光鎬警覺一下,側耳又聽見有誰在輕聲私語:一個說:“你小鬼好大頭,給周大人行了個方便。”另一個接著說:“老哥,我頭頂油燈,連動一動都不敢,你開什麼玩笑。看這周大人,真箇好大膽!”……

第二天,小光鎬把昨晚上廁所聽到的話,告訴了書童,書童也不得其解。但從此,“大人好大膽,小鬼好大頭”的故事便不脛而走了,一直流傳至今。

字驅病魔

周光鎬的外公生了病,久醫無效。有一夜,他外公迷迷糊糊中仿佛聽見有人在說話:“明天大人要來這裡,俺應趕速覓地方藏起來。”過後,他外公似乎看見有人影進入眠床底下的陶缸。第二天上午,周光鎬跟隨母親到外公家。外公一見光鎬,想起昨夜的事,心想這個外孫將來定成大器。於是,這回他對外孫更加愛惜,問長問短,問讀了多少書?問會寫多少字?光鎬回答:“公呀!我會寫‘上大人、孔乙己’了。”他外公十分歡喜,叫家人拿來筆墨紙硯,要外孫寫給他看。光鎬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上大人、孔乙己”六個字,外公笑呵呵說:“好了。”隨後叫人將眠床下的陶缸取出來,把光鎬寫的字封裝缸口,再將陶缸拿到大溪去沉掉。從此,他外公的病便日見好轉。

跌水吟詩

有一日,天下細雨,周光鎬要去東山鄉,路過峽山溪一條小石橋,橋石沾滿污泥,又濕又滑,周光鎬一錯腳,跌下水去,過往的人都在笑他。面對這些嘲笑他的人,光鎬也不客氣,隨口吟出一首詩:“雨仔悠悠,橋石鰍鰍 ,騙跌大學士,笑死一群牛。”那些嘲笑光鎬的人聽後,不但不生氣,反而連聲稱讚光鎬聰明有才智。

事後,光鎬發誓,將來如能出頭天,一定要在峽山溪建一條大橋。後來,周光鎬得中進士,官拜寧夏巡撫,晉升為大理寺卿,便請旨建峽山溪大橋,取名“恩波橋”。

註: 鰍鰍意為橋石滑如泥鰍。

林六隱見周都爺

明朝萬曆年間,都爺周光鎬辭官隱居峽山。當時,周族的牛馬成群,放養在野外。和平鄉民發現田禾被周族牛馬傷損,議論紛紛。十三歲生童林六隱得知此事,便去找鄉紳、族老。六隱說:“諸位長輩,我們這時田禾受損,叫嚷有什麼用?何不去稟告周都爺?”鄉紳、族老說:“都爺顯赫,沒人敢去。”六隱說:“有理可講,怕什麼,我去!”鄉紳、族老大喜,買了一套新衣服,一雙紅鞋給六隱穿上,派人伴他往峽山。

林六隱到都爺府前,先對看門人施禮,然後說:“和平生童林六隱求見周都爺。”看門人入府傳報。都爺聽說是個少年,無意相見,說:“素不相識,不見。”看門人告知林六隱,六隱回說:“我與都爺同是孔門弟子,何不相識?”看門人再傳報。都爺覺得來者言語不凡,為了試他,故意傳他從側門進見,林六隱說:“我人雖小,但此來是受民眾所託,應走中門。”都爺得知少年是受重託而來,便傳開大門。

林六隱步入大廳,向都爺施了禮。都爺有意對他試一試,便說:“我先出對,你若對上才有資格和我論事。”六隱點了點頭。

周都爺看看傭人正扇火爐,便以此出對:“火焰焰如虎張牙。”林六隱望著廳上的香爐正燃著香,觸景便對:“香菸煙似龍翻身。”

周都爺再出對:“小犬無知怨路狹。”林六隱對上:“大鵬展翼恨天低。”周都爺又出對:“早出日頭不成天。”林六隱不示弱,對上:“日落西山無久時。”

周都爺性起,脫口再出對:“新姜不如老薑辣。”林六隱對上:“老筍不如新筍尖。”

周都爺見林六隱人小志大,膽量非凡,聰明機敏,便愛惜在心,以禮相待,問明來意。林六隱將和平田園受損之事直說了。都爺方知看管人失職,立即命人通傳管好牛馬。

林六隱謝過都爺,往中門而出,走至大埕,不慎踩著污泥,鞋被污泥弄髒,他隨機應變地說:“好呀!看我紅鞋換烏靴!”

周都爺聽後,暗暗贊道:“此人日後必成大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