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吳淞路修築於1856年,為上海工部局填浜築路,是虹口美租界最早開闢的馬路之一。1863年工部局正式定名。清末,在塘沽路口建成三角地菜場。隨後兩側陸續建成石庫門裡弄住宅。武昌路附近曾是廣東移民聚居區。塘沽路到海寧路一帶曾是日本僑民集中居住區,開設眾多日商店鋪。1930年代在南端建成百老匯大廈(上海大廈)。
名稱由來
吳淞路560號為虹口救火會舊址(今虹口消防中隊)。上海地名的來龍去脈,美租界道路的命名原則,使用上海周邊城鎮名命名,如青浦路、崑山路、乍浦路、吳淞路、南潯路等,就是當時命名的。
當今現狀
如今,吳淞路上有14路(東新橋-中山北二路)、19路(通北路-澳門路)、33路(軍工路平涼路-中山東二路新開河路)、55路(南浦大橋-世界路新江灣城)、61路(吳淞路天潼路-國偉路政悅路)、63路(吳淞路-真北路)、100路(吳淞路天潼路-吉浦路仁德路)、123路(人民廣場-運光新村)、307路(夜宵線)(中山東二路新開河路-三門路新江灣城)、317路(平涼路軍工路-中山東二路新開河路)、576路(曲陽新村-蘆恆路樞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