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建設背景
馬來西亞自1980年代起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使首都吉隆坡的機動車數量和道路交通流量不斷增加,加上馬來西亞政府採取扶持國產汽車工業的政策,使馬來西亞成為國民汽車擁有率最高的東南亞國家。根據馬來西亞政府在1980年代初進行的吉隆坡總體交通規劃,預測到2000年首都私人汽車數量將比1980年增加2.8倍,當局有必要改變交通政策和提高公共運輸的比重,否則吉隆坡未來不得不面對嚴重的交通堵塞,因此該規劃報告建議在吉隆坡市中心形成以城市軌道交通為主、公共汽車為輔的交通運輸系統。
建設過程
安邦線(Ampang Line),1990年,由馬來西亞和外國公司組成的聯合體完成吉隆坡輕軌系統(LRT)的可行性研究,建議借鑑香港和新加坡興建捷運的經驗,並優先上馬從市中心通往東南方向、連線安邦和冼都的輕軌鐵路。1992年,輕軌運輸系統私人有限公司(Sistem Transit Aliran Ringan Sdn Bhd)由9家公司合股成立,負責這條輕軌鐵路的建設和經營,因此這條路線亦得名為“STAR”(實達輕快鐵,現稱為安邦線)。實達輕快鐵一期工程全長12.1公里,由安邦站至蘇丹依斯邁站,於1993年8月完成融資協定並正式動工,至1996年12月建成通車。該線是馬來西亞第一條輕軌鐵路,軌道採用1,435毫米標準軌距,牽引供電制式為750伏特直流第三軌供電;由德國AEG公司(後來為Adtranz)和英國泰勒·伍德羅公司分別作為機電和土木工程承建商;投資模式為BOO模式(建設-擁有-經營)及土地補償,以配合當時馬來西亞政府的公用事業民營化政策。實達線二期工程包括北延線(蘇丹依斯邁站至冼都東站)和南延線(陳秀連站至大城堡站),兩條延線均於1998年建成通車。在2016年7月,大城堡線延長線正式通車。現在,安邦線被拆分為兩條線路,分別為安邦線和大城堡線。
格拉納再也線(Kelana Jaya Line),1993年,為配合將于吉隆坡舉行的1998年大英國協運動會,馬來西亞政府決定在吉隆坡興建第二條輕快鐵鐵路,於是成立了輕軌運輸合作項目私人有限公司(Projek Usahasama Transit Ringan Automotif Sdn Bhd),來負責第二條輕快鐵線路的實施,因此這條路線亦得名為布特拉輕快鐵(Putra LRT)(現稱為格蘭那再也線)。布特拉輕快鐵全長29公里,在吉隆坡市內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連線鵝嘜和格蘭那再也,並途徑雙峰塔和吉隆坡塔等著名地標。布特拉輕快鐵的投資模式為BOT模式及土地補償,於1994年2月正式動工,第一階段(格拉那再也站至中央藝術坊站)於1998年9月建成通車,第二階段(中央藝術坊站至鵝嘜站)於1999年6月建成通車。這是啟用當時是世界上營運里程最長的全自動無人駕駛輕軌系統,也是全球第四個龐巴迪先進快速軌道交通系統(ART),採用直線電機驅動的無人駕駛列車、750伏特直流第三軌供電、“SelTrac”CBTC移動閉塞系統。在2016年7月,格蘭那再也線延長線正式通車。
吉隆坡單軌鐵路 (KL Monorail),1996年,馬來西亞政府批准興建吉隆坡單軌列車(KL Monorail)的計畫,該計畫最初曾經被稱為旅客捷運系統(PRT)。這條跨坐式高架單軌鐵路全長8.6公里,串連著吉隆坡中央車站交通樞紐與市中心金三角地帶。這條採用BOT模式興建的單軌鐵路於1993年8月正式動工,由吉隆坡基建集團(KLIG)擁有40年的特許經營權,機電和土木工程承建商原本為日本日立公司,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因融資困難而暫停工程;1998年改由本國企業“MTrans”公司(今史格米鐵路公司)繼續完成工程,至2003年8月建成通車,總共耗資11億8000萬令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