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科

吳鎮科,原國民黨陸軍第七十九軍軍部少校副官,字進舉雲南省新平縣掛山鎮人、生於一九一六年九月六日,一九三四年畢業於新平中學,一九三六年考入黃浦軍校雲南分校,為第十五期學員。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三日應徵入伍,先在柳州、株州軍乾班、廣西桂林東南乾訓團、湖南薛家鋪九十八師總務大隊參與軍訓。後歷任九十八師三團一營機槍連準尉、少尉、師部中尉副官,新編第十師分站長,七十九軍軍部少校副官職。在此期間,參加過抗擊日寇的“鄂西會戰,“三次長沙會戰”,“常德戰役”、“衡陽戰役”。一九四四年九月九日,在湖南冷水灘參加狙擊日寇南侵桂黔戰役中壯烈犧牲。終年二十八歲。

英雄事跡

一九四四年六月,長沙失守。日酋崗村寧次為打通湘桂線,進犯廣西、貴州而制定了《湘桂作戰計畫》。八月八日衡陽淪陷。日寇第六方面軍部份師團,於九月一日沿湘桂鐵路兩側向我發動鉗形攻勢,侵至粟山鋪、蓮壙、黃陽司一帶之敵繼續向冷水灘並繞道北側進犯蘆洪市。為掩護冷水灘至黃沙河一帶的民眾安全撤退,七十九軍已從衡陽外圍西渡一線撤至東 安冷水灘市防堵擊。七日,七十九軍與日軍激戰於東安城郊之石期站以及芽市附近。該部一九四師,在冷水灘與日寇激戰兩天后,部份日軍喬裝國民黨軍,連同其便衣隊千餘人,迂迴進攻七十九軍軍部駐地。九月八日,軍長王甲本得知這一敵情後,即命令所屬部隊七十九師狙擊,同時令軍部火速轉進。九月九日拂曉,當王軍長率軍部指揮所及其手槍排先行至湖南東安山口鋪東側,王甲本將軍與其副官吳鎮科帶直屬衛隊,想從冷水灘往西,走小路當天到達黃沙河。上午九時,行至東安縣山口鋪鄉大樹腳村時。突然與日軍遭遇,軍部將士與敵人進行了殊死拼殺。王軍長腿部中彈,吳鎮科即命令衛士狙擊,自己背王軍長,邊打邊撤。終因敵眾我寡,衛士全部戰死。此刻,日軍似平看出了王甲本是一個大指揮官,妄圖抓活的。當日寇蜂擁逼近時,王軍長與吳副官生死與共;憑短兵器頑強抵抗,擊斃數名日寇。最後,與敵人肉搏而壯烈犧牲。我後續部隊發現後,將王本甲將軍及其副官吳鎮科的遺體同穴共塋,就地安葬於湖南省東安縣山口鋪鄉芭蕉村張家沖土坡上。

訊息在後方報紙披露後,舉國震驚,同聲哀悼。七十九軍軍部在湖南武崗舉行了隆重追悼會,沉痛悼念為國捐軀的抗日陣亡將士。同年十月二十日新任軍長方靖寫信給吳鎮科的父親,講述了王、吳與日軍拼搏壯烈犧牲等情況。國民政府給吳的家屬寄來了“抗日陣亡將士證明書”、“榮哀狀,“飛鷹旗”等,追認吳鎮科為“抗日烈土”。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撫恤委員會諭字第43196號文,核准發給吳鎮科家屬特恤金五千元。其父吳桂芬聞子為國捐軀,家仇國恨,含悲致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特恤金五千元捐獻國家作為抗日救國軍費,以銘雪國恨洗家仇之志。國民政府函悉後,盛讚其子壯烈殉國,其父熱忱愛國,殊堪嘉尚。經轉奉軍事委員會核准,又於十月二十五日,簽發了諭字第40251號文,將特恤金五千元撥交軍政部收充軍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為其家屬親筆題贈“教忠立羲”巨幅匾額,並另加獎勵表揚;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題贈“義行可風”匾額一方;新平縣縣長周懷植題贈對聯“護主帥而歸天忠昭湘水,捐恤金以救國義滿滇池”。地方名士,前清舉人馬太元題贈“忠義可風”及“移孝作忠光增雲史,捐軀為國名震湘江”楹聯;前清撥貢,新平中學校長周鎮歧在吳鎮科遺像上題了四言詩:“鎮科進舉,吾黨之英,日寇進犯,投筆從軍,離別故土,告辭雙親,保國衛民,猛殺日軍,忠勇顧將,義建功勳;壯烈殉國,萬古長青”上述匾額楹聯制就後,由縣長周懷植親率鄉紳吹奏洞經音樂,用亭子抬著送到吳家門庭懸掛。(上述匾額、對聯均在“文革”中被銷毀)。

全國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一九五0年十月十五日“關於革命烈士的解釋”及“優撫條例”,吳鎮科仍以“革命烈士”對待,曾發給撫恤糧。土地改革時,烈士家屬均分給了勝利果實。遵照國務院民政部民發(1983)優46號文,即;《關於對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國民黨人士和其他愛國人士追認為革命烈士問題的通知》精神,經省人民政府雲政函(1986)130號文批覆,正式追認抗日陣亡將士吳鎮科為“革命烈士”。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的名譽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玉溪地區行政公署頒發了“烈屬光榮”匾懸於門頭;縣人民政府每月對其遺孀趙風英發給撫恤金。

四十多年來,湖南東安民眾自發地為抗日陣亡將士英塋培土掃墓,每年清明,憑弔祭奠。一九八五年八月三十一日,東安縣政協副主席周雙芳與有關政協委員專程前往山口鋪鄉芭蕉樹張家沖祭掃了王甲本將軍他們的墳墓,並敬獻了花圈。

吳鎮科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四年間,所寄回的一百五十多封家信中,常常勉勵家屬親友:“抗日是一場關係到我們國家獨立、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我們不能當亡國奴,一定要抗戰到底,把日寇早日趕出中國去,收復失地,光復山河,堅持到抗戰的最後勝利,凱旋而歸,光榮返里......”。他的壯烈殉國,盡到了一名愛國軍人的天職,他的英勇事跡和愛國精神,將永遠為後人所敬仰,英名長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