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商

縱觀最近幾年的商海沉浮,“商幫”帶著喬家大院的闌珊燈火,胡雪岩的朱紅頂戴,舟山港通商的輪渡,還有潮汕人下南洋的孤帆等等十分濃重的歷史文化色彩,再次以“商會”的組織形象活躍在媒體和社會的注目中。
如果說“商幫”是中國商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他們是最精彩的!那么在地大物博的吉林沃土,飛速發展的吉林經濟自然離不開吉林商人們的披荊斬棘,只可惜由於吉林商業歷史的短暫,對於中國自古而來的徽、晉、陝、魯、閩、粵、寧波、洞庭、江右、龍游等十大商幫,吉林商人只能望“商會”而興嘆。
此時此刻,在吉林商業歷史的逐浪中,最需要有人振臂高呼,為吉林商人們組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吉林商會,以屈指成拳的力量博弈商海。崔波,一個有使命感、有遠見抱負、學識淵博的男人,背負著無上的歷史使命、承載著巨大的責任壓力,已全然付出的心態站在了這個舞台節點上,將帶領吉林商人去共同搭建“吉商商會”的參天廣廈!
轉變觀念 打造文化
記者:近幾年,商會文化大行復興之道,而早在三年前,您就覺得吉林商人也該有個自己的“組織”——吉商商會。如今商會終於成立了,可對您而言,才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日後還會面臨更多艱難險阻,您覺得商會前進之路上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崔波:是觀念和文化。其實吉林經濟最大的問題不是缺錢,而是思想觀念問題,因為吉林商人大多喜歡“單幹”,也就是不抱團,合作共贏意識差。比如兩人合作,一方就會給另一方算賬,你賺9我賺1,我就不乾;而同樣兩個浙江人,他們會這樣想:雖然我跟你合作只賺1,但我跟9個人合作就能賺9了。這種單兵作戰不能共贏的觀念,只是吉林商人很難做大做強。而且吉林商人多是粗放性經營,吉林商人往往豪爽大氣、真誠實在,但做事不精準,管理不細,做事欠真功夫,這都給企業發展埋下了危機禍根。再就是誠信文化尚難得到廣泛認可,同時少部分人缺乏遠大理想和抱負,滿足於老婆孩子熱炕頭,缺少更高、更深層次的追求。這其中不抱團、不合作當屬商會發展中必須要幫助吉林商人轉變的觀念。
記者:“學而優則賈”與“賈而好儒”形成晉商與徽商不同的精神文化氣質。您認為吉林商會應該塑造怎樣的文化呢?
崔波:任何經濟現象的背後,都必須有文化支撐。而黑土地文化是原始的、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文化積澱相對較少,因此決定了吉林商人的發展受限。所以自從有成立商會的想法開始,我們就在研究吉商商會應該營造怎樣的文化氛圍,這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但是我認為至少應該有“協作文化”在內吧!其實自七十年代,李嘉誠家族和包玉剛家族之間的攜手合作,已經揭開了商幫之間摒棄宗親和地域界限,走向合作的帷幕,這裡面暗合著現代商業的必然。而當協作共贏成為現代商業的基礎後,所謂的商幫界限已經不復存在,這實際上體現出一種“以義取利,經世致用”思想,更何況是商會內部之間的協作呢,更應該成為一種文化氛圍!
記者:那么您認為一個成功的商會應該具備哪些因素呢?
崔波:一個成功的商會的標誌,首先在區域內要有重大影響力,在重大項目招商或重大項目投資方面有話語權;其次是有標誌性人物,有產業領袖帶領行業發展,比如晉商代表喬志庸,比如吉林的修淶貴、叢連彪等,因為帶動強於說教;同時還必須有堅實的商業文化基礎,比如溫商、浙商的誠信文化;商會內部要形成合作共識的良好氛圍,有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再次,商會要成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良好紐帶作用,能夠獲得政府的支持與信任。
讓“吉商”成為品牌
記者:現如今,浙商、溫商等已然成為決勝商海的品牌,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自不必說,那么吉商商會如何在承載目前文化缺失、觀念傳統的背景壓力下,走出一條自己的品牌之路呢?
崔波:馳騁社會數百年的商業騎士們,在一個遍地機遇的商業新時代為什麼會境遇不同?有人將之歸結為精神核心的影響。比如宗親力量和地緣文化,而商會就應該是地緣文化的中間者。所以吉商商會將圍繞“轉方式、調結構”,合縱聯橫,積極引導吉商企業廣泛交流合作,互利共贏,輔助吉商企業進行資本層面地運作等,促進全球吉商大發展。
記者:看得出崔會長是一個非常有見地,並且能夠對問題癥結一針見血的人,接下來商會將會有哪些大的動作呢?
崔波:其實商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搭建橋樑,所以我們將充分借鑑浙江、溫州等兄弟商會的成功經驗,緊密圍繞吉商商會“合縱聯橫、促進全球吉商大發展”的宗旨,服務吉林經濟,服務全球吉商。
當前,我們不僅要在吉林省內大力宣傳吉商、討論吉商,充分提煉吉商精神與文化,還計畫每兩年召開一屆全球吉商大會,力爭與國際商會、協會等知名組織合作,舉辦全球規模的會議或論壇;每年召開一屆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經濟特色的“長白山吉商發展論壇”;同時著手規劃、籌建吉商總部基地,對產業上下游有集聚帶動作用的可優先入駐,全力為會員打造“融資”、“項目”與“商脈”三大平台。
記者:正如您剛剛所講,金融和融資對於吉商企業來說十分重要,也是一項非常務實的工作,商會在這方面有何具體規劃?
崔波:是這樣的,我們正在全力以赴地搭建融資平台。比如說,我們已經與金融機構合作,全力推進會員聯保貸款機制,目前與民生銀行正在積極協調,已有進展;其次是清華大學長春總裁班和國學班合作成立吉林省創業投資公司和第一支私募股權基金,目前也正與省金融辦聯繫;第三,聯合北京多家機構成立吉林省中心(小)企業加速器推進中心,對產值連續三年在3000萬元—4000萬元徘徊的給予全面輔導、貼身服務,這項工作也在有序推進中;第四,成立吉商擔保公司、吉商小額貸款公司;第五,擬和省金融辦、遼源市政府聯合分別在長春市、遼源市舉辦一次PE走進長春、遼源項目對接會,目前 PE 機構已定,省和遼源市項目正在篩選中。
10月16日我們已邀請國務院參事陳全生和唯一參加哥本哈根談判的中國著名學者楊志教授分別就《2011年經濟形勢展望》和《低碳經濟與發展方式轉變》做了首次吉商發展論壇,與會者共500餘人,收到很好效果。我們決心經過不懈努力,將長白山吉商發展論壇打造成北方博鰲論壇。另外,通過長白山吉商發展論壇這個載體不斷將最前瞻、最熱點的實時資訊傳播給廣大吉商以指導吉企工作方向和思路。
我們需要怎樣的吉商精神?
吉林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東昌:
新吉商要肯務實敢冒險
所謂吉商,應該是生活在吉林省這片土地上,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具備一定企業家的氣質及面貌的一批人。
在我們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其實有過創業經歷的人並不少,但真正能夠做到務實、肯乾的人卻不多,大多流於表面,不能踏踏實實地做到點滴積累。其實道理人人都明白,但是真正做的時候就看出了差距。再有就是缺乏敢於冒險,向新領域進軍的精神。經常是看到別人賺了錢,自己才去做,但是已經沒有市場了。膽量的不足也就導致創業的最後階段勁頭不足,有很好的想法但是不敢去做,浪費了大好的機會。
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趙樹寬:
新吉商要消除重官輕商思想
所謂吉商精神,應該屬於文化範圍之內,是一種長期以來的社會烙印,可以說現在還沒有形成。我們要良好地發展吉商精神,就必須消除過去傳統守舊的思想。在我們吉林省,重官輕商的思想十分嚴重,要想發展創業活動,這種思想必須打消。再有就是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個人對外封閉,缺乏開放精神。在經商創業中表現為合作能力差,什麼事情都希望自己做,自己賺錢,覺得合作以後同伴賺錢就是自己虧了,其實就是一種自私的經營行為。
東北師大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彭連港:
新吉商要有創富衝動
所謂的新吉商精神,就是要求吉林商人不要安於現狀,有創造社會財富的“衝動”。由於歷史等原因,富裕的黑土地造成了吉林人“小富即安”的思想,致使現在吉林商人與浙商相比,缺少吃苦和敢闖的精神。
東北要發展,吉林要振興,吉林省的商人們必須有創新的精神,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這種新吉商精神從哪裡來呢?這就要求吉林商人不斷地學習外界經驗教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為我所用。更重要一點,吉林商人要有“睜眼看世界”的魄力,千萬不能“夜郎自大”。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曉群:
吉商要有明確的目標
市 場經濟下的商業行為不是獨立的,吉商的發展與否離不開他們的生存環境,所以要研究吉商首先就要研究吉商的生存環境。外部客觀環境和吉商自身發展環境。
在計畫經濟下,吉商就是國企,那時吉林的國企對中國的老工業影響比較大。向市場經濟轉制後,吉商在市場經濟中所處的位置偏後,而且改制後的國企是吉商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這部分人在吉商中所占比例比較大,對整體吉商的影響都十分大。
吉林國企商人曾經有很多代表,南方沒有企業時,吉林就已經有很多自己的企業,這些既是吉林的財富,也是我們的包袱,進入市場經濟我們曾經的這些優勢反而成了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吉商要發展起來,就得挖掘自身長處,善於總結。
用國外成功人士具備的特點來總結吉商的成功精神,總結出吉商的成功學。積極的態度,遇事有無積極追求的態度;明確的目標,選擇一個好的項目,走和諧共贏的道路;而且要不怕失敗,敢於嘗試。當具備了這些特點,吉商也就成功了。
一如“徽商”、“浙商”、“晉商”,吉林的商人、商脈是否形成過“吉商”?這一直以來是學界和商界熱衷探討的話題。支持者認為,“吉商”早在清朝就有了,經營糧食和糧食加工業;反對者認為,“某商”說法,是歷史性的結論,現在稱“吉商”還為時尚早。昨日,由省圖書館、省社會科學界聯會、省工商業聯合會(總商)與本報聯合推出的 “吉商論壇”上,與會者強烈的發展吉林經濟的熱情告訴世人:吉商在吉林人的血脈里,在吉林發展的強勁勢頭上。 本網訊 昨日,由省圖書館、省社會科學界聯會、省工商業聯合會與城市晚報合作推出的“吉商論壇”昨日正式開壇。論壇上,修正藥業董事長修淶貴作首期壇主發言,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邴正做精彩點評。省文化廳廳長林君出席論壇,100餘名省內企業家匯聚論壇。
<<文化廳長助陣吉商文化 >
省文化廳廳長林君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文化與經濟緊密結合是社會的發展趨勢。文化產業如何與經濟緊密結合,特別是與全省工作重心和大局結合,需要設計載體和平台。這次論壇圍繞吉商發展,與吉商這個群體緊密結合,提高吉商群體知名度、美譽度,更好的提煉、總結吉商的創業文化和創業精神,同時讓吉商和晉商、徽商、浙商在更大的平台上PK,從而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林君說,首次吉商論壇受到社會各界的這般熱烈回響,也看到了吉商的希望。我們提供這個平台,歡迎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吉商和吉商精神的討論中來。
<<卡在瓶頸 吉商要奮起直追>
“吉商過去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形成‘勢’……”論壇開始,壇主修淶貴表明態度。在他看來,有沒有吉商不是探討的話題,發展吉商才是大事。修淶貴強調,雖然有著源遠的歷史,但在近些年的發展中,吉商卻被南方的快腳步遠遠甩在身後。修淶貴直言,受計畫經濟和吉商自身的綜合因素影響,吉林經濟被卡在做不大的瓶頸里。
“企業家不是創造的,是在實踐中培養出來的”,修淶貴說,吉林是工業省,長時期處於計畫經濟體制下,相比南方,缺少了一些活泛,也缺少對有限資源進行整合的思維,競爭力始終上不去。商品經濟時代,將政府力量與民間力量融合起來,各地區、各企業明確分工,把利益鏈分配均勻,才可能把小產業做大。
發言中,修淶貴很看好吉商。他說,以德求發展,做事執著,有自己的交際圈,這些都是吉商的優勢和寶貴資源。這兩年,吉商已經逐漸意識到自身的不足,憋著一股勁與南方商人一較高下,相信不久的將來,吉商就會走向經濟的高峰。最後,修淶貴的一句話讓現場掌聲一片:“喚起民眾千百萬,共同把錢賺!”
<<“吉商”在歷史上早有淵源
對於吉商的概念,很多人還存在模糊狀態,甚至抱有“吉商是否存在”的疑問。學者邴正在點評時堅定認為,無論從表義還是深義上看,吉商的存在毋庸置疑。
表意上來說,吉商的構成分為三部分,吉林籍並在本地從事商業活動的企業家;外地到吉林創業的企業家;從吉林走出去,在全國或國外發展的企業家。邴正表示,而挖掘吉商的深層含義,則與這個區域的歷史不可分割,從清朝就開始有吉商的雛形。那時闖關東過來的吉林人,生存方式有兩種,
開荒種地和糧食加工,前者是生產,後者便是商業。
由於吉林土地等資源條件好,生產以糧食、藥材為基礎,因此經濟的發展便也刻上了吉林特有的烙印。初期,吉商多為經營糧食、農副產品、林業加工。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很大發展,一批以汽車零部件企業為代表的民營企業興起,吉商群體壯大起來。他們思路更加寬闊,成長成為吉林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吉商走入文化性創業階段>
“憂心忡忡的窮人對再美的景色也無動於衷”,論壇上邴正說,文化產業經濟是全球發展的潮流,是當今社會的朝陽產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一些文化行為變成消費品。隨著吉林經濟的發展,吉林人走出為生計發愁的階段,文化產業扶搖直上。
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經濟進步,反過來看,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促進了相關經濟領域的跨步向前。邴正認為,吉商的創業經歷著生存性創業、投資性創業、技術性創業、文化性創業四個階段。在晉商、徽商、閩商這些名詞已經深入人心的時候,吉林省適時提出吉商這個概念非常有必要。這不僅是個概念的提煉,更是一種精神鼓舞。
<<讓吉商成為有精神內涵的群體標識>
受邀參加的長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行銷系主任陳守則表示,過去沒有吉商這個說法,但是過去有沒有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把吉商的精神內涵提煉出來,把吉商與“徽商”、“浙商”的區別和特性總結出來,從而壯大吉商,發展吉商,那吉商就是存在的,形成一個具有地域文化和精神內涵群體標識。
一汽啟明公司執行董事長程傳海認為,差距就是空間。吉商與晉商、浙商、徽商發展的差距,或者說與南方省份發展的差距,恰恰是吉商發展,或者說吉林發展的巨大空間。而吉林人的誠信和豪爽在贏得合作方面也爭取了很大先機。
論壇的觀眾席上,長春某銀行負責人說吉林省很多企業在全國甚至國際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吉商精神已經存在。改革開放以來,吉商為吉林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市場的激烈競爭,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讓先進的經濟理念與自身發展結合,如何實現價值的最大化,是很多吉商心中共同的困惑。
“吉商論壇”擬定每月一次,主要探討吉商的集體性格、吉商如何闖天下、吉商如何發展等話題,重點打造“吉商”發展之路,促進吉林經濟的快速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