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高級中學

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高級中學

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高級中學坐落在素有“水鄉澤國”美名的江南名鎮——汾湖鎮,是一所剛剛成立僅五年的新學校,2009年8月吳江市教育局、汾湖經濟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研究決定將黎里高中和蘆墟中學進行資源整合,建立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高級中學。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高級中學占地面積87183平方米(130畝),建築面積32697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各類教育設施設備先進。目前有32個教學班級,在籍學生1458人,教職工172人。其中專任教師167人,具有本科學歷占98.8%;中高級教師123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3.7%。

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高級中學成立以來,學校的建設和發展駛上了快車道。在“閃光教育”的辦學理念的指引下,學校堅持追求和實踐精緻管理和有效教學,全面提升了教育質量。 學校以“有效課堂長能力,有效訓練出成績”為突破口,一方面制定了有效課堂的“八項基本要求”,注重向課堂45分鐘要效益,努力打造高效的課堂;另一方面,以“三率一本”(三率一本即布置率、批改率、范卷率和糾錯本)和“糾錯教學”為抓手,最佳化作業管理,提高作業訓練的有效度,以有效訓練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由於學校最佳化了課堂教學、抓實了有效訓練,學校教學質量穩步上升,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

教學理念

學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提出了“尋找閃光的教育,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的辦學理念,實踐和探索“尋找閃光的教育”的辦學特色,讓學生在“閃光”中得到全面發展。學校每學年都要認真組織開展科技文化藝術節、開學典禮、畢業典禮、60天高考誓師大會等活動,不斷創新最佳化活動形式和內容,從多方面挖掘學生的閃光點。根據“閃光教育”理念,學校制訂“每周一星”的評選細則,積極開展“學校和班級”兩個層面的“每周一星”的評選和螢幕展示活動,評出了一大批在不同方面有特長的同學。為弘揚典型,激勵更多的學生,學校構建了新的德育陣地——星光大道,將“每周一星”獲得者的照片和事跡,以燈箱廣告的方式布置在學校主幹道上,使之如星光般熠熠閃爍,更好地發揮了榜樣的示範作用。“每周一星”鼓舞和引領著更多的同學把優秀變成習慣。“星光大道”已成為學校獨具特色的靚麗一景,必將成為我校學生走向成功的康莊大道。

“百舸爭流千帆競,誰攬潮頭第一波”!事業剛剛起步的汾湖高級中學,深知未來的發展任重而道遠,處於激烈競爭的高中教育環境,唯有把目光放得更遠,以科學的方法謀劃未來,才能立於潮頭唱大歌,呈現出蓬勃發展、蒸蒸日上的良好態勢。汾湖高級中學正昂首闊步奮勇向前,相信汾高的明天會更精彩。

歷史沿革

1.創 業 篇

(1947年8月-1956年7月)

1947年春天,蘆墟原國小校長王蔭喬和地方鄉紳醞釀創立一所初級中學,並開始招收初一春季班學生;8月,正式成立“吳江私立分湖初級中學”董事會,生祿齋老闆黃玉書任董事長(曾任蘆墟商會會長),王蔭喬、沈穎若、夏蘊文、陸祖鼎(銘之)、柳公望、袁明若、陸佩雲等人為董事。學校初創之時,生源不多,招生分春秋兩季進行,9月,招收秋季班學生。

學校成立之初,王蔭喬兼任“吳江私立分湖初級中學”校長,鄭潤之任教導主任,許南耕任訓育主任,沈穎若、柳承懿、卜雪華、陳蘊華等原在國小上課的老師調至國中任課,以後,陸祖鼎等人陸續到校。校董們借用原清末建造的米業公所,將“嘉穗堂”和“維寶堂”略加修繕改造成兩個大教室;將“宴會廳”改造成禮堂,用於對學生訓話或召開教職員工會議;租借附近的農田建成運動場和農場。

1949年5月,蘆墟解放。同年8月,王蔭喬年歲已高,不再兼任中學校長。鄭潤之接任校長後,成立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為鄭潤之,副主任委員為陸祖鼎,委員為王耕珍、袁道平、夏志雄,校務委員會全面負責處理校務工作。

1951年,學校更名為“私立吳江分湖初級中學”,行政機構作了相應調整,設校長、教導主任、副主任及總務主任,時有教職工、校醫10名。校園面積已擴至3332平方米,教室增添為四隻,總面積為170平方米,另有運動場地1900平方米。1953年,教材變化,物理、化學已成為主要學科,上級陸續下撥物理、化學實驗器材用於教學。體育活動格外受到重視,學校向西擴展修建了簡陋的籃球場。

1955年10月,根據吳江縣文教科要求,學校更名為“吳江縣私立分湖初級中學”,鄭潤之繼續擔任校長。1956年5月,學校制定了《1956年-1959年學校工作初步規劃》,以科學、人文的理念管理校務工作,蘆墟中學的教育事業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2.發 展 篇

(1956年8月-1968年7月)

1956年7月13日,吳江縣人委接辦全縣私立中學,“私立吳江分湖初級中學”更名為“吳江縣蘆墟初級中學”。校長仍由鄭潤之擔任,為加強對學校的管理,1957年11月6日,吳江縣人委調派解放前參加地下黨、時任縣染織公司副經理的張偉道到學校擔任副校長,並負責黨務工作,後兼任蘆墟鎮文教衛生支部書記,稍後即成為事實上的學校主要負責人。1957年,開始在招生中“切實貫徹黨的階級路線”,成分較高的學生受到招生的限制。工農出身的子弟入學比例逐年增加,勞動教育時間增多,學生幾乎每周參加2天勞動,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學校的農場種菜種麥,養豬、養兔。1958年,為滿足廣大工農子弟學習文化的要求,學校根據上級政府要求,開始擴大辦學規模。1958年開始,因學生增多,校舍緊張,學校開始徵用土地,陸續新建了四排各三間教室的平房,為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學校開闢農場和飼養場,建立學生勞動和教學實驗的基地。農場種植水稻、小麥、蔬菜、瓜果、大豆、山芋等,飼養場養羊、養豬、養兔,為在自然災害年代糧食供應緊張的師生添加一點一伙食。

1960年前後,國家遭遇空前的物質困難,許多學生學費不能解決,流生嚴重,但即便在那個物質十分匱乏的年代,學校仍是盡心竭力,開展教學工作,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1961年以後,一批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進入蘆墟中學,給這所學校增添了新的活力。庾學康、鄭渠之、陳慕天、姚佩敏、高鐵俠、馬惠源、汪祖德、王明哲等年輕老師相繼來到蘆墟中學任教。1962年開始,學校認真貫徹黨中央關於糾正浮誇風、切實重視教學質量,認真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教育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1963年、1964年、1965年的在校學生分別達到290人、294人、311人。教職工人數穩定在25人左右。

1965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召開,發表“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全面開展,學校出現“紅衛兵七一造反司令部”(簡稱“紅七造”)等組織,接著學生和部分教師參加“破四舊”、“大串聯”、“大批判”活動,正常的教學秩序全部打亂。學校黨政領導無力主持教學管理工作,學校全部停課。由於教育秩序混亂,1966年、1967年兩年沒有招生,應屆畢業生也無法完成學業,許多學生失去升學機會。1967年,中央號召“複課鬧革命”,停止“大串連”活動。學校恢復上課,但當時師生情緒不穩,教學秩序仍很混亂。1967屆、1968屆國中學生,雖然斷斷續續學習三年,且被認定畢業,但當時的教材大多是教師自編,學生所學知識不多,也不系統。蘆墟中學的教育質量受到嚴峻的考驗和挑戰。

3.曲 折 篇

(1968年8月-1976年7月)

1968年夏初,學校取消“吳江縣蘆墟初級中學”校名,成立“吳江縣蘆墟鎮五·七學校革命委員會”(後改為“吳江縣蘆墟中學革命委員會”),下設教改、政工、後勤三個組。9月,根據上級教管部門意見,蘆墟中學恢復招生,並經吳江縣文教局同意,擴大辦學規模,增設高中部,高中主要招收蘆墟鎮及當時的蘆墟公社各國中的應屆學生及少部分往屆學生。“文革”中取消考試,學生入學需層層推薦,學生大都出身好、根子紅的工農子弟及少部分可以改造好的工商地富及中農子弟。

10月,蘆墟鎮“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簡稱“工宣隊”進駐學校,全面主管學校“文革”及教學業務管理工作,著力體現“工人階級領導一切”的方針。原學校黨政張偉道、楊坤元被結合進革委會。擴大辦學規模後,徐無忌、沈昌華、徐雲珍、楊振鵬、許維益等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要繼調入學校擔任高中教學工作。

1970年3月8日,吳江縣革委會任命李劍鳴為校革會副主任,同年6月,學校更名為“吳江縣蘆墟中學”,這一校名一直使用到1992年5月吳江撤縣建市。

“文革”中,工宣隊領導學校管理工作,根據國家教育部門規定,初高中學制縮短為兩年。1970年,吳江縣開始擴大高中辦學規模,學校在停招一年高中學生之後恢復高中招生工作,但由於師資匱乏,事業發展步履維艱。1971年春季,學校拆掉原來米業公所的宴會廳,在原址新建大禮堂,主要是為了方便召開學生大會。全校師生還填土鋪磚,平整了學校主幹道、籃球場,將校園內的一個池沼填平,修建成一個體育活動場地。

1971年,全國上下開展的“批林整風”運動波及學校,工宣隊組織教師、學生參加“批林”活動,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受到嚴重衝擊。全國各地在“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思想的指導下,學校開展科學實驗活動,范瑾霞老師等人帶領學生研究“920”生長刺激素,因陋就簡,土法上馬,自製接種箱,集思廣益,建立恆溫室,研究消毒鍋、高壓滅菌的措施,開始“920”生產試驗。

1972年下半年到1973年,全國出現了對“極左”思潮的批判和反思,教育秩序一度得到較快恢復,校革會在艱苦的教育環境中,致力於建設新的教學規範。經過近兩年的整改,教學秩序逐步正常。1975年前後,受“文革”極左思潮影響,教育界提出了一些“極左”的教改辦法,掀起學“朝農”經驗。1975年春到1976年10月這近兩年時間裡,學校實行“開門辦學”,在紅勝大隊大渠盪寸草不生的鹽花地上建起“江南蒙古包式的分校基地”,作為學習“朝農”的教育基地,1976年春,建成2隻教室、3間宿舍的農村分校;學生分批到分校學習、勞動。分校一直到1978初才撤出。

這一個特殊時期,學校教學逐步出現希望和轉機,但“批林批孔”、“反回潮”等運動的頻頻開展,教學管理仍處於非正常狀態,占時不少的“學工”、“學農”、“學軍”活動,極大地影響了教學質量,“讀書無用論”思想蔓延肆虐,不少學生中途輟學。

1968年8月至1976年7月,是蘆墟中學校史上最為沉重的一個時期。國家整個形勢動盪不安,在這個非常歲月里,傳統的教育觀念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教學秩序受到嚴重干擾,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4.探 索 篇

(1976年8月-1992年7月)

1976年,神州大地上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學校的教育事業也在風風雨雨中發展。粉碎“四人幫”後,學校教育教學秩序逐步正常,教師、學生都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教育事業,但當時百廢待舉,百業待興,教育事業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工作十分艱巨,“左”的思潮、“左”的影響仍困擾著學校。1977年10月,國家高考招生制度全面恢復,蘆墟中學設立考點,文革初期(66屆-68屆)畢業的高中學生(非蘆墟中學畢業學生)、文革中畢業的高中學生及部分社會青年踴躍參考高考。高考制度的恢復,給教育事業注入強大的活力,也給年輕的學子帶來希望;高考的影響力、震撼力極大地激勵了師生們“教”與“學”的熱情。

1978年以後,中國的教育全面改革,教學秩序逐漸進入正常狀態,學校行政管理方式逐步調整,先後撤銷工宣隊、學校革委會,1979年,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許勤斌任校長,吳春榮任副校長,加強教育教學管理規範,全面整頓課堂教學秩序,大張旗鼓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提高課堂教學管理水平。許多任課教師克服困難,全心全意抓好教學質量,蘆墟中學的教育事業獲得了新生,連續幾年高考,都取得了良好成績。1980年秋,初高中學制均改為三年。1981年,各地教育形勢發展很快,兄弟學校的教學交流活動頻繁;教學管理、教學秩序日趨完善,校風、教風、學風都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教師的教學熱情日益高漲,教育事業獲得了新生。

1982年8月,學校設立政教處,陳慕天任政教處副主任,主管德育工作。1984年8月,楊振鵬被任命為蘆墟中學校長,許勤斌任書記;高鐵俠任命為副校長,分管教學工作。1985年,全國“尊師重教”風氣漸成,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以教學為中心,服從教學、服務教學的理念進一步形成。全校師生緊緊抓住教學質量這一中心環節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承傳學校優良的教學傳統,克服各種困難,大力加強對高考管理工作的領導,取得了新的成績。優良的高考成績引起社會各屆的廣泛關注,許多家長紛紛將子女送往蘆墟中學讀書。

1988年8月下旬,經吳江縣委批准,許勤斌調往黎里中學任校長。楊振鵬兼任副書記,同時,縣委組織部任命汪祖德任副校長。1991年8月,黃亞侃由平望中學調入蘆墟中學擔任黨支部書記。楊振鵬兼任副書記。1992年1月,顧有光調入蘆墟中學任副校長,主抓校辦工業。

1992年5月,吳江撤縣建市,學校更名為“吳江市蘆墟中學”,全校師生勤於工作,樂於奉獻,以認真負責的態度,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克服困難,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堅持教學為中心,艱苦創業,不斷進取,拓展教育天地,為教育的現代化奠定了思想與物質基礎。

5.創 新 篇

(1992年8月-1998年7月)

1992年8月,楊振鵬校長調離蘆墟中學,黃亞侃任校長、書記。全校師生積極探索教育管理新思路,逐步完善素質教育管理機制,堅持“德育為首”的管理理念,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加強班級評價體系的研究,強化班級管理,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為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1993年春,學校裝備了56座語音室,為英語課堂教學提供了先進的教學設備。10月,為紀念吳江撤縣建市,學校在新修建的250M標準化操場完工之後,成功舉辦了“吳江市蘆墟中學首屆田徑運動會”,運動會規模之大、質量之高為前所未有;以後學校田徑運動會基本上每年秋季舉行一次。

1994年暑期,學校購置了第一台386電腦和列印設備,從南京高校聘請電腦教師來培訓部分教師和鎮上企事業人員。培訓班的順利舉行,為學校開展現代化教育研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1995年8月,黃亞侃校長調入蘇州市三中工作,莫建根從蘆墟第二中學調入蘆墟中學任校長、副書記,第二年兼任書記。莫建根校長任職後,加強學校行政管理隊伍的建設,逐步完善適合校情的教師管理機制,試行中層幹部項目管理辦法,職責與權益掛鈎,提高管理效益,強化德育、教學、總務行政部門建設,創設一系列管理制度,不斷探索教學管理新思路,高中會考合格率和成績等多項教學質量指標達到或基本達到市教委要求;高考升學率明顯提高,96年、97年分別達62.9%、71.9%。高三學生會考、高考取得的優良成績,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1996屆高三學生屠振宇同學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

1997年下半年開始,學校根據鎮人民政府的部署,大力加強教育現代化工程建設,多方努力,投入巨資,增添教學施設,改善辦學條件;校行政堅持抓好校風、教風、學風的建設,深化素質教育,自覺運用現代教育思想來指導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管理措施,促使全體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積極創造條件,改善教師的教育環境,激勵教師勤業愛崗,為培養“求上進、願學習、能辦事、有理智”的新型學生而努力工作,引進競爭機制,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管理,提高質量,開拓、創新、求實、奮進,教育教學質量穩定提高,1998年初,學校順利通過江蘇省教育現代化達標驗收各項指標,蘆墟中學的教育事發展到了一個嶄新階段。

6.開 拓 篇

(1998年8月-2007年7月)

1998年8月,吳江市教育事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吳江市政府、市教育局、蘆墟鎮人民政府將蘆墟中學由原來的完全中學改為高級中學,國中部合併到蘆墟鎮第二中學。初高中分離後,學校行政全面部署教育發展規劃,提出了發展學校教育事業的指導思想,逐步完善“閃光教育”的辦學理念的內涵,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為保證,以教育教學質量為根本,進一步激發廣大教師的教學熱情,強化教育教學常規工作的管理,艱苦奮鬥,團結拼搏,創造嶄新的教育業績。

在蘆墟鎮順利通過江蘇省現代化示範鄉鎮之後,學校將課堂教學的現代化手段的套用作為一個突破口。1998年12月,學校投入巨資,建成校內閉路電視系統,在每個教室安裝電視,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添置了電腦、印表機,為謄印室配備了先進的複印機和一體機,有效地改善了教育管理環境。1999年4月,學校建成多媒體網路教室,教育的現代化裝備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一年後,再次擴建多媒體網路教室,接入ISDN寬頻,配備齊全計算機教學的硬體設施,為學生信息技術考試創造了更好的條件。2000年8月,為提高了教師實施現代教育的熱情,學校在教師辦公室安裝電腦。9月,學校成立教育技術室,提出了“充分使用現代教學媒體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管理思路,加強教育現代化的使用與管理,要求四十周歲以下的教師能熟練使用漢字輸入技術,學會使用電腦製作試卷與基本的數據信息處理方法;大力加強課堂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做到大部分任課教師能開多媒體公開課,更多地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開發多媒體課件,並力求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

1999年高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全校103名文理科同學,有87名位同學被各級各類高等學校錄取,錄取率達84.46%,創下學校高考史上的奇蹟,得到了社會輿論的普遍好評。其中首屆48名“市招班”學生有28名為本科院校錄取。

2000年12月,根據市教育局和蘆墟鎮人民政府的部署,學校正式啟動創建蘇州市級重點中學的工程。2001年3月,蘆墟鎮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決定 “新建蘆墟中學教育樓”;當年11月21日,占地面積為67000平方米的新校園正式開工建設。新校園規劃分三期建設,第一期工程建造一幢教學樓、一幢綜合樓、兩幢學生宿舍樓、一所學生食堂、學校大門、學校主幹道。第二期工程建造一幢教學樓、兩幢學生宿舍樓、400M標準田徑運動場、行政樓。第三期工程建造圖書館、體育館等。第一第二期工程先後投資4000餘萬元。蘆墟中學新校園的建成,是蘆墟鎮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是蘆墟鎮人民最值得紀念的大事。新校園帶給蘆中人的不僅是高樓與廣場,更是希望與理想。易地新建的蘆墟中學的校容校貌煥然一新,如詩如畫,具有豐富文化內涵。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規劃科學,布局合理;校園主要建築風格明快,各具特色;校內翠木掩映,綠草如茵。一流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設施,先進的信息網路、體育衛生、藝術勞技設施,使學校的教育教學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校園文化設施也日趨完善,文化報廊集科技博覽、文史大觀、時政要聞、校園新聞、法制教育於一體,人文氛圍更加濃厚。

2002年8月底,第一期工程竣工後,2002級547名高一新生在新校園開始了他們的求學生活。9月28日,蘆墟鎮黨委、蘆墟鎮人民政府舉行蘆墟中學新校園落成典禮。各級領導、特邀嘉賓和全校師生共2千多人參加了蘆墟中學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慶典活動。

2002年11月份,學校和北大附中共建了遠程教育示範學校,引進先進的教育思想,優質的教學資源。

2002年下半年,創建蘇州市重點中學工程全面開展,2002年12月24-25日,學校順利通過評估驗收;次年3月,被確認為蘇州市重點中學。2004年下半年啟動創建江蘇省三星級普通高中工程,經過近一年的努力,2005年4月16-17日,學校高質量地通過評估驗收,7月,被確認為江蘇省三星級普通高中。

近年來,學校以建設“和諧校園”為教育教學管理的指導思想,凝聚全校師生智慧,正視實際,有效管理,外樹形象,內強素質,不斷探索新的教育環境之下的學校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各項工作健康、順利、正常、有效地開展,基本實現了預設的教育教學管理目標。先後被評為吳江市體育傳統項目(籃球)學校、吳江市首批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2003-2004年度吳江市AA級特色學校、2004-2005年度吳江市教育工作先進集體、2003-2004年度蘇州市依法治校先進學校、2004-2005學年吳江市高中學生軍訓優秀學校、2005年吳江市貫徹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先進學校。2006年度,學校獲得了《非物質世界遺產保護·蘇州論壇》中小學生畫信展組織獎;吳江市高中男子足球比賽第一名,蘇州市高中男子足球比賽第二名;2006年6月,成功創建為“蘇州市綠色學校”。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蘆墟中學的昨天是輝煌的,可歌可泣,是一曲激昂奮進的創業之歌;蘆墟中學的明天是燦爛的,如詩如畫,是一首鼓舞人心的理想之歌。

六十年風雨,六十年輝煌。如今,蘆中人正以飽滿的情緒,昂奮的精神,不畏磨難和艱險的氣概,開拓汾湖人民的教育偉業。

蘆墟中學將前進。

6.合併之路

為打造和汾湖經濟開發區社會事業發展相適應的高中教育,根據汾湖經濟開發區部署, 2009年秋季,汾湖經濟開發區依託原吳江市蘆墟中學的教育設施、環境,整合 “吳江市黎里中學”和“吳江市蘆墟中學”的優質師資,成立“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高級中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