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記載
據紀載,最早出現一個稱為扶南國(Funan),統治當地達400多年,後於6世紀被一分支真臘(Chenla)消滅,接手管治了兩百多年。公元802年,由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II)建立吳哥王朝,至1181年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發展至最高峰,版圖包括現今整個高棉、部分泰國、寮國、緬甸及越南,可謂一時無兩。最後於1432年被暹羅阿瑜陀耶王朝(Ayuthaya)入侵,棄城逃往森林,從此吳哥窟便於世上消失了五百年,直至19世紀中葉才重見天日。
在吳哥王朝期間,王朝均定都吳哥,並大興土木,建造王城及大小寺廟600餘座,散處於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景象極為壯觀。特別在12世紀建成最宏偉的吳哥寨,充分表現出吳哥民族的藝術成就。
此外,更積極興建大規模的灌溉系統,有利耕作,可謂國泰民安。中國有位叫周達觀的使節,曾於1296年抵達吳哥,且住了很久,最後寫成「真臘風土記」,詳細敘述當時吳哥的面貌。據他形容,吳哥王朝可說是豐衣足食之地,很多過來做貿易的中國人也不願回國,定居該處。
吳哥古蹟
19世紀後期,法國考古學家亨利莫霍(Henri Mouhot)在金邊北方約311公里處的暹粒(Siem Reap)省省府暹粒,發掘出埋沒在森林中將近400多年的吳哥王朝都城,訊息一傳開來,立即震驚全世界,名列世界人類文明七大奇景之一的吳哥窟,終於再度顯露在世人眼前。1992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評定為世界級人類文化遺產。在吳哥王朝時期,極力吸引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並且建造一系列大規模的寺廟,這些寺廟分布於都城內及周圍區域。現存的吳哥建築群包括吳哥城(Angkor Thom大吳哥)、吳哥寺(Angkor Wat小吳哥,又稱吳哥窟),以及其他的建築約600座,散布在約40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中。
吳哥的歷史
8世紀末,高棉遭到爪哇人的入侵,國王被殺。9世紀初重新獲得獨立。前王子闍耶跋摩二世在位時〔802—850〕,定都於近吳哥東北的考倫山上,開始了吳哥王朝的統治。9世紀後半期—11世紀是吳哥王朝的早期,吳哥城開始建成並成為國都。在這裡修建有寺廟和水利工程。11世紀初,出身於馬來亞王族的蘇耶跋摩一世奪取王位〔1002—1050〕,並擴展勢力到湄公河下游和寮國的琅勃拉耶,強令被征服地區的王公效忠,按期進獻珍寶。他繼續修建王宮的宮廷。12世紀—13世紀是吳哥王朝的極盛時期,蘇耶跋摩二世時代〔1113—1150〕國力強大,有戰象20萬頭,版圖“東到海,西按蒲甘,南抵加羅西"〔今馬來半島東岸〕,並與中國有密切往來。其間與李朝越南爭奪占婆,1145年曾一度占領占婆首都佛誓城。這一時期修建了吳哥寺。闍耶跋摩七世時〔1181—1201〕成為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其疆域包括今泰國和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北方與中國南沼接壤,東達占婆和湄公河三角洲。另建新都吳哥通﹝“通”,城之意〕,崇信大乘佛教,廣建佛寺。由於大規模的建設和對外征服,汲盡了人民血汗,人民起義和被征服地區的反抗連綿不斷。13世紀中葉興起的泰族諸王國多次打敗吳哥王朝,並於1431年首次攻陷首都吳哥通。為避免泰人的威脅,1434年索里約波王時遷都百囊奔〔今譯金邊〕,高棉逐漸走向衰落。
古城遺蹟列表
·吳哥城(Angkor Thom)
·吳哥窟(Angkor Wat)
·Baksei Chamkrong
·巴孔寺(Bakong)
·班蒂喀黛(Banteay Kdei)
·班蒂色瑪寺(Banteay Samré)
·女王宮(Banteay Srei)
·巴普昂寺(Baphuon)
·巴戎寺(Bayon)
·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
·東大人工湖(East Baray)
·西大人工湖(West Baray)
·東湄本(East Mebon)
·西湄本(West Mebon)
·豆蔻寺(Prasat Kravan)
·Kbal Spean
·the Khleangs
·Krol Ko
·羅蕾寺(Lolei)
·涅盤宮(Neak Pean)
·空中宮殿(Phimeanakas)
·巴肯山(Phnom Bakheng)
·豬山(Phnom Krom)
·亞揚寺/阿約寺(Prasat Ak Yum)
·寶劍塔(Preah Khan)
·神牛寺(Preah Ko)
·Preah Palilay
·聖皮度寺(Preah Pithu)
·變身塔(Pre Rup)
·Spean Thma
·皇家浴池(Srah Srang)
·塔普倫寺(Ta Prohm)
·達松(Ta Som)
·茶膠寺(Ta Keo)
·斗象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十二生肖塔(Prasats Suor Prat)
·癲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塔瑪儂遺址(Thomma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