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工筆梅花精選集

名家工筆梅花精選集

《名家工筆梅花精選集》是2007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毛澤東的《詠梅》不正是中國精神和中國人風骨的真實寫照嗎?這部《名家工筆梅花精選集》全國畫梅名家的一部畫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奉獻給讀者的禮物,相信能給廣大畫梅愛好者和中老年讀者送去新技法新資料的同時,送去精神上的鼓勵。

序言

每個國家都有國花,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市花,比如,北京市花是菊花,香港特區是紫荊花,天津市花是月季花,選擇國花和市花的標準除了地域和氣候關係外,歷史和傳統文化是重要依據。
解放初期在選擇國花時,有兩種意見不相上下,一方選擇牡丹,另一方選擇梅花,牡丹和梅花都是很好的花,一則雍榮華貴,一則清芳高雅。盛唐時期人們喜愛牡丹,在開花時節,長安、洛陽傾城賞花。“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詩句就是當時真實寫照。唐代以後國人也一直喜愛牡丹,在繪畫上也是如此。金滅了北宋後畫家李唐經歷千難萬險來到了浙江臨安,在入南宋畫院之前,為了營生在街頭賣畫。李唐的山水畫得很好,他的畫對後世影響很大,如果說他是當時的國手是很恰當的。但他的山水畫賣不過牡丹畫,於是他深有感慨地寫了一首詩,“雲中山泉霧裡灘,看來容易畫著難,如畫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
牡丹自古以來是富貴的象徵,在國家快速奔向現代化,國人齊心奔小康的今天,喜愛牡丹是情理之中的事。
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喜愛梅花的傳統,尤其在知識界更是如此,梅花開在嚴寒未退的初春,在冰天雪地里給人們帶來春的信息,中國古代文人有在梅花初綻的日子,文人們便借題相聚聯絡彼此的感情。踏雪尋梅,氣節清高的姿質,並用它來激勵自己的行為和品行。有很多繪畫把盛開的梅花稱作萬玉、梅株則稱作玉樹,讀書人將長相端莊、品德高尚的儒生比喻為玉樹臨風,藉此互相鼓勵,規範自己,唐代詩人張渭在《早梅》的詩中是這樣描寫梅花的:“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古詩中描寫梅花:“不隨群艷競年芳,獨自施朱對雪霜,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陸放翁在《落梅》中這樣讚美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
在我國古代的詩歌和繪畫中,頌詠梅花的作品很多,元代一首題畫詩是這樣描寫梅花的:“鐵石冰霜百世身,疏明瘦直一生真,玄雲借我凌寒便,直上鈞天試早春。”
中國古人賦予梅花崇高的人文精神,並賦予它有血有肉的人文性格,人們“愛梅”並把梅比作自身,是把梅的崇高個性與感悟結合,淨化精神,陶冶性情,宋代的林逋一生未婚,住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上,因登梅在山上植遍梅花,又養鶴,當時人稱“梅妻鶴子”,他二十幾年沒進過城。他的聲望很高,宋真宗賜米糧布帛給他,時常派地方官吏關照他,是一位備受禮遇的強者,他和東晉的陶淵明、唐代的盧鴻、元代的倪瓚一樣,“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置身於污濁的政治圉,以自己清高的品格面對社會,有時反而成為社會上的一股清流,成為朝廷諮詢的對象而備受禮遇。
中國藝術自古就有“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能,它有助於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中華民族是一個歷經苦難的偉大民族,我們之所以能與時俱進,不斷發展,長期居於世界發展的前列,是與這個民族有著百折不撓,不畏艱險,不畏懼困難的頑強精神分不開的,我們這個民族在最困難的時候,不畏強暴敢於挺身而出,與嚴酷的環境拼搏,以自身的頑強奮鬥,化艱險為坦途,不斷創造光明的未來。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中國經濟大發展,人們逐漸富裕了,在幸福生活中,成長的新一代人,和長期生活在相對優裕環境中的上一代人,有些人精神狀態怎樣呢?逃避現實困難,缺少克服困難的勇氣,適應困難環境的能力愈來愈差,這不正是缺乏梅花人文精神的表現嗎?“梅文化”也是化解內心心理壓力,在紛雜的社會環境中尋求心理平衡的一劑良藥。我們能從“梅文化”中品味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有責任的文化人、畫家都要進一步發展中國“梅文化”,賦予“梅文化”新時代的內涵,豐富中國人文精神,讓新文化去影響世界,發展和造就新文化產業,增強中國的新實力。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毛澤東的《詠梅》不正是中國精神和中國人風骨的真實寫照嗎?這部小畫冊是集全國畫梅名家的一部畫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奉獻給讀者的禮物,我們希望給廣大畫梅愛好者和中老年讀者送去新技法新資料的同時,送去精神上的鼓勵,祝大家在千變萬化的社會環境中勇往直前,不斷進步,事業發達。
文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