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屬機構
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下設4個教學系:地球物理系、地球化學系、測繪工程系、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系;3個院管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學研究所和地學信息系統研究所。2008年起,學院代管吉林大學綜合礦產信息預測研究所。
學科建設
學院設有勘查技術與工程(含套用地球物理、套用地球化學兩個方向)、地球物理學、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4個本科生專業;設有2個本碩連讀實驗班,其中,以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為基礎開辦了國家卓越工程師計畫實驗班;以地球物理學和套用地球物理方向的理工交叉融合特點開辦了吉林大學李四光地球物理實驗班。
在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方面,設有7個專業: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固體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學、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核技術與套用;在全日制專業學位培養及在職人員專業學位教育方面設有地質工程與測繪工程2個工程碩士點。博士生專業則有固體地球物理學地、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和地學信息工程。
學院擁有博士後流動站2個:地球物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流動站。截至2010年11月,學院在校生中本科生781,碩士研究生180人,博士研究生87人,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5人。
學院擁有地球物理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和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007);擁有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固體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學、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以及核技術與套用7個二級學科。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學科於1998年國家學科整合後成立,包括套用地球物理、套用地球化學、數學地質、遙感地質等4個原獨立學科專業,其中,套用地球物理學科1988年為教育部首批確定的國家重點學科,2002年,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學科再次被評選為國家重點學科點並於2007年順利通過國家重點學科評估。固體地球物理學學科為吉林省重點學科。
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截至2010年11月,學院84名教師中有教授29人,其中雙聘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畫”專家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導師20人,教師中78%具有博士學位,60%以上具有國外留學經歷。
硬體設施
學院擁有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套用地球物理綜合解釋理論實驗室、套用地球物理實驗教國家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國家地球物理探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建)、地球信息探測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合建)。經過各期“211”工程建設和“985”平台的支持,學院的實驗條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所獲榮譽
學院各學科專業共獲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225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獎項60餘項。學院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973基礎研究、國家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大調查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數十項,年平均科研經費1200餘萬元,發表學術論文784篇,其中SCI及EI檢索20篇。
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和多層次高素質人才培養一直是學院的中心建設任務。其中,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該專業的套用地球物理教學團隊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套用地球物理課程建設成果曾獲得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吉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套用地球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為國家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鑽井地球物理勘探課程為國家級精品課。
人才培養
自學院成立後,以地球物理係為主的學院各專業(學科)先後共培養各類專業人才11000餘人,其中本科生8000人,專科生1000餘人,近200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其中包括10餘名外國留學生。各層次畢業生由於基礎理論紮實和實踐能力強,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其中很多人在各工作崗位上成為總工程師、博士生導師、知名學者和各級領導人員。地球物理系本科畢業生中有三人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成為國家“千人計畫”專家,2人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學院一直貫徹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套用、帶動開發的學科建設指導思想。通過在學科各領域縱向深入,以科研橫向聯合方式,實現學科間交叉滲透,建立有利於創新、有利於人才培養的學科建設格線模式。努力使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為繼續向國家輸送高素質高層次專門人才的搖籃,成為地球探測科技產學研區域中心,承擔國家基礎科學與新技術開發研究,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學院領導
據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官網資料顯示 ,學院領導有:
院長:劉財
副院長:韓立國,楊國東,陸繼龍,曾昭發,徐軍
書記:黃忠民
副書記:宋宏宇(兼副院長)
院長簡介:
劉財,男,1963年9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於吉林省農安縣,漢族,中共黨員。1986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套用地球物理系,獲學士學位,1999年7月在長春科技大學獲博士學位;2002年7月博士後出站。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兼任吉林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吉林大學綜合信息礦產預測研究所所長,吉林省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吉林省地震學會副理事長,吉林大學學報(地學版)、石油物探等雜誌編委,中國石油學勘探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動力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地震學會青年科技工作者分會常委,吉林省震災委員會常委,SEG會員。
學科概況
一級學科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國家重點學科,由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地學部5個學院共建,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為牽頭單位。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為1998年教育部學科調整後新成立的一級學科,所屬二級學科為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和地質工程。吉林大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1998年即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並設立了博士後流動站。除了涵蓋上述3個二級學科外,還在校內自主設立了地學信息工程等4個二級學科專業。該學科所屬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二級學科2002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順利通過國家評估,同時2007年地質工程二級學科也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因此,吉林大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順利成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地球物理學
吉林大學地球物理學學科始建於1993年,涵蓋固體地球物理學博士點和空間物理學碩士點,2010年被批准為一級學科博士點,2009年成立地球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
二級學科
地理探測與信息技術
該學科始建於1952年,包括套用地球物理、套用地球化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和綜合信息礦產預測(數學地質)4個主要研究方向,學科的主要特點是探測方法技術手段齊全,綜合研究實力突出,與院內其它學科交叉融合緊密。1952年9月,由山東大學地質礦物系、東北工學院地質系和物理系部分師生、大連工學院基礎課部分教師及長春地質專科學校合併成立了長春地質學院,地球物理系同時成立,首任系主任為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顧功敘院士;第二任系主任為著名物理學家余瑞璜院士;第三任系主任為著名地質學家業治錚院士。
固體地球物理學
吉林省重點學科。自1979年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地殼結構研究,成立了深部地球物理教研室,將套用地球物理學科拓寬到地球物理測深研究。1981年編寫了國內首部深部地球物理教材,1993年設立了固體地球物理學碩士專業,1998年經教育部批准,在長春科技大學設立了地球物理學本科專業。2000年新增設固體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授權點,2002年被評為吉林省重點建設學科,並於2006年順利通過了吉林省重點學科評估。
地學信息工程
在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下吉林大學自主設立(2000)的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該學科以遙感信息、地理信息、地球物理探測及地球化學探測信息的綜合研究與套用、3S技術的開發和集成為主要研究方向,有力地支持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學科的建設。
空間物理學
碩士學位授權點。2003年與吉林省氣象研究所合作,增設空間物理學碩士學位授權點,該學科點主要利用地球物理和空間信息技術手段來研究氣象變化與災害、環境變化、災害形成,同時監視它們的發展和危害,並且進一步深入研究產生災害和環境變化的地球表層和地球內部的成因機制,以其能建立災害預警系統,對災害和重大的環境變化能形成早期預測能力。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碩士學位授權點,2003年成立。該學科的主要研究方西為:1、遙感製圖及其技術套用,包括:(1)遙感信息機理與數據處理理論和方法研究;(2)遙感信息科學在資源調查、監測和分析、地學研究、林業與農業農業、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土地管理等領域中的製圖及套用研究;2、地學信息系統。套用數學方法,計算機技術,以遙感等空間信息為信息源,套用綜合信息進行地質、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信息的管理、關聯、轉換(交換規律),及其相關信息三維可視化研究。研究地學綜合信息特徵,將地學問題納入定量化範疇進行分析處理。3、地球系統過程和地表參量反演。在地學理論基礎上,數學方法為手段,基於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利用遙感、地球物理等對地觀測信息,模擬地球系統變化的物理變化過程,建立地球系統物質與能量循環的數學物理模型。分析與評價其影響因以遙感物理為基礎,利用衛星遙感所獲取的可見光、熱紅外等數據信息反演地表參量以及大氣化學成分。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碩士學位授權點,2005年設立。該學科點的主要研究方向:1、3S系統技術集成與套用,包括:空間信息獲取、存取管理、更新、數據傳輸與共享以及分析套用等;2、現代工程測量方法技術與形變監測。實時、精確、連續地監測和預報重要工程的移動與變形,地面沉降監測與預報,評估建設工程質量及其安全性等;3、地球物理大地測量學與空間大地測量學的緊密結合組成了大地測量學科發展的支柱,大地測量學手段已經用於精密監測各種尺度的許多地球物理現象,該方向使學院的地球物理學學科和測量工程學科行程形成強強聯合,相互交融與滲透的發展態勢。
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碩士學位授權點,1990年設立,該碩士點前身為遙感地質碩士點,1998年國家調整學科專業,取消遙感地質學科點,將遙感地質一部分調整到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學科中,另一部分調整到新設的測繪科學與技術中的二級學科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中,並由國家重新認定了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目前該碩士點由測繪工程系和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系共同負責建設。
核技術及套用
碩士學位授權點,2005年成立。主要由(1)核地球物理方法來研究放射性礦產資源及其它非放射性礦產資源,包括井中核測量勘查、核環境監測和評價、核技術利用與開發等;(2)運用同位素地球化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岩石—土壤—水—大氣—生物中元素的分布、遷移轉化和累積規律進行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為核素在非均勻介質中遷移轉化、資源勘查、礦山環境評價、城市和農業環境污染治理以及核輻射與環境保護研究等方面的套用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3)運用地球熱力學及地球化學動力學的理論與方法,模擬核素遷移轉化的機理,建立核素遷移及評價的數學模型,為放射性廢物處理和放射性環境影響評價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