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溫(772~811)
正文
唐代文學家。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濟)人。據呂溫文集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娃纂》以及劉禹錫《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序》等文獻考訂,實居洛陽。祖籍東平。呂溫貞元十四年 (798)登進士第,次年中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校書郎。受王叔文賞識,擢左拾遺。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為入蕃副使,在吐蕃滯留經年。順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參與“永貞革新”。永貞元年 (805)秋,使還,轉戶部員外郎。歷司封員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與宰相李吉甫有隙,貶道州刺史,後徙衡州,甚有政聲。世稱呂衡州。呂溫曾從陸質治《春秋》,從梁肅為文章,學有淵源。其文俊拔贍逸,頗有文采,劉禹錫說他“始學左氏書,故其文微為富艷”(《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紀》);《舊唐書·呂溫傳》亦稱其文“有丘明、班固之風”。他擅長銘贊,如《成皋銘》、《三受降城碑銘》、《凌煙閣勛臣頌》、《張荊州畫贊》等,“時有奇逸之氣”(王士禛《香祖筆記》),為世所稱。又善政論,如《功臣恕死議》、《三不欺先後論》、《諸葛武侯廟紀》,皆見識卓異。亦能詩,間有反映現實、關心民生之作。他與柳宗元、劉禹錫友善,深受稱重。去世後,柳宗元為作誄和祭文,劉禹錫、元稹等作詩悼之。清代李慈銘說:“和叔之文,當時擬以左丘、班固,誠非其倫。然根底深厚,自不在同時劉夢得(禹錫)、張文昌(籍)之下。”又稱其銘贊諸文,“置之韓、柳集中,亦為高作”,“其氣勢格律,皆出於學問,自非李元賓(觀)輩所可及也”(《越縵堂讀書記》)。
呂溫文集10卷,原為劉禹錫編次,宋時已佚。《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呂衡州集》10卷,為常熟馮舒所重編。《四部叢刊》本《唐呂和叔文集》,系據述古堂影宋鈔本影印。又有道光年間秦恩復校刻本,題作《呂衡州文集》,有《粵雅堂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據以排印。事跡見柳宗元《唐故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誄》、《祭呂衡州文》,劉禹錫《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序》及新、舊《唐書》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