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新[北伐華僑殉國先烈]

吳世新[北伐華僑殉國先烈]

吳世新,男,字勇勛,又名世申,祖籍廣東順德。1890年1月16日(光緒十五年已醜十二月廿六日)生於新加坡,1922年7月在討伐陳炯明所部叛亂的戰鬥中,陣亡於廣東省翁源縣的禮山。英年早逝,壯志未酬。

烈士生平

創辦華僑國小

吳世新與華文國小優等生合影 吳世新與華文國小優等生合影

吳世新自小生活在新加坡,十六歲回國求學,畢業後在廣州當憲兵下士,因受革命志士的影響,參加了反清活動。事發後亡命返回新加坡。先是在商行學做生意,繼而轉去馬來亞雪蘭莪州之吉隆坡一間汽車修理行做修車工。不久轉雪蘭莪的古毛埠自營修車行。昔時,當地眾多華人子弟因無合適學校可上,而令家長發愁。吳世新乃邀集當地華人富商、社會賢達等共謀辦學。後開辦一所華文國民國小,自任義務校長,並聘王左邦、王扳書兩人為義務教導主任與庶務主任。辦學堅持了數年。而其正業仍是汽車修配行老闆。

參加同盟會負責當地募集捐款

同盟會會員吳世新所用籌款箱 同盟會會員吳世新所用籌款箱
1906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先生前往南洋一帶宣傳反清,鼓吹革命。同時募集活動經費。在此之後,他於當地秘密加入同盟會,被任命為地方支部的常委,負責募集華僑捐款,以應革命之需。
其間,又與一批熱心教育教國的華僑草擬“擬發起海外華僑學校聯合會的意見書”。而所募集的捐款,有時托他人如彭澤民先生、陳占梅先生攜回國內上交。有時,則由自己回國送交。

任討伐龍濟光決死隊員

1916年,孫中山組織由周之貞為總司令的討伐龍濟光(盤踞廣東的軍閥)的軍事行動。吳世新與張民達、侯山、黃志偉、王保志、黃世明、龍飛標等一批青年華僑志士返國參加周之貞領導的華僑護國軍,任討龍決死隊員。得黨人鄧文烈、蕭覺民之助,以自制炸彈,擊龍於晏公街之商會門口,惜未命中。是年6月袁世凱病亡。7月25日,中華革命黨發出通告,謂討龍戰事結束,革命軍華僑討袁敢死先鋒隊停止一切軍事活動,人員遣散。故吳乃重回古毛埠,繼續籌款接濟國內革命。

韶關討伐陳炯明叛亂

吳世新最後一次回國在1920年。第一次北伐與回師討賊;時為粵軍一師機關炮連連長,軍階似為上尉。1921年12月中山先生在桂林設大本營,籌劃北伐、次年5月,又到韶關督師北伐,時許祟智率第二軍和粵軍李福林部及第一師梁鴻楷部任右翼,以張民達團為右翼先鋒,從翁源攻江西之虔南、龍南、信豐、雩都,大小數十戰,於6月13日與友軍會師攻克贛川,前鋒逼近吉安。6月16日陳烔明在廣州稱兵叛變,炮擊總統府。北伐軍聞訊,即決定回師廣東靖亂,作為北伐軍第二路軍的吳世新所在一師及黃大偉所部,回師廣州平定陳炯明叛亂途中,於7月12-29日間,數次在翁源與陳炯明之熊略所部激戰,18、20及24日三日,翁源三得而三失,形成拉鋸,靖亂最後失利。7月29日,交火中他為流彈所擊中。此役有3名連長犧牲。他為其中之一。時年32歲。死後遺骸與其他陣亡者,同葬於翁源禮山。

黃氏攜兒女與吳世新父母分別留影 黃氏攜兒女與吳世新父母分別留影

他犧牲一年多後的1923年,他在粵軍一師同事才敢將其戰死之事告知 吳世新家人。吳世新生前丟下家小,追隨孫中山先生,家財早已耗盡。故其妻黃氏應吳世新生前同事之矚,決計舉家渡海返國謀生。離開新加坡前,黃氏家小與吳世新父母於當地合照留影。眾多僑胞捐贈路費,返回祖國。

孫中山、葉劍英等親筆簽名的捐銀單

孫中山、葉劍英等親筆簽名的捐銀單 孫中山、葉劍英等親筆簽名的捐銀單

當時的民國政府制定有陣亡將士撫恤條例,有關遺屬可援用此條列接受撫恤金。1923年7月下旬,大元帥府曾於廣州中央公園召開陣亡將士撫恤大會,追悼1922年5-7月間廣東北伐中戰死的官兵。黃氏一家返抵廣州定居後,接獲大元帥府遣人送達的當年撫恤大會為吳世新陣亡而簽名認捐的捐銀單一份。該單署有孫中山、許崇智、張民達、侯山、葉劍英等29人當日或日後簽名認捐共1080銀元的記錄。認捐款由侯山匯集與發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