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里寨

張七略加思索,向知縣說:“我有一條妙計,可暫救百姓。 ”張七說:“這一帶百姓算借我的糧食。 張七死後,官兵仍不死心,繼續在這一帶搜查張七,擾亂百姓,使人們重受災難。

至於后里寨的由來,相傳由馮莊、張莊演變而成。
明朝末年,兵荒馬亂,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地方惡霸趁火打劫,肆意欺壓百姓。當地一戶姓張的人家,生有七個兒子。因孩子多就按排行起名,最末一個便叫張七。張七心眼機靈,幹事利索,經人舉薦在朝中當了一個運糧小官,負責滏陽河段的糧運。
有一年,正趕上前旱、後澇,一年光景,顆粒無收,到處是饑民。人們把儲存的一點糧食吃完後,借不著,只好強熬待斃。翌年六月間,張七奉命押送一百條船的糧食運往京都。當行到曲周城南時,飢餓的災民見到運糧船都圍過來,哭叫連天,哀求救命,久久不散。張七下令停船靠岸。他上岸找了幾位摯友商量,言談間,進一步了解到百姓飢餓的慘狀。摯友代表鄉鄰,要求暫借一些糧食解救災民。可是,皇帝的官糧他怎能作主呢,何況又要經過州、縣加蓋過境印章。於是,張七進城求見知縣,要求遲報船到時間,暫借官糧搭救奄奄一息的百姓。知縣說:“朝庭三番五次催辦,只嫌船慢。我七品小吏,安敢主此大事。”說罷,搖頭嘆氣,兩手攤開,表示毫無辦法。張七略加思索,向知縣說:“我有一條妙計,可暫救百姓。”知縣忙問:“何計?”張七說:“這一帶百姓算借我的糧食。”這個,知縣聽了,不禁沉吟半晌:“皇糧不按時運到即有殺頭之罪,何況你擅自借人,若被朝廷知道,更要罪加三等!”張七說:“為救鄉里百姓,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知縣一看張七的救人決心很大,表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做不知,暫不蓋章。於是張七就把一百條船上的糧食全部分給災民。災民得了這許多糧食,絕路逢生,重整家業,抗災種田。不覺到了九月,京城不見張七押糧到來,下公文派官兵查詢。知縣得知後,趕緊找到張七商量。張七看事情包不住了,決定獨自承擔責任,免得別人遭難。張七下令解散了船工,自己撲入滔滔滏河,官兵目瞪口呆。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張七,把馮莊改成張莊。張七死後,官兵仍不死心,繼續在這一帶搜查張七,擾亂百姓,使人們重受災難。在這苦難之際,冒名“延祥僧”的張七又出現在這裡,施展法術,念動咒語。突然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刮向官兵。罪大惡極的官兵頭領當場死亡,其它官兵四散逃竄。這一帶的百姓解除了災難,過上了太平日子。
後來,人們傳說張七在“延祥寺”修成了神仙。為了紀念張七,百姓集資在張莊村南建起一座寺院,也叫“延祥寺”,燒香上供寄託對張七的懷念,並把張莊改為“後來僧寨”。由於長期地傳來傳去,演變成“后里僧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