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基

吳敬基先生,字礎深,1918年出生於白蒲鎮街東村曹家橋,1998年病逝於台灣大學附設醫院,享年82歲。生前先後曾任台灣教育部督學、文化大學副校長、香港能仁學院院長併兼南亞工商專科學校及中華醫學技術專科學校董事等職,是東南亞地區甚孚眾望的資深企管專家和教育專家。1984年榮獲美國聖安德森大學授予的榮譽哲學(企管)博士稱號。

吳敬基先生,字礎深,1918年出生於白蒲鎮街東村曹家橋,1998年病逝於台灣大學附設醫院,享年82歲。生前先後曾任台灣教育部督學、文化大學副校長、香港能仁學院院長併兼南亞工商專科學校及中華醫學技術專科學校董事等職,是東南亞地區甚孚眾望的資深企管專家和教育專家。1984年榮獲美國聖安德森大學授予的榮譽哲學(企管)博士稱號。
幼年的吳敬基聰慧敏學,“六歲即課以灑掃應對之禮、四書五經之學”,先後在曹家橋初小、顧高橋國小、如皋中學附小求學。國中畢業時名列第一,榮膺九縣考生榜魁。七七事變後,日寇南侵淞滬,先生負笈前往東台縣草堰鎮省立臨時聯合中學續學,又由省廳保送至河南國立第一中學深造,畢業後,懷抱報國之志,獨往武漢、南走桂林,勤工儉學,以第一志願錄取國立中央大學師範學院教育系。在重慶求學期間,於中央日報創辦“建國教育副刊”,每周一版,自任總編。歷練著述,深受教育系系主任常導之教授見愛,又被時任教育部長陳立夫邀至教育部擔任幹事兼組主任職。中大畢業後以優秀畢業生資格被遴選步及政界,先後在軍委侍從室、國民政府文官處、總統府人事處任職。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後,吳敬基始任台灣屏東中學校長。到任後他廣延名師,加強教學,整頓校風,建設校園,除舊布新,使屏中在全台第一屆聯考中奪冠,台大校長傅斯年為此專門致電祝賀。嗣後,張其昀調任教育部長,即以先生專攻教育,商調赴教育部工作。1957年派駐美大使館文化專員,並與胡適、于斌、梅貽琦、顧毓秀、袁家騮、吳健雄、郭秉文等組成教育部在美文教顧問委員會。駐美期間,吳敬基先生仍自強不息,利用公餘與夫人李嫻靜(今如東縣栟茶鎮名儒李承榖之長女)在華盛頓大學教育研究所聯袂進修。同獲教育碩士學位後,他倆更珍惜寸陰,選讀企管課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1960年以後,吳敬基奉調回台,在選拔財稅人才、轉化科研成果、倡導多種經營、推廣實用技術、改制高等教育、興辦實業公司、掌理教育視導、發展社會教育、輔導教育行政等諸多方面不畏艱苦,開拓創新,頗有建樹,顯多績效。1981年,他首開先河,策劃和召開了全台第一次教育視導會議,任大會秘書長。
1982年,吳敬基先生65歲,屆齡退休,不少院校紛紛邀約他擔任校長。他到職後提出治理方針,以倡導中華文化、推行教育改革、建立學校制度為主旨,在敦促港府支教、設法延聘良師、發展訓導工作、調整課程設定、整頓學籍管理、嚴格考核制度、厲行節約開源節流等諸多方面殫精竭慮,全力開拓,常有創見,引領港台教育躋身世界先進教育之林,功不可沒。
吳敬基先生平日以讀書寫作自娛,其論著頗多,代表作有:《我國職業與專科教育之發展》、《企業組織與管理新論》、《人性管理之研究》、《漁鹽民、礦工及一般貧民生活之研究》、《中華民國開國史》、《朱執信傳》、《傅斯年傳》等。
吳敬基先生先後兩次返回大陸,考察故里教育事業並慷慨解囊,捐贈數十萬元興建原新姚幼稚園和白蒲國小遊藝樓,為振興桑梓建言獻策。
他在《應重視教育配合經濟發展》一文中指出,“人為萬物之靈,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財,乃古之明訓。但人力的開展與運用,要在教育,故教育為立國之本。民族的圖存、民權的普及、民生的發展,均非教育不能盡其功”,“大陸人口眾多,土地廣闊,資源蘊藏豐富,如能注意加強教育,開發人力,培養人才,前途似錦,實未可限量”,“就經濟發展論,必須建設現代化企業。企業基本要件有四:一是土地,二是資本,三是人力,四是組織與管理。所謂土地,包括地上地下所有的資源;所謂資本,包括現金、證券及機具設備;所謂人力,包括勞力和心力;所謂組織管理,包括智慧、知識、技術及領導人才。凡此種種,當以人為主宰,誠非教育不可”。
吳敬基先生慷慨熱心,助人為樂,胸襟開闊,與人一見如故,交遊天下,風及四海。他重情義信守,記憶力特強,喜歡熱鬧,不甘寂寞,常念舊而不忘本,有仁者之風,處事治世,絕不故步自封。雖然吳敬基先生已辭世九周年矣,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活在故鄉眾多的舊雨新知的心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