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余秋雨

《君子之道》是余秋雨最耗費心血的總結性論著。

簡介

基本信息

閱萬卷行萬里,十多年苦心探索的終極成果;獨家解讀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不了解君子之道,就像一個中國人無法講清楚自己是誰!”

余秋雨耗費十幾年探索,閱遍文化,行盡千里,撼動萬億華人讀者,終成總結性成果。“那么多年過去,直到今天,終於可以擱筆搓手,告訴讀者,我把事情的另一半也做了。”作者一切的研究都是為了研究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做準備,因為只要是中國人,都會對自己的集體人格極為敏感。
一切文化的核心機密是集體人格,而中華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之於中國,有如騎士精神之於歐洲,武士道之於日本。不了解君子之道,就像一個中國人無法講清楚自己是誰。
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麼都有了;沒有君子,什麼都徒勞。由此,如何復興中華文化,余秋雨給出了解答,就是要尋找和最佳化中國人的集體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國人的靈魂便找到了故鄉,也是建立現代社會和諧的文明秩序、重塑國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條件。
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從童年的小人書攤到李清照,從文革偽君子到造謠者,從詐捐門到與輿論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觀照他我,認識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自己做一個君子。

內容介紹

文化人類學認為,一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機密是集體人格。余秋雨進而認為,中華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中國文化的鑰匙也在其中。了解君子之道,是在追蹤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人格世界的底蘊。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君子之道的輪廓,縷析儒、道兩家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項要點和四大難題,同時探討君子如何處理與世間、名譽、偽君子、自由的關係;
第二部分闡述了作者面對人生問題從佛學中得到的修行感悟,得益於三個“無”,精進於三個“少”,以自如、自在、自由之心化解難題;
第三部分為當代中國願意做君子的年輕人,提供更充分的國際視角,在故事中介紹國外思想家和藝術家的人生價值和終極關懷,互為觀照,互相滋養;
第四部分匯集了作者的幾十篇短文,著眼於君子人格的構建,呼應全書主旨。

作者介紹

余秋雨,浙江餘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謂文化》《中國文脈》《山河之書》《霜冷長河》等。他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中國台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家獎、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
近十年來,他憑藉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著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誌等機構一再為他頒獎,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於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巨觀文化史”、“世界坐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反響。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全書目錄

君子之道

前論

一、最後一級台階

二、有故鄉的靈魂

三、孫中山的忠告

四、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五、“小人”的出現

六、有效遺囑

本論

一、君子懷德

二、君子之德風

三、君子成人之美

四、君子周而不比

五、君子坦蕩蕩

六、君子中庸

七、君子有禮

八、君子不器

九、君子知恥

尾語

君子之交

一、至誼

二、常誼

三、甘誼

四、水的哲學

五、由濃歸淡

君子之名

一、君子自殺

二、天下名譽

三、排他性、脆弱性

四、功能缺失

五、可憐李清照

六、幾點結論

君子之偽

一、一字病穴

二、共偽結構

三、綁匪紙條

四、道義之偽

五、風度之偽

六、無奈之偽

君子之獄

一、為自己減刑

二、獄外之獄

三、天命相連

四、換一種氣

五.雙向平靜

寫經修行

一、菩提樹下

二、緣起性空

三、那些否定

四、度化眾生

五、繼續修行

歲月之味

一、年齡的季節

二、一個美國故事

三、一個法國故事

四、一個俄國故事

五、青年的陷阱

六、中年的重量

七、老年的詩化

臨終之教

一、中國式的遺憾

二、與生活講和

三、文化的誤導

四、終身的教師

短文一束

消失

毀滅

歐洲檔案

那番月色

拚命揮手

晨鐘暮鼓

遺忘

終極推薦

原野孤馬

大選擇

感謝父母

模特生涯

示眾

高誼無聲

北極雪路

悄然而立

一氣而亡

名譽高處

自廢功夫

君子之妒

謠言配方

辟謊三策

蟋蟀

棍棒

小鎮儒士

跑道

整人行業

送葬人數

學會蔑視

必要區隔

葉子

理解

定型

白馬

長椅

守陵老人

遠行的人

跋涉廢墟

附錄 “秋雨合集”總覽

媒體評論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或者說,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白先勇

這個時代是大爭議出大成就,我們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風氣,開生面。他的有關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賈平凹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灣演講,都在社會上激發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內外的中國人,都變成了余先生詮釋中華文化的讀者與聽眾。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榮譽教授 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他三次來美國演講,無論是在聯合國的國際舞台,還是在華美人文學會、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或國會圖書館的學術舞台,都為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搭建了新的橋樑。他當之無愧是引領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

——聯合國中文組組長 何勇

內容欣賞

說明:二○○五年四月十二日下午,我應邀到美國華盛頓國會圖書館演講。

圖書館根據當地華文讀者的要求,給我出了一個題目:《寫作的腳步》。意思很明白,要我著重講述歷險數萬公裡邊走邊寫的體會。我覺得那些體會都已經寫在書里了,不必重複,而我當時最想在國際場合講述的,是中華文化的集體人格。因此就與他們商量,把講題改成了《君子的腳步》。

後來在哈佛、耶魯、馬里蘭等大學巡迴演講,也是圍繞著這個課題。在哈佛演講後,我與該校幾十位退休的華裔教授座談了兩個晚上。他們一致認為,以“君子之道”為入口來講述中華文化,是一個很好的思路。波士頓森林別墅中的美好夜晚,大家一邊喝茶一邊暢談著“古之君子”,真是愉快。

這篇文章,就是我在那些演講後整理的部分書面資料。

回想那天在國會圖書館演講時,一位副館長熱情地說,我是他們歷來邀請的演講者中第一位中國大陸學者。在我之前,只有一位高官去講過。因為是第一位,圖書館在演講前舉行了一個隆重的儀式。那就是,由圖書館的亞洲部主任和另一位官員,推著一輛金屬架的運書車,繞場一周。車上,全是他們館藏的我的著作。運書車推過的通道兩邊,聽眾們排排起立,以目光迎送。這場面,讓我有點感動。

運書車最後終於推到了我的面前。我一看,立即與同去的妻子交換了一個眼色。妻子輕笑了一下,便用手指豎放在唇前。這是因為,車上有很大一部分是盜版書,但妻子希望我不要當場說破。

之前在美國的很多華文書店也看到過不少我的盜版書,還有一些署著我的名字卻無一字出於我手筆的書,應該叫偽版書。一看就知道,全都出自大陸。真不知道那些神通廣大的盜版集團如何打通了海外的管道,居然把美國的國會圖書館也給騙了。

比盜版和偽版更嚴重的是,多數外國人對中國文化也處於普遍的誤讀狀態,其中包括不少學者。其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首先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誤讀。這就像一個人,如果無法講清楚自己是誰,那么,不管做什麼事,對人對己都會是隔閡重重。因此,古希臘神廟牆壁上刻的那句哲言,永遠讓人驚悚:“人啊,認識你自己!”

我說過,歐洲文藝復興千言萬語,其實只是輕聲問了一聲:“我是誰?”此問一出,大家都從中世紀的長夜中甦醒,霞光滿天。

前 論

一、最後一級台階

文化有很多台階,每一級都安頓著不同的項目。那么,最後一級是什麼呢?

當然,最後一級不是名校,不是博士,不是教授,不是學派,不是大獎,不是國粹,不是唐詩,不是羅浮宮,不是好萊塢……

很多、很多“不是”。但是,它們每一項,都有資格找到自己的文化台階,拂衣整冠,自成氣象。它們很可能把自己看成是最後目標,最高等級,但實際上都不是。而且,它們之間,也互不承認。

世界各國的學者們,常常也在這么多文化項目間比輕重,說是非。意見總是吵吵嚷嚷,直到聽到了一種聲音,情況才發生一點變化。

這種聲音說,文化的終極成果,是人格(personality)。

例如,中華文化的終極成果,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復興中華文化,也就是尋找和最佳化中國人的集體人格。

這也可以看做是文化的最後一級台階。

首先以現代學理指出這個台階的,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他曾經追隨過弗洛伊德有關“無意識”、潛意識的研究,但又擺脫了其中的各種局限,認為只有“集體無意識”即集體人格才有普遍意義。對此,學術界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比喻:弗洛伊德找到了大海波濤下的暗礁,而榮格,則找到了暗礁下的海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