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莉葦

吳莉葦

吳莉葦,女,1975年11月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師,副教授。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在辦公室 在辦公室

1993年—1997年,就讀南開大學管理學系經濟信息管理專業,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97年—2000年,就讀南開大學歷史學系專門史專業中西文化關係史方向,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學位論文《柏格森哲學在中國的傳播(1915-1927)》(指導教師張國剛教授)。

2000年—2003年,就讀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專門史專業中西文化關係史方向,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學位論文《當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爭》(指導教師張國剛教授)

2003年7月—2003年10月,任教南開大學經濟學系。

2003年10月—2005年9月,任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後研究人員。

2003年12月—2004年2月,任柏林自由大學訪問學者。

2005年9月至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師

2006年6月,晉升副教授職稱

學術編年

論文

吳莉葦:《史學研究中的後現代取向──從幾部論著看後現****論在史學研究中的利弊》,刊《史學理論研究》(CSSCI),2000年第2期(2000.4.),頁120-132。

吳莉葦:《從傳教士到東方學家——據文獻傳播看歐洲漢學史上一次重大轉變》,刊《華林》第一卷,中華書局2001年4月,頁339-355。

張國剛、吳莉葦:《西方理論與中國研究——從〈白銀資本〉談幾點看待西方理論架構的意見》,刊《史學月刊》(CSSCI),2002年第1期(2002.1.),頁98-106。

吳莉葦:《耶穌會士傅聖澤與早期歐洲漢學》,刊《中國文化研究》(CSSCI),2002年第3期(2002.8.),頁166-175。

吳莉葦:《史學理論的變遷與後現代史學的地位:評〈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刊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4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10月,頁595-603。

吳莉葦:《試析“禮儀之爭”背後的權力衝突》,刊《中華文史論叢》第69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頁118-138。

張國剛、吳莉葦:《蒙元時代西方在華宗教修會》,刊《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1期(2003.6.),頁57-64。

張國剛、吳莉葦《禮儀之爭對中國經籍西傳的影響》,刊《中國社會科學》(CSSCI),2003年第4期(2003.8.),頁190-203。

吳莉葦:《文化掩蓋下的權力——“禮儀之爭”中的宗教修會衝突》,刊《世界歷史》(CSSCI),2004年第3期(2004.5.),頁91-100。

吳莉葦:《明清傳教士中國上古史研究探源》,刊《中國史研究》(CSSCI),2004年第3期(2004.8.),頁137-156。

吳莉葦:《從傅聖澤看耶穌會士接受中國經典的特點》,刊北京天主教與文化研究所編:《天主教研究論輯》第一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9月,頁145-158。

吳莉葦:《比較研究中的陷阱——評勞拉·霍斯泰特勒的〈清朝殖民地事業〉》,刊《史學月刊》(CSSCI)2005年第6期(2005.6.),頁83-92。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05年第12期全文轉載,頁25—35。

吳莉葦:《明清傳教士對〈山海經〉的解讀》,《中國歷史地理論叢》(CSSCI),2005年第3輯(2005.7.),頁117-126。

吳莉葦:《17—18世紀中國上古編年史與聖經編年史的衝突與調和》,北京天主教與文化研究所編:《天主教研究論輯》第二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0月,頁354—377。

吳莉葦:《試論文化交流中的誤讀與創造》,《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CSSCI),2006年第2期(2006.3.),頁63—70。

專著

張國剛、吳莉葦等著:《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5月,本人撰述內容:頁32-226。

張國剛主編:《中國學術史》(撰寫第八章),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本人撰述內容:頁558-623。

吳莉葦:《當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爭》,“新生代學人文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張國剛、吳莉葦:《中西文化關係史》(教材),高教出版社2006年5月。

張國剛、吳莉葦:《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一個歷史的巡禮與反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譯文和譯著

[美]范德(EdwardL.Farmer)著、吳莉葦譯:《圖繪明代中國:明代方誌插圖研究》(PicturingMingChina:AStudyofMingDynastyGazetteerIllustrations),刊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頁1-12。

[丹麥]李來福(LeifLittrup)著,吳莉葦譯:《地方通史撰寫的反思──以〈山東通史·明清卷〉為例》(ReflectionsonprovincialhistorywritingasexemplifiedintheMing-Qingvolumeofthe1994Shandongtongshi),刊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頁493-499。

[美]王國斌著,于丹、孫麗瑩譯,吳莉葦校:《中國之政治經濟區》(ZonesofChinesePoliticalEcomomy),刊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頁247-254。

[美]孟德衛(D.E.Mungello)著,吳莉葦譯:《中國禮儀之爭研究概述》(AnIntroductiontoTheChineseRitesControversy),刊任繼愈主編:《國際漢學》第五輯,大象出版社2000年6月,頁203-216。

[日]黎德機(KurtW.Radtke)著,吳莉葦譯:《全球化以外──20世紀中國的個人和社會》(BeyondGlobalisation.TheindividualandsocietyintwentiethcenturyChina),刊南開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編:《近代中國社會、政治與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頁151-166。

[美]費正清(JohnK.Fairbank)著、吳莉葦譯:《新教傳教士著作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刊任繼愈主編:《國際漢學》第九輯,大象出版社2003年9月,頁119-131。

[美]余英時(YuYing-Shih)著、吳莉葦譯:《中國史學思想反思》(‘ReflectiononChineseHistoricalThinking’,inWesternHistoricalThinking:AnInterculturalDebate,ed.byJornRusen,NewYork2002.),刊陳恆主編:《歷史與當下》,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德]柯拉妮(ClaudiavonCollani)著、吳莉葦譯:《喀巴拉在中國》(‘CabbalainChina’,inRomanMalekedit,FromKaifeng…toShanghai:JewsinChina,Nettetal:2000),刊《清史譯叢》,第三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伍安祖(On-choNg)著、吳莉葦譯:《清代思想的張力:17-18世紀中國思想中的“歷史決定論”》(‘ATensioninCh’ingThought:“Historicism”inSeventeenth-andEighteenth-CenturyChineseThought’,inJournaloftheHistoryofIdeas,Volume54,Issue4[Oct.,1993]),刊陳恆主編:《新史學》,第三輯,大象出版社2005年即刊。

[美]魏若望(JohnW.Witek)著、吳莉葦譯:《耶穌會士傅聖澤神甫(1665-1741)傳:索隱派思想在中國及歐洲》(ControversialIdeasinChinaandinEurope:ABiographyofJean-FrancoisFoucquet,S.J.,Rome,1982),40萬字,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項目,大象出版社2006年4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