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屬景順鄉塘華、高村、馬鞍、布社、小洞等都。1920年屬第二警區。1949年10月屬高明縣二區;1952年改十一區;1957年分屬高明縣合水、仁安鄉;1958年11月屬高鶴縣合水公社(含更樓公社,1959年6月劃出);1981年12月恢復高明縣建制後,1983年11月改為區,1986年12月改鎮。
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屬中、低丘陵地帶。高明河斜貫境內。山地115.3平方公里,占全鎮總面積74.4%。主要有老香山(海拔699米),托盤頂等。綠化面積10.8萬畝,其中有林面積8.5萬畝,覆蓋率36.9%。礦產有銻、錫,褐鐵礦、獨居石等。土壤多為山地赤紅壤和谷底沖積水稻土交錯分布,耕地3.68萬畝,主種水稻、西瓜,次為黃姜、生薑、粉葛、花生、紅煙、木薯等。魚塘1424畝。
建有小二型以上水庫8座,總庫容850萬立方米;電動排灌站42座,渡槽總長1.3公里;小水電站7座,總裝機容量1705千瓦,有糧油加工、澱粉製造、煙花炮竹、毛針織、服裝、家具等工廠111家。有完全中學、初級中學各1所,國小35所;衛生院(站)44所。電照明已普及,有41條村用上自來水。
境內有新橋一浮石、高村一合水、合水一更樓等公路及多條簡易公路。該鎮為革命老根據地,1926年蛇塘等村曾成立農民協會,建立農民軍;1928年起中共在此開展革命活動,先後成立黨的基層組織、中共高明縣工委、高明縣抗日武裝和粵中縱隊等組織。
鎮區在高明鎮西南40公里。面積1平方公里。人口3717。因圩在滄江南、北兩條支流的匯合處,故名合水。明萬曆年間建合水村,明末成圩。至清代已建有慶南、東正等七條街道,民國時有店鋪115間,1984年9月設鄉級鎮、現有工商戶(含個體戶)263家。聚落沿河兩岸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磚混結構樓房。農貿市場逢一、四、七為“圩期”是縣西部和鄰縣附近地區農副產品的集散地,新橋一浮石公路經此並設站。合水一更樓及合水一高村公路起點站設此,交通稱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