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吳振立,1944年生於重慶。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江蘇省文史 研究館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滄浪書社執事、江蘇省書法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兼職教授、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特聘教授、揚州大學書法研究所兼職教授。
書法作品曾十餘次入選文化部、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國家級展覽,並在第四屆全國展及第二、三、七屆全國中青年展中獲獎。曾擔任“江蘇省首屆美術節”評審,“首屆中國書法院獎”複評評審。參加編寫《六體書法字典》、《中國書法名作鑑賞辭典》。作品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書法卷》等權威圖書。參加錄製被列為“九五”國家音像出版重點項目的《當代書法家五十人五體創作實錄》及《五體書法臨摹示範》教學光碟。應邀為國家級文獻資料型圖書《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善本碑帖精華》之《禮器碑》、《爭座位帖》題跋。作品被香港藝術館、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江蘇省人大常委會、蘇州大學、揚州大學、山東省圖書館、浙江省博物館、寧波美術館、良渚文化博物院等多家單位收藏。
作品賞析
藝術年表
1985年作品獲由劉海粟、林散之先生任主評審的“銀牛獎全國書法競賽”一等獎。
1986年獲文化部、中國書協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覽”一等獎並 由習仲勛、方毅等國家領導人授獎(國展,其事跡收入同年《中國百科年鑑》,獲獎作品分別刊登於《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瞭望》周刊海外版、《書法報》、《中國書法》雜誌)。
1986年作品參加由中國書協主席沈鵬先生領銜的“靜崗·日中友好書道展”。(國家級展,中國書協邀請中方書家30人參加)
1987年作品入展“第三屆全國書法展覽”。(國展)
1987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
1987年參與組建中國滄浪書社,並當選為執事。
1989年作品在“第四屆全國書法展覽”中獲獎。(國展、三等獎)。
1989年作品應邀參加由中國書協舉辦的“棠湖國際書法作品邀請展”(國家級展)。
1989年作品參加“《光明日報》創刊40周年全國名家書法邀請展”。
1989年作品參加北京大學主辦的“紀念蔡元培誕辰120周年全國名家書畫展”。(該展由李可染、馮友蘭、顧廷龍、劉開渠、啟功等著名學者聯合發起)
獲“第三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覽”優秀作品獎。(國展)
1990年《書法報》刊登由黃惇、曹寶麟先生撰寫的《問君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記吳振立》的專題介紹文章。
1991年參加編寫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書法名作鑑賞辭典》。(任編委)
1991年作品應邀參加“第一屆國際書法交流——新加坡大展”。(國家級展,由中國書協邀請中方書家100人參加)
1991年為著名學者、書法家曹寶麟先生的書學專著《抱瓮集》題寫扉頁。
1992年作品入選“第四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覽”。(國展)
1992年作品應邀參加由日本國外務省、中國駐日使館、中國書協聯合舉辦的“ 日中友好書法作品展”。(國家級展、由中國書協邀請中方書家50人參加)
1992年與著名書法家華人德、穆棣、潘良楨、言恭達、儲雲聯合編寫《六體書法字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2年國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書法》雜誌刊登惲建新先生撰寫的專題介紹文章《吳振立印象記》和《吳振立作品選》一組6幅作品。
作品應邀參加由文化部批准、中國書協主辦的“第二屆國際書法交流——北京大展》。(國家級展,中國書協邀請中方書家85人參加)
1993年作品應邀參加中國書協為紀念藝術巨匠王鐸舉辦的“當代著名書法家作品展”。
1994年作品收入為慶祝“蘭亭國際書法藝術節”而出版的《歷屆全國展獲獎作者作品集》。
1995年作品應邀參加“第三屆國際書法交流——東京大展”。(國家級展,由中國書協邀請中方書家63人參加)
1996年作品應邀參加中國書協為紀念《中國書法》雜誌改刊十周年主辦的“當代著名書法家作品展”並刊登於該雜誌。(國家級展)
1996年作品應邀參加中國書協主辦的“首屆當代名家書法精品邀請展”。(國家級展)
1997年獲“第七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覽”提名獎(國展),獲獎作品刊登於《中國書法》雜誌。
1997年作品收入國家級圖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書法卷》。
1997年應邀為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大廳作大幅書法《王安石詩二首》。
1997年書法作品《黃庭堅詩》被香港藝術館收藏。(該館委託中國書協向全國36位書家徵集)
1997年應邀在南京林業大學作《行書的創作與欣賞》書法講座
1997年應江蘇人民出版社邀請參加錄製被列為國家九五音像出版重點項目的《當代書家50人現場創作實錄》教學光碟。
1997年任江蘇省書法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1998年應邀為中央電視台無錫外景基地唐詩碑林書杜甫長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大幅詩碑。
1998年獲“文化部第八屆群星獎”優秀獎。
1998年被江蘇省文化廳聘為“首屆江蘇美術節”評審委員。
1998年在《書法導報》上發表《臨書絮話》系列論文8篇。
199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美術師。
1999年作品收入為慶祝重慶成為直轄市而出版的《中國著名書法家作品集》。
1999年作品應邀參加中國書協主辦的“第五屆全國書學研討會暨全國名家書法邀請展”。(國家級展)
1999年作品收入《歷屆全國展獲獎作者書法集》。
1999年第2期《書法之友》雜誌“書家介紹”欄目刊登薛龍春先生撰寫的《雕琢其章,彬彬君子——吳振立書法創作管窺》評介文章及書法作品一組10幅。
1999年作品被山東省圖書館收藏。
1999年作品被浙江省博物館收藏。
1999年為第12期《書法之友》雜誌“名家題詞”欄目題辭。
2000年參加錄製江蘇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五體書法臨摹示範》教學
光碟。
2000年作品參加“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國際書法大展”。
2000年作品參加中國書協主辦的《千年書法大展》之《透視經典——歷屆全國中青展部分獲獎作者臨摹創作作品展》(國家級展),參展作品及筆談刊登於《中國書法》2001年第3期。
2000年為江陰市徐霞客紀念館書《游廬山日記碑》。
2000年被聘為“江蘇省首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評審委員。
2001年作品參加中國書協主辦的“中國書協會員展”。(國家級展)
2001年應邀為國家級文獻型圖書《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善本碑帖精華》之《禮器碑》、《爭座位》兩部碑帖題跋。
2001年作品被方介堪藝術館收藏。
2001年參加2001·中國文聯千名文藝家萬里採風團江蘇分團赴淮安地區採風。
2001年為安徽采石磯“太白公園”新建“三台閣”書楹聯一副。
2002年《書法》雜誌刊登評介吳振立書法文章及作品3幅。
2002年作品被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
2002年作品被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
2002年為無錫市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林書院”書長聯一副。
2002年為“千年詠揚州”碑林書王士禎詩二首。
2002年為蘇州風景區題“小隱亭”匾額。
2003年為浙江省衢州市孔廟園區內名勝書楹聯一副。
2003年獲“文化部第十二屆群星獎”優秀獎。
2003年為宜興市題“氿濱廣場”。
2003年藝術創作及成就被列入姜壽田先生所著《現代書法家批評》一書(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對建國以來60位較有影響的書家進行系統學術研究批評。該書2010年再版時,把研究對象調整為自民國以來的99位書家。
2004年作品應邀參加“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百人作品大展”,並由寧波美術館收藏。
2005年在《書法文獻》雜誌之《大家》欄目刊登王白橋先生撰寫的《活著的感覺——吳振立書法探討》及21幅書法作品。
2005年作品應邀參加“紀念朱冬潤先生誕辰100周年全國名家邀請展”
2005年作品應邀參加“北京國際雙年展”之“中國中青年獲獎書家提名精品
展”。
2005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為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2005年作品應邀參加“紀念蘭亭論辯40周年·中國(泰州)高二適書法藝術高層論壇當代著名書法家作品邀請展”。
2005年作品入選中國書協舉辦的“第十六屆中日自作詩書法展”。
2007年在《中國書法》雜誌之《人物》欄目刊登專題。發表創作漫談《關於藝術、人生的一些想法》及《吳振立作品選》一組4幅。
2007年作品應邀參加“紀念米芾逝世900周年——中國當代書畫名家邀請
展”。
2007年應邀為宋代大詞人周邦彥遺蹟“插竹亭”書楹聯一幅。(該亭之匾額為
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所題)
2009年在《東方藝壇》雜誌之《藝壇視點》欄目發表薛元明先生採訪整理的長篇訪談《對話吳振立》。
2009年應邀作客《書法江湖網》之《名家線上》,與網友現場交流。
2009年在《書畫藝術》雜誌之《本期名家》欄目上發表吳國平先生撰寫的《主流與時尚之外的精彩——吳振立書法藝術解讀》及書法作品11幅。
2009年應浙江省寧波市政府邀請,作品參加“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大展”(由中國書協特邀68位書家參展)
2010年應邀為紀念宋代抗金英雄李綱題寫“李綱紀念館”匾額。
2010年應邀參加良渚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的“文明之光——良渚文化杯全國書法名家作品邀請展”,並出席開幕式和參加相關活動。
2011年作為特邀書家,作品《三都賦序》參加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手卷展”(國家級展)。
2011年在國家藝術類核心期刊《中國書畫》雜誌2011年第7期之《書畫人物》欄目上,刊登吳國平先生撰寫的《主流和時尚之外的精彩——吳振立書法藝術解讀》評介文章及吳振立書法作品8幅。
2011年應省文化廳邀請擔任“江蘇省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大展”評審委員。
2012年“第二屆全國中青展獲獎作品——吳振立行書《李白詩一首》”選登在《中國書法》雜誌第12期。這是該刊為慶祝創刊30周年從“第二屆全國中青展”10位獲獎作者中選登的唯一一幅作品(該作品自1986年以來,已3次被該雜誌選登),並刊登了習仲勛、方毅等國家領導人為獲獎作者頒獎的照片。
2012年《美術報》(總第996期)第26版,整版刊登吳振立書法專題(其中文章1篇,作品5幅)。
2013年《中國書畫報》第14期第6版刊登吳振立長篇訪談《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及作品1幅。
2013年《青少年書法報》第8期第7版刊登《薛元明對話吳振立》(上)。
2013年《青少年書法報》第9期第7版刊登《薛元明對話吳振立》(下)及手卷《歸去來兮辭》。
2013年3月28日《南京日報》A7版以整版篇幅介紹吳振立書法藝術。刊登吳振立創作漫談《關於藝術和人生的思考》及書法作品5幅。
2013年書法作品《禮運·大同篇》應邀參加由中華文化總會、中國藝術研究院、台灣藝術大學聯合舉辦的《兩岸名家傳統書法展》,該展覽自2013年9月1日——30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舉行,共邀請大陸40位、台灣60位著名書家的作品參展。
2013年作品2幅應邀參加由中國藝術院和山東省棗莊市政府聯合舉辦的《貫徹十八大,喜迎十藝節——文化中國書法藝術展》。
2013年9月25日~10月7日應邀在揚州文聯美術館舉辦《吳振立書法小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中國書協理事、篆書委員會副主任、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叢文俊、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中國書協展覽部主任劉恆、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院長管峻等著名書家學者向展覽發來賀信賀電。
2013年10月,應馬鋼集團文聯邀請,作《書法創作的若干問題》專題講座。
2013年11月19日《南京日報》A8版用整版篇幅刊出吳振立訪談錄:《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及書法作品3幅。
2013年被聘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於12月17日在北京出席受聘儀式。
2013年12月18日,在京被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聘為兼職教授。
2014年《青少年書法報》第7期《大家風範》欄目第5版、第8版通版刊登
《吳振立書法藝術》專題:文章1篇及作品13幅。
2014年由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主編的高文化品位雜誌《雅集》刊登吳振立訪談文章及作品6幅。
2014年7月12日,作品《李清照詞》參加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的“大道書懷——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成立十周年書法作品展”。
2014年8月5日,作品《謝無量詩》參加由中央文史館舉辦,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的“文史翰墨——首屆中華詩書畫展”。
2014年應邀擔任“首屆中國書法院獎”複評評審,於9月17日在京參與(51晉30)的評審工作。
2015年5月21日《南京日報》第10版整版介紹吳振立書法藝術。刊登著名作家唐炳良先生撰寫《禪靜之美》評介文章及書法作品5幅。
2015年7月21日被聘為揚州大學書法研究所兼職教授。
2015年11月1日作品《辛棄疾詞一首》參加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館主辦,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的《第二屆中華詩書書畫展》。
2015年12月26日,作品《禮運·大同篇》參加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的《中國書法院院展》,並參加研討會。
人物文章
關於藝術、人生的一些想法
文/吳振立
書法是我棲息精神和安妥靈魂的地方。書法既給我帶來歡欣和愉悅,同時也給我帶來痛苦和彷徨。我為什麼需要書法?這么多年來我為什麼對她情有獨鍾以至朝寫暮思,樂此不疲?
毫無疑問,在中國文化中,書法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有人將之稱做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核心與否,我沒有深入地研究,也就不好多說什麼。但有一點,書法藝術千百年來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無數有識之士“為伊消得人憔悴”,就在於她那看似簡單質樸的線條里,隱含著神秘的人類情感和人生體驗,包含著豐富的宇宙信息。書法可以棲息精神,可以安妥靈魂,可以抒發情感,從這一點來看,一部書法史也是一部人類情感和時代精神史。
有人認為只有某個時代某個大家才是傳統,才是書法的正宗,這顯然是不全面的,是不能包涵中國文化精神的。為什麼藝術發展的規律是繁榮而不是進步?為什麼藝術的繁榮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正是有了歷代書家對書法藝術的獨特追求和卓越創造,才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特有的書法傳統。因此傳統是一個流動的概念,我們對傳統的理解也應該寬泛一些。如果說傳統是一條川流不息的大河,經典就是這條大河中的朵朵浪花;如果說傳統是綿延不斷的山脈,大師就是這山脈中矗立著的座座高峰。
“相對於個體而言,真正在發生作用的傳統,是和自身有所聯繫,並且被理解和使用的那一部分”。我在多年前的《臨帖絮話》里曾經談到我對於學習傳統的認識和臨帖的心境:在臨帖時,我主要契入他們其中的某一點——令自己激動和景仰的那個點,以求自身的慰藉和超越。學顏求其厚重,學金農求其鬱勃,學八大求其簡澹,學弘一求其超逸,不貪大求全,也不強求畢似。我對書法藝術的許多認識是從比較中得來的,我喜歡將相同的或者是不同的藝術門類、代表人物、作品放在一起比較,有時甚至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我也在尋找它們內在的、精神上聯繫。
在我的認識和體驗中,書法與其他藝術擁有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我年青的時候曾有機會接觸了許多西方音樂的經典,受益匪淺。沈尹默說“書法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空間和時間的藝術是一個覆蓋人類感知系統的美妙織體,它通過聲音、旋律、線條、色彩向存在世界傾訴創造的秘密與喜悅,並使短暫的生命得以永恆。藝術最偉大的使命就是在於將不可見的精神顯現為可視、可聽、可觸摸的形式,為所有必將走向死亡的生靈帶來亘古長新的慰藉。我特別喜歡俄羅斯音樂。俄羅斯漫長的冬季、廣袤的原野,以及天地間厚厚的雲層、成片的白樺林孕育了俄羅斯音樂寬廣、憂鬱的特質。我在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樂的旋律中能深切地感受到和顏真卿《祭侄稿》並無二樣的沉鬱深悲。再比如貝多芬,我喜歡貝多芬的雄渾和博大,在貝多芬的《田園》、《命運》交響曲中能感受到顏真卿、蘇東坡書法作品中的厚重和莊嚴。
如果說音樂滋養了我的書法,那么激發我進入創造的領域是在讀了韓玉濤先生的《孫過庭論》之後。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友人處借得一本《美學》雜誌,上面刊有韓玉濤先生的《孫過庭論》下半部,我不知道讀了多少遍,最後一口氣把它抄了下來。那時有關書法研究的好文章不多,我是第一次接觸到這么好的道出書法本質的文章。一九八六年我在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中的那幅獲獎作品就是閱讀這篇文章後的產物。
沿著那種風格,我寫了許多年,慢慢地,那樣的書寫已經不能滿足我內心的需要。齊白石曾說過:“余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余或可自問快心時也。”講得太好了。為什麼要變,因為“未稱己意”。作家余華也說過,“一個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所有創新的動力和壓力都來自內心。
為了能夠充分表現我在自己的作品中已經獲得的表達,首先必須面對自己最真實的生活。我曾在農村呆了十二年,回城以後又為生計奔波了數多年。感謝生活給我的恩賜。艱辛而庸常的生活使我的人生有血有肉,使我的人生豐滿而充實,使我在觀賞和聆聽人類歷史上那些偉大作品時能與他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為了能夠使書法作品得到充分的表現,我們需要技法的錘鍊。這同樣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但技法只是工具,過分炫耀技法不僅削弱作品的深度,而且會使作品變得匠氣十足。最高級的技法從屬於完整的創作,不會凸現為關注的焦點。我們在讀顏真卿的《祭侄稿》、沈從文的《邊城》乃至更多的優秀作品時會產生這種感受。
藝術的本質是創造,這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我以為限制我們這種能力的最大因素是現存的種種教條和清規戒律。魯迅好像也告誡我們不要相信什麼小說作法之類的東西。沒有任何老師能夠帶領我們進入創造的領域,它需要體驗、需要醞釀、需要等待,就好比靈感一樣,我們是尋找不到的,只能和它不期而遇。
藝術是需要寂寞的,但誰也不喜歡寂寞。開始和寂寞為伴往往是無奈和被動的,但當寂寞成為藝術家情感發酵的催化劑時,寂寞又是寶貴的。綿綿細雨,獨坐書房,孤燈一盞,百無聊賴中,一種東西慢慢在心中醞釀、發酵,然後升騰,其實這種氛圍和情緒最有利於一個人的創作,我的一些比較滿意的作品大都是在這種狀態下寫出來的。
藝術評價
活著的感覺
——吳振立書法探討
文/王白橋
站在吳振立書法前,一下子就看到了一個人無比脆弱又無比堅強的內心。刊落浮華之後的靜穆莊嚴中隱隱透出生命過程中的陰鬱和痛楚。雖然平靜天真的線條昭示著一個人從陰濕的雨季中走入秋日的陽光下,但是乾涸的水漬仍然暗示著他獨特的生命行程。吳振立書法的意義也正在於這樣的複雜性和情緒性中,冷靜形骸下包容的本真與關懷,有一種活著的感覺。
一部書法史雖然充斥著矯情平庸之作,但是幾篇發自性情的經典已足以維繫其中的光榮。從《喪亂帖》到《祭侄稿》到《黃州寒食詩》,代表著一種“像森林和河流那樣自然和真誠”的方向,真實的內心在堅硬的軀殼下完全裸露出來:跳動、呼吸。從如此純粹的筆墨中來感受心靈的吶喊,不能不說是藝術表達最本質的途徑。
正如我們不能完整地了解突如其來的靈感一樣,我們也不能明晰地解釋穿超千百年歷史的心心相映,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是“相對於個體而言,真正在發生作用的傳統,是和自身有所聯繫,並且被理解和使用的那一部分。”所以發生在吳振立身上階段性的認同在我看來也正標誌著他不羈的心靈之旅。這樣“溫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從《祭侄稿》開始,沒有筆墨森嚴的楷法做自然的鋪墊,突然就被如此完整的心靈吶喊擊中了。這樣的發軔對於初學者來說也未免過於濃烈了,卻在吳振立身上獲得了意外的成功。這樣意外的成功也正暗示著他的創作只具備完整的個人意味,他已經歷和將經歷的,更多的是一位以情命筆的藝術家,自我精神不斷完善和升華的過程。《祭侄稿》給予他最多的,正在於如何不斷地把自己的內心貫注到筆墨中去,心有多深,筆底就有多么廣袤。
對於自己心靈的忠誠於一位藝術家來說遠比對主流精神的認同皈依更為重要。平靜生活中困厄的潛流以及自身性格缺憾造就了吳振立邊緣化狀態下陰鬱的氣質,正是在如此氣質的指引下,吳振立與翁叔平、錢南園這樣的顏書正統擦肩而過,卻迷醉於金冬心的內斂和激盪。這中間的媒介其實還是《祭侄稿》。深山鑿字、亂髮團詩的金冬心最終的吶喊在於“華山片石是吾師”,其實顏書的氣質和形骸,無不早早滲入他的神髓之中。厲鶚在《樊榭山房詩集》中稱譽他為“堂堂小顏公”,金冬心時年二十九歲。冬心行進中的走向野逸與吳振立的走向冬心,都是出於自身內心的情感需要。他們所經歷的,都是平靜之中的鬱悶,沒有青藤、八大那樣的亡國喪家之痛,連長歌當哭都沒有充分的理由,卻有一種庸常而陰濕的氛圍靜靜地、慢慢地噬咬腐蝕著他們的心靈,如此的陰影正如坐於夕陽下,昏暗而空曠的廠房裡,無望又無奈地看著夕陽緩緩地落山,黑暗逐漸降臨。無助和不安全感籠罩著這樣的平民藝術家,流於筆端的則是小心翼翼的內斂和自我平復,但是如此受抑的心情又如何是可以如此簡單的平復呢。內心深處的激盪每每於筆端一絲半點的發力中表達出來,這樣的發力破壞了平復的所有節奏,令整個創作具備了悲愴失語這樣更加感人的情感成分。
俞平伯說:“然竊謂曠觀與深悲實異流而同源,皆超出言文之表,為不相妨者。惟曠達可遣悲懷,亦惟有深悲能成其為達觀。”在吳振立身上,完成了這樣的轉變。庸常而陰濕的氛圍中,書法本來是消解、釋放自身緊張情緒的自由空間。不過隨著創作的逐漸深入,書法本體所散發的魅力使得吳振立的心境走向曠達,進入了與書法一體的自由境界。同時,這樣以情命筆表達自身柔軟內心的創作在一個虛假時代結束後得到了認同和共鳴,孤身跋涉的戰士遇到了知音和同志。這樣小範圍內的主流性令吳振立完整體會到了藝術之中可以大於乃至掩蓋現實生活的隨心和自由。從反判苦難、平復痛苦到完整的熱愛和企盼,令吳振立書法走過新的心靈軌跡。這也應該是每位藝術家必然的歸屬。福克納在1949年獲得諾貝爾獎時說:“充塞他的創作空間的,應當僅是人類心靈深處從遠古以來就存有的真實情感,這古老而今遍在的心靈的真理就是:愛、榮譽、同情、尊嚴、憐憫之心和犧牲精神。如若沒有了這些永恆的真實與真理,任何故事都將無非朝露,瞬間即逝……”八十年代開始對主流秩序的解構在逐漸消解權威,釋放人性,從而令今天的藝術家可以走入完整的自我升華過程的同時,後現代時期的癥結也自然凸現,拜金主義和庸俗藝術觀就此抬頭,好在這些對於走過漫長而曲折心靈之旅的吳振立實在沒有什麼影響了,作為時刻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藝術家,吳振立所要做的,就是通過日趨成熟的技法,表達自己的內在情懷。靜穆莊嚴這樣近於宗教精神的境界是他目前的方向,也是他將自身完全獻祭藝術的鄭重宣言,這在他近期的代表作品,應邀為《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善本碑帖精華》《爭座位》、《禮器碑》兩部碑帖的題跋中得以完整體現,線條越來越凝練,內在的充沛有目共睹,結字開始步入平淡和天真,處處透出靜穆中的生機。曾經的內斂和激盪已成為漸漸淡去、時隱時現的背景,疏朗和蘊藉昭示著朝聖過程中的自信和歡喜。他的平民情結決定了他永不走入廟堂之中,前呼後擁、高高在上,並以如此外在的形式創造虛無的寶象莊嚴。他書法中所表達的,是個體完整堅強的精神力量,猶如默默流淌的河流,隨和而堅定,平靜而湍急,正是歸海的方向。
一筆一划都寫到生命的實處
——吳振立先生書法淺談
文/於明詮
某次我問一位著名油畫家對當代書法的看法,他說,絕大多數都應該屬於“社交書法”。他這句話讓我沉思良久,認為他這句話點中了當下書法現狀的軟肋。社交,已不容置疑地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和主要的內容,以書法做社交或以社交心態做書法,想想,在當下竟十分的恰切。社交書法,在當下是真正的流行書法。由此,我又在想,什麼樣的書法在當下是社交書法之外的另類呢?能夠創作不屬“社交書法”類型的書法家應該是怎樣的書法家呢?他們大概應是這樣,書法傳統和書法經典在他這裡從來不是標籤和噱頭,而是自家餐桌上的一日三餐,按自己的口味吞咽下自己所需,其他沒有別的。無論讀書創作皆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看別人眼色也不關心他者的豐歉,甚至是幾十年默然前行只是忠實於自己的內心感受,甚至不奢求別人的理解和關注。古人的心性和血脈長進了自己的骨肉,內心因之強大,筆墨因之深厚,個性因之鮮明。他不需要用雕蟲小技證明自己的點畫線條如何出身高貴,也不以真草隸篆樣樣精通顯示自己書家身份的專業和全面,更不會用投機鑽營的拙劣手段博取什麼頭銜名分招搖過市。他每天在屬於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動著,痛切著,歡喜著,沮喪著。然後,一筆一划地書寫著。他的點畫線條里流淌著的是屬於自己內心的平淡和真實,因為他的內省專注和一往情深,甚至顧不得計較別人的感受。這樣的書家在當下有嗎?也許應該有,但一定不是很多,而且這樣的書家注定又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不會大紅大紫。想到這些,我就常常會想到南京的吳振立先生。
先生早年命運多舛,生於香港,輾轉重慶,之後長期生活於南京。中學畢業上山下鄉到農村插隊,八十年代初回城,某食於一家基層商業部門,未及退休年齡即離職,賦閒在家,一邊打理生活,一邊讀書寫字。少年時期既展露音樂天賦,陰差陽錯,理想與現實漸行漸遠。插隊農村,困頓無聊,一本魯公祭侄稿心追手摹打發寂寥,從此愛上書法。七十年代末,曾得林散老嘉許。1986年一幅毛邊斗方李白詩,在第二屆中青展上領盡風騷,名動天下。此後,四屆全國展,三屆中青展及若干全國各大展覽皆有作品參展獲獎,影響日隆。多少年有多少人因書法成就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命運,而先生依然故我安心知命。座上雲煙堪供養,門前車馬任縱橫。記得1993年春天,我和朋友到南京下關的朝月樓拜訪先生,先生住在四樓頂樓,簡陋逼仄而又素雅溫馨,先生待晚輩平等而真誠,讓人感到一見如故的親切。整整一晚我們聽先生聊書法談人生,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是深夜,想到先生第二天還要上班,雖言猶未盡也只好告別。先生看我們遠道而來,亦感言談興猶未盡,於是約好第二天晚上我們再來,第二天就又聊了一個暢快美好的晚上,真是如坐春風。回到德州之後,就開始了我們之間的通信,直到後來電話方便了才不再寫信。細細算來,竟有近百封。這些信我至今還會經常翻出來看看,信里反覆說的最多的並不是關於怎樣寫字的技巧技法,而是說寫字讀書應該秉持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若干年過來,對照當時這些觀點,再看先生的作品風格,會驚嘆兩者之間的那種幾近完美的統一和一致。古人講字如其人,而且強調這是一種境界,信然。
簡言之,先生的字里,至少透露出這樣幾個方面的訊息:其一,從容,淡定,自信,倔強。這是他的人生態度。其二,雍容,含蓄,高蹈,華貴。這是他的藝術信念。其三,自由,爛漫,寬厚,悠然,同時也有意無意地躲避著時髦和所謂主流。這是他當下的生命狀態和屬於自己的藝術觀、價值觀。先生自謂其書法受顏真卿、八大、金農和林散之影響最大,細細比較,不難看出先生於經典大師的取向是十分鮮明的。顏真卿倔強激烈於表而爛漫寬厚於里,八大筆墨冷寂落寞而心性華貴高蹈,金農行狀看似自由不羈實則冷眼深情,而林散老以曼妙靈動的點畫線條參悟佛事摶虛真境。他們的藝術就是他們的人生,他們是踏踏實實行走在大地上的。顏真卿不是床明淨幾筆墨精良而是歌哭勞頓出生入死,八大不是肥馬輕裘觥籌交錯而是隱姓埋名吟嘯孤寂,金農不是以尺論價日進斗金而是“和蔥和蒜賣街頭”,林散老不是前呼後擁大師泰斗而是默默念佛年近八旬始為人知。他們沒有別的選擇,所以只能義無反顧。吳振立先生在他們那裡汲取的不僅僅是筆法章法,而更是一種生活的信念和筆墨的態度。這些,構成了他精神和靈魂的家園。先生常常慨嘆,你看他們總是忙得像真事似的。是的,書壇嘵嘵諸公袞袞,他們的選擇太多是因為自做多情的使命和責任太多,所以必須講經布道,必須講話剪彩,必須應酬交接,必須若干著那些必須。而先生年屆七旬偏居繁華都市之一隅,每日裡或騎了腳踏車接送小外孫上學下學,或挎了菜籃買菜做飯,忙裡偷閒抻紙濡墨,一筆一划都落在生命的實處。大約十年前,我到南京看望先生,次日中午南京書界幾位朋友在南大招待所聚會,先生就是騎著一輛腳踏車來的,飯後,外面飄起小雨,朋友們或自駕或打車四散而去,這時先生從兜里掏出一件雨衣披上,跨上腳踏車,慢慢地消失在細雨中。那種自然,那種淡定,仿佛他的點畫線條,一筆一筆寫來,是那么質樸從容,那么平靜悠然。許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場景像一幅畫一樣深深嵌進了我的腦海里,且時時浮現出來。
1992年第一期《中國書法》雜誌刊出先生的專題,裡面有件橫幅寫的是蘇東坡的《沁園春》詞,下半闕有這樣的句子——“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這首詞是當年蘇東坡自鎮江赴密州任上寫給胞弟子由的,大概意義不是太積極上進吧,一般談蘇詞很少提到,但不知為什麼,二十多年過去了,這首詞自從先生寫過後我就有了很深的印象,常常記起。
田黎明評吳振立
振立先生之書,似一氣呵成,氣韻連貫,流露自然,無粉飾做作,筆隨心運,處處於似無法之中感悟到功底之厚,法中有法,尺幅雖小,但確是上品。它體現出振立先生的藝術修養:清淡、孤高、無世俗之氣,無某家之跡,實屬性情與心態的流露。此時我想到元倪雲林的一語:“逸筆草草,似寫心中之逸氣。
田黎明1990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