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靖[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教授]

吳靖,博士,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個人經歷

1993-1997年,就讀清華大學外語系,獲學士學位;

1997-1999年,就讀 美國愛荷華大學傳媒研究系,獲文學碩士學位;

1999—2002年,就讀美國愛荷華大學傳媒研究系,獲博士學位;

2002-2005年,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職稱為講師;

2005-2012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2012-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人物成就

吳靖現為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批判媒體與文化研究,傳播與媒介技術的社會理論,新媒介技術的社會使用與文化分析,新媒體與創意產業,視覺文化等。吳靖曾在Javnost-the public,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報告》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40餘篇。吳靖最近期的著作是2012年出版的《文化現代性的視覺表達:觀看、凝視與對視》。她曾經在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瑞典皇家理工等學術機構訪學、講座。目前,吳靖的研究主要側重於奇觀文化與新媒體技術的社會使用。

一直以來,吳靖的學術興趣主要集中在文化研究和批判社會理論的領域。具體地說,她運用西方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話語理論,後殖民批判,政治經濟學等理論方法和視角來分析和理解現代媒體工業的文化,社會及經濟功能。吳靖的研究處於媒介研究中兩個方向的結合點:即通過文本分析而進行的意識形態批判和對媒體工業,組織結構,行業規範,歷史發展,客群解讀等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的結合。在此基礎上,吳靖近期的研究一方面深入歷史,挖掘媒介與社會的互動歷程,另一方面跟蹤新媒介技術和新媒介組織的形成與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研究領域

1、傳媒的社會與文化理論

2、媒介與文化研究

3、視覺文化研究

4、“公共領域”理論與公共傳播實踐

5、創意產業研究

發表論文

1、“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dvertising,”in Iowa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001, pp. 44-54。

2、“Salvation through Surrender: A Textual Analysis of Global Cultural Economy,” in Tamkang Review(《淡江評論》), Vol.XXXIV, No. 1 (2003), 109-131。

3、《消費名人與‘電視人格’——淺析電視名人之用》,《南方電視學刊》第三期,2003年6月,pp. 55-58。

4、《媒介研究:對媒介社會性的追問(導言)》,Lisa Taylor和Andrew Willis著,《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客群》(世界傳播學經典教材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5、《“中立、客觀、獨立”:媒體神話背後的合法性危機》,《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6、《‘觀看’的文化和公共領域轉型》,《世界文化的東亞視角:中國哈佛-燕京學者2003北京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7、《公共廣播電視與公共性——概念的澄清與梳理》,《南方電視學刊》第五期,2004年10月。

8、《媒體專業主義的困境與社會秩序的維護》,《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第六期,2004年12月。

9、《現代社會的生存指南――傳播學的實用主義分支(導言)》,Julia T. Wood著,《生活中的傳播》第三版(世界傳播學經典教材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10、關世傑,陸紹陽,吳靖,《“十一五”時期我國廣播電影電視產業發展研究》,國家發改委主持撰寫的《‘十一五’廣電戰略課題報告》之一,已被發改委採用,2005年1月。

11、《名嘴遭遇“檔案門”》,《世界知識》,2005年第二期,總第1405期。

12、《新興媒介與人際傳播中的“語言僭越”現象研究》,台灣2004年9月, 《傳媒科技,創意產業與文化顯意學術研討會》論文,並收入期書Envisage: A Journal Book of Chinese Media Studies,Issue No.3 (《媒介擬想》第四期), 台灣遠流出版社,2006年9月。

13、《國際新聞報導與媒體變遷:一種理論思考》,《當代傳播》第三期,2005年5月。

14、Imagining Chinese Modernity: Film and Television Representatio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Reform Era(博士論文)

15、《媒介批評的重構:兼論媒介批評的公共性》,《現代傳播》第二期,2005年4月。

16、“Chinese Public Opinion in Response to the 9/11 Events,” in Vladimir Shlapentokh et al. eds., America: Sovereign Defender or Cowboy Nation?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5.

17、《新聞工作者的自我審查:社會控制的內化?》,《中國傳媒報告》,2005第三期,總第15期。

18、《現實主義、紀實影像與西方鏡頭中的現代中國》,《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第二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19、《觀看中國的兩種範式與中國現代意識的生成――論現代初期的中國影像》,《新聞大學》,2006夏季,總第88期,52-58。

20、“Nostalgia as Content Creativity: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Popular Senti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September, 2006, Vol. 9, No. 3.

21、楊伯漵、吳靖、師曾志, 《“創意”與“產業”:新媒介傳播環境下創意產業的一些基本問題初探》,《中國傳媒報告》,2007年第四期,總第24期。

22、《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角色變遷及其文化實踐之道德正當性剖析》,《中國傳媒報告》,2006年第三期,總第19期。

23、《迷人的父權制——韓國家庭劇中的現代性與男性氣質》,《新聞大學》2007夏季號。

24、《可見的地產、不可見的家:解讀房地產廣告的文化政治》,《廣告研究》2007年第6期。

25、“Beyond Propaganda, Aestheticism and Commercialism: The Coming of Age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n China,” in javnost-the public, Vol. 14, (2007), No. 3, pp. 5-22.

會議論文

1、“Cultural Fever: Idealism, Reflection and Critique in the Name of Modernization – A Case study of the Critical Cultural Discourse in the Movies of China’s ‘Fifth Generation’,” presented at the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held from June 11 to 15, 2002 in Honolulu, Hawaii.

2、“Paradise Lost: The Arrival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Dissipation of the ‘Revolution Complex’ – A Paradigm Shift in TV Drama Production,”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 Annual Conference held from July 15 to 19 of 2002 in Seoul, Korea.

3、《大眾傳播理論的教學體驗:全球化與本土需求之間的張力》,小組討論,《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2004年1月4-6日,上海。

4、《調查性報導與公共領域》,在“新聞調查性報導與中國社會發展”主題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上海復旦大學,2004年11月。

個人譯著

1、《媒體壟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2、《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客群》,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