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姓

吾姓

吾姓,稀有姓氏,據《姓氏考略》載:春秋時楚有吾氏,三國時吳有吾粲。 《路史》云:系出己姓,夏昆吾之後。吾姓後人主要分布在浙江省,衢州,開化縣等均有吾姓人脈。

吾姓起源

吾姓,根據《路史》記載源於己姓,為夏昆吾之後。公元前2400多年前,黃帝(第一世)之第八世孫山東昆吾國(今河南濮陽)的己樊是吾姓鼻祖(見【史記】楚世家)。

宋建隆三年(962年),姑蘇長洲縣的吾渭(三國吳太子太傅吾粲公二十一世孫)隨曹彬軍南下,任參軍,至開寶九年(976年),被敕賜為都督,實授三衢太守。吾渭系三衢(衢州市)吾氏第一世祖,生子二:長子吾淵居於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廿里鎮)吾川,次子吾滿僑居浙江省開化縣石井。第十五世孫吾崇從吾川遷至棠蔭(現衢江區後溪鎮棠村),後分支後溪鎮壩底村、衢州市區等。開化縣吾氏,後分支城關、汶山、芳村楊家等,清順治八年(1651)又分支浙江省海鹽縣。現今衢州吾姓有3500餘人,其中衢江區2100餘人,開化縣1000餘人。

吾姓名人

吾粲

吾粲(?―245年),三國時吳大臣。字孔休,吳郡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初為小吏,後遷長史,治有名跡。孫權為車騎將軍,召為主簿,出為山陰令,還為參軍校尉。黃武初,與呂范、賀齊等以舟師拒魏將曹休,遷會稽太守。後拜昭義中郎將,與呂岱討平山越,累遷太子太傅。赤烏中,孫權欲廢太子孫和,而立魯王孫霸,他堅持“嫡庶之分”,違忤孫權。後為孫霸等誣陷,下獄處死。

吾衍

吾衍(1268—1311年),又名丘衍,字子行,號竹房、貞白,開化人(民國《衢縣誌》載為衢縣棠村人)。嗜讀古書,通經史百家;熟諳音律,聽擊鐘鎛,能明辨宮商;精篆石,尤擅刻印,稱“印人柱石”,印學界贊其為“起八代之衰”。魯迅《蛻龕印存》云:“印蓋始於周秦”,後世“向壁刊勒,古法蕩然”,“元吾丘子行力主漢法”,“乃復見爾雅之風”。

吾紳

吾紳(1381―1441年),字叔縉,號納齋。浙江開化縣人。自小聰穎,經書過目不忘。明·建文四年(1402年),考中舉人,永樂二年(1404年),進士及第。是歲,廷策進士四百七十人,被選優秀者二十九人為翰林庶吉士,讀書文淵閣,唯紳年齡最小,且質偉才碩,博覽群書,為文立論鮮明,言辭激勵,滔滔然無所凝滯,深博皇帝朱棣的稱讚。被任命參與修撰《太祖實錄》、《永樂大典》及《四書五經》、《性理大全》等。

吾冔

吾冔(1431―1504年),字景端,號求樂,別號文山,浙江省開化縣城關汶山村人。其父任長坦教諭時,生冔於學宮。吾冔幼有異質,敏悟過人,八歲能賦詩,達官學者以成人禮之。初學左氏春秋,求學勤奮。稍長,從外舅方泌學易經,並對易經頗為鑽研。時蘭溪人,南京禮部尚書楓山先生章懋來訪,談論經義,吾冔對答如流。章懋稱其造詣頗深,方泌對他更是器重,將胞妹配他為妻。

吾瑞柏

吾瑞柏(1882―1967年)名粼,號勁臣,浙江省開化縣城關人,系汪國香、吾建元之次子。十六歲入庠,十九歲起受聘華埠坐塾,先後四十餘年,桃李芬芳,極著聲望。教學頗有維新傾向,訂日、月、水、火、木、金、土“七曜”課程表,每曜定課講授,計有修身、國文、體操、音樂等內容,周而復始,有條不紊。日曜日不放假,而課程酌情減短。課本不拓除四書五經,更多採用當時教育部審定的《共和國新國文》與《新修身》。

郡望堂號

濮陽郡

坤元堂

吾姓家譜

海鹽濮陽吾氏重修家譜

三衢吾氏宗譜

衢州吾氏族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