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藏書
吳任臣(?-1689),名志伊,以字行,號托園。興化府平海衛(今福建莆田)人。他幼時聰穎,又讀書不輟,成績突出。志書說“為諸生時,考試均名列第一”。他寫的文章,人們爭先恐後傳閱。他長大後在家鄉辦私塾,教授家鄉兒童,雖然生活不富裕,所得菲薄收入都用以購買書籍,家中藏書豐富。後寄居浙江仁和縣,繼續廣泛搜求史料,進行研究。同時,筆耕不輟。因此,學識淵博。
擔任史官
康熙親政後,即將平定“三藩”之亂,所謂河海晏清局面已形成,基本穩定,於是決策以文理國,加強文治,推行保舉政策,招攬社會上有聲望、有地位的名儒學者和社會賢達到各級政權中。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這一年起,玄燁決定開博學鴻儒。下令中央和地方“各舉所知”,考選博學鴻儒。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康熙皇帝搜羅人才,舉辦博學鴻詞科,各地都推薦人才入京應試。康熙親自考試,吳任臣作為廩生,被推選進京,參加博學鴻儒科考試,當選。被授以翰林院檢討。同時康熙還決定重開明史館,命鴻儒入館修明史。吳任臣擔任《明史》纂修官。他分修《律曆志》。
個人成就
吳任臣長期研究天文、術數,造詣甚深。他的算術成就很高。寧波鄞縣人全祖望十分讚賞,稱讚他在“絕學(算術)將昌”時與“蘇人王宣旭、宣人梅定、九鼎足而出”。他多才多藝,又精樂律,善於鑑賞。一天,他在市場上看見一隻編鐘,經鑑定後,認為是“大呂”鍾。人們將信將疑。結果洗刷後,驗看上面的款識,正是“大呂”鍾。人們十分佩服他的知識深廣。吳任臣從小喜讀古文,通曉古文字。一次,他和朋友會飲,席間,一位朋友問:“元阝”、“翳”字怎么讀?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翳”和“也”字相同,可以見“秦權古文”;“元阝”和“許”字相同,可見《說文長篇》。大家聽後,都欽佩他的引經據典的學識。
人物評價
清代思想家顧炎武曾發自內心說:“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任臣”。顧炎武十分推崇吳任臣。
吳任臣治學態度嚴謹認真,興趣廣泛,博學多才。他喜愛歷史學。他利用翰林院清閒和豐富的藏書,以及修明史工作之便,進一步蒐集大量史料,特別是收集大批五代十國史料,對十國歷史了如指掌。他進而進行分類整理、研究。他發揚我國私人修史的傳統,決心繼歐陽修寫五代史後,撰寫一部十國史,留給後世。他經過一段時間構思、確定編寫原則、體例後,晝夜勞瘁,辛勤寫作,終於寫成《十國春秋》史學專著。他的建樹,受到好評,稱“廣搜博引,可稱淹貫”。吳任臣還著有《周禮大義》、《禮通》、《春秋正朔考辨》、《南北史合注》、《山海經文注》、《字彙補》和《托園詩文集》等,傳於世。《十國春秋》是一部宏篇巨製的史學著作,共一百四十卷。十國即閩國、吳越、吳、楚、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南唐、北漢。《十國春秋》寫了十國創建、發展、鞏固、衰亡的全過程,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它以《史記》為模樣,全書分為本紀、世家、傳記以及經濟、文化、宗教等部門。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吳任臣對五代十國的文獻典籍的整理、研究做出突出的貢獻,對後世有相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