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家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辛安鎮下轄村]

呂家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辛安鎮下轄村]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呂姓來此定居建村,以姓命村名呂家村。 呂家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1°01′,北緯36°35′。西與徐家村為鄰,南與邵家村一丘之隔,北與張家莊和南王家莊接壤。距鎮政府駐地7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2000年底,隨大山所鄉撤併,隸屬辛安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4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桑、花生、蔬菜等。有淺海灘涂面積5公頃,尚未開發的海灘面積7公頃,蝦池面積13.3公頃,養魚池面積5.3公頃。 2002年,全村368戶,1320人。有呂、於、孫等3姓,均為漢族。其中於姓2戶,孫姓1戶,余者全為呂姓。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4年設立呂家完小,學校設在呂家村的民房和徐家村家廟。1981年,大隊投資6萬餘元建立了新校舍。20世紀末,成立呂家學區,有教師10人,4-5年級學生160人。後增設微機室,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不斷提高。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8人,其中考入北大、清華的學生各1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不少人外出討飯,部分人做長工、打短工,有的生活不下去,只好闖“關東”。解放後,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收入不斷增加。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餘元,有各種運輸車輛156輛,機車198輛,電話260部,成為電話普及村,彩電360台,電冰櫃151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住房全是草房,破爛不堪。改革開放以來,村民收入不斷增加,舊房進行改造,新房建築面積不斷擴大,村容村貌發生了變化。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22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3年籌資4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4年籌資5.6萬元,村民吃上了自來水。1995年裝上了程控電話,村民安裝電話達到260部,成為電話普及村。2000年籌資8萬餘元,進行農電網改造,並建設了新的配電室。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2年,呂文騰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4年成立黨支部。在黨支部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霸、土改複查鬥爭。組織參軍、參戰、支前等各項工作。1949年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7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7個,黨員56名。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呂秀芝、呂言順、呂正治、呂新欠、呂正臣、呂占華、呂清茂、呂言錫、呂德榮、呂德喜、呂群山、呂洪業、呂德光、呂建理。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設立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委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呂言開、呂洪升、呂吉秀、呂洪福、呂言池、呂言順、呂正治、呂德善、呂從俠、呂占信、呂京風、呂德喜、呂建昌、呂德榮、呂英山、呂從崗、呂洪雪、呂洪慶。1999年5月,呂洪慶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