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樂平古戲台滸崦戲台地處樂平市鎮橋鎮滸崦村,該戲台建於清代同治十一年(1873年),是由晴台、雨台、廂樓、祠堂四面環合的一組建築。其設計之巧妙、結構之別致、雕塑之精工、布局之繁華,在江南地區堪稱一絕。
晴台為主體建築,高10米,台面寬20米,進深6米,狀式古樓閣,樑柱粗壯,雕塑滿台精工,氣勢宏狀。中堂壁用八塊桶門屏式,左、右各開拱狀門兩扇,側壁飾有松鶴巨幅壁畫,天柵頂飾有三口螺旋斗拱式藻井,中位藻井大,內中懸嵌《封神演義》中“八岳木質雕塑像”。台前柱與中堂柱分別掛有長3米,寬0.5米和長2米,寬0.3米刻描金楷書楹聯“滸崦擁春荃媲聯程氏文章文看愈好,鳴山壽麵鏡歡照古公稟績煥發英姿”;“入耳務須平氣聽,當場頓覺笑顏開”,正壁中位上方懸掛匾額“久看愈好”。筆力整勁圓澤,雍容遒麗,問義通俗,富有鄉土情意。台內外梁、柁、枋及門、窗、壁、又手上人構、花鳥浮雕金描彩繪,並與各異面刻薈萃相輝,人物浮雕有“蟠桃會”、“三英占呂布”,“昭君出塞”、“打金枝”、“魁星點斗”等古典人物事故達幾十處之多。雕刻精湛,惟妙惟肖。樓雕塑像有觀音、壽星、羅漢、金剛;吉祥動物有獅、虎、麒麟、蟠龍、鳳凰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樂平素有中國古戲台博物館之稱。這裡共有412餘座古戲台,散布於全市各鄉村,建築時間從明清至當代,跨越500餘年。其數量的龐大及呈地質層狀發展的清晰脈絡,當屬罕見。
風土人情
樂平素稱“贛劇之鄉”,著名的“樂平腔”又稱“高腔”是當代贛劇的主要支派。樂平人民酷愛贛劇,村村建有戲台。逢年過節,各鄉村競相開台演戲,代代沿襲。在樂平農村,演戲的由頭多得是。每逢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或子弟升學,接風剪彩,新屋落成,婚喪嫁娶以及修譜、開譜,攀華宗,接娘娘,建寺廟,祈福禳災等等,都要堂而皇之請戲班演出。
每逢開台演戲,村子裡便熱鬧非凡,家家戶戶宰豬殺雞,買菜置酒,炊煙不斷,三鄉五里的親朋好友都要請來做客看戲。一次演出的時間或三五天,或七八天不等。演出活動夜以繼日,村民看戲如醉如痴。凡上點年紀的人無不諳熟劇情,唱做念打,心中有度。隨著贛劇在樂平的形成和發展,樂平古戲台也相繼出現和增多,逐漸成為與贛劇血肉相連且並駕齊驅的獨特建築藝術。與輝煌燦爛的贛劇相比,樂平古戲台建築更是燦爛輝煌。經調查發現,全市現有鄉土戲台412座,人稱"中國古戲台博物館",其中樂平鎮橋鎮吊鐘村戲台(我的老家戲台)古戲台堪稱一絕。觀賞樂平古戲台同時也令人遙想到當年鄉村文化活動之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