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葉

吹葉

語出:(1).銜草木之葉於口,吹之發出樂聲。《文選·李陵<答蘇武書>》“胡笳互動” 李善 注引 晉 傅玄 《<笳賦>序》:“吹葉為聲。”《續文獻通考·樂考十》:“ 張舜民 《使北記》曰:‘胡人吹葉成曲,以番歌相和。’” (2).古樂器名。《遼史·樂志》:“大樂器:玉磬、方響……吹葉。” (3).指吹奏吹葉。《新唐書·禮樂志十一》:“歌二人,吹葉一人。”

名稱

“吹葉”也稱“葉”、“木葉”、“樹葉”、“嘯葉”等名。在各民族不盡相同。苗族稱“黑不龍”、“促戈腦”,彝族稱“斯切”、“斯切嫫”,侗族稱“巴眉“,壯族稱“拜美”。

作用

吹葉最用於民間自娛,也用於捕獵時用以模擬引誘動物靠近。

歷史

吹葉早在唐代已進入宮廷,在十部伎中,燕樂和清樂都有“葉”。
唐·杜佑《通典·樂器》:“銜葉而嘯,其聲清震,橘柚尤善。”《舊唐書.音樂志二》:“嘯葉,銜葉而嘯,其聲清震,橘柚尤善。”
五代王建墓雕像中有吹葉樂伎的姿勢。
《通典·樂六》:清樂伎“樂用鍾一架,磬一架,琴一,壹弦琴一,瑟一,秦琵琶一,臥箜篌一,築一,箏一,節鼓一,笙二,笛二,簫二,箎二,葉一,歌二。”
吹葉在古代西南少數民族中直至今天都有流行。
唐·樊綽《蠻書》:“少年子弟暮夜遊行閭巷,吹壺盧笙或吹樹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

流行地區

木葉在西南壯族、彝族、傣族、苗族、瑤族、侗族、傈僳族、阿昌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黎族、哈尼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毛南族、哈尼族、滿族、蒙古族、臧族等少數民族中十分盛行。

材料

取葉的植物,一般以竹葉、柳葉、冬青葉、梧桐葉、橘葉為材料,隨手摘下即可吹奏,須選擇老嫩適中的葉子,太嫩的易碎,太老的音色欠佳。因少數民族居住地域和樹種的不同,各有習慣取用的樹種。如廣西壯族常用榕樹、龍眼樹、荔枝樹和橄欖樹的葉子;彝族習慣用萬年青和梧桐葉;貴州、廣西、湖南交界地區的侗族多用樟樹、白蠟樹的葉子吹奏。

文化

歷史

唐代就有吹葉習俗的描述。唐·樊綽的《蠻書》:“俗法,處子孀婦,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暮夜遊行閭巷,吹壺盧笙或吹樹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 唐·郎士元《聞吹楊葉者二首》:“妙吹楊葉動悲笳,胡馬迎風起恨賒。若是雁門寒月夜,此時應卷盡驚沙。天生一藝更無倫,寥亮幽音妙入神。吹向別離攀折處,當應合有斷腸人。”

民族

在苗族民間有一句頗有情趣的的俗語:“吹木葉要趁葉子青,談戀愛要趁年紀輕。”木葉也是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傳達戀情的媒介樂器。布依族民歌《浪哨歌》中有:“堂屋點燈屋角明,屋後傳來木葉聲。木葉好比撥燈棍,晚上來撥妹的心。”“一片木葉一片歌,二片木葉過山坡,三片木葉翻岔口,阿妹何時見得哥。”木葉還用於白劇、傣劇音樂中。

現狀

近年,木葉在演奏上有很大創新,除了原先擅長的滑音,還發展出用單吐、雙吐、顫音、花舌音等技巧。音域可達三個八度。一些電影、電視劇的音樂中始用木葉為色彩性樂器。
產地分布
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以及廣西東北部
樹葉選擇
要選擇優良的樹種,通常採用桔、柚、楊、楓、冬青等無毒的樹葉,葉片的結構勻 稱,正、背兩面都應平整光滑,以柔韌適度、不老不嫩的葉子為佳。太嫩的葉子軟,不易發音;老的葉子硬,音色不柔美。葉子的大小對吹奏也有很大關係,過大或太小的葉子既不便吹奏,發音也不集中。一般使用的葉片,以葉長5.5厘米、中間葉寬2.2厘米左右的 比較適宜。葉子不耐吹用,一片葉子吹幾次就會發軟破爛,不能再用,所以 吹奏時奏者需有多片樹葉備用。
演奏
演奏時,要先把葉片上粘附的灰塵輕拭乾淨,將葉片正面橫貼於嘴唇,用右手(或左手)食指 、中指稍微岔開,輕輕貼住葉片背面,拇指反向托住葉片下緣,使食指、中指按住的葉片上 緣稍稍高於下唇。運用適當氣流吹動葉邊,使葉片振動發音。葉片就是簧片,口腔猶如共鳴箱,雙手也可幫助起共鳴作用,通過嘴勁、口形、舌尖的控制,手指繃緊或放鬆葉片等各種技巧,改變葉片的振動頻率,可吹奏出高低、強弱 不同的音響,音域達十一二度。若要使它發出不同的音色,就需要運用不同的吹奏方式, 通常是按住葉子的下半片,用氣吹其上半片,還有一手按住葉片,另一手輕輕拍打,像吹口 琴那樣,發出來的音響既有共鳴,又能產生波浪音;而技巧比較高的是將葉片夾於唇間,不用手扶即能吹奏,像吹竹笛那樣,隨著曲調的高低,送出急緩有別的氣流,吹奏出優美動聽 的鏇律;技巧特別高超的演奏者更使人嘆服,能夠一口同時吹響兩片木葉,不用手指幫助, 同樣可以奏出動人的曲調。葉片吹奏高低音時,需運用不同的氣量,唇部也隨之忽松忽 緊,控制氣流的送出。吹木葉不能隨意斷氣、斷音,特別講究曲調圓滑流暢、婉轉悠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