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大兆街道位於長安區東部,少陵原的中心地帶。北依西安曲江旅遊度假區,緊靠雁塔萬畝生態林帶,南接引鎮倉儲物流中心及引鎮產業園,西傍航天科技產業園,東至滻河生態高級商住區,距西安市區垂直距離12公里,距區政府15公里,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這裡天高氣朗,地厚野曠,地勢高闊,風景如畫。古時為皇家上林苑,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
交通概況
司馬村人傑地靈,交通便利,新雁(塔)引(鎮)路從村東而過,通918、920路公車,人民的物質生活也逐步富裕起來,村民90%都是祖祖輩輩居住這裡,為人非常正直.勞動力豐富,年輕人多外出務工。
歷史故事
司馬村是長安少陵原上一個古老的村落,村東有漢宣帝許皇后陵,即少陵,少陵原便因此陵而得名。司馬村西村有唐代長安杜氏家族墓,著名宰相杜如晦、杜佑,晚唐詩人杜牧等均埋葬於此。
司馬村東有少陵,它的主人是西漢第十代皇帝劉詢的平民皇后許平君。該墓現存封土約二十多米高,分為三層,本地人又稱;“台台冢”或“三台冢”。陵墓封土亦為覆斗形,底部和頂部邊長分別為145米和45米,高24米。底邊東西長132米,南北長112米,頂邊東西長42米,頂邊南北長38米高22米。
司馬村西,是唐時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望族杜氏的家族墳塋。墓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晚清以來,陸續暴露的有杜濟磚室墓、杜悰妻岐陽公主(憲宗之女)墓及杜陟磚室墓等,出土墓誌3合。據文獻記載,杜淹、杜如晦、杜濟、杜亞、杜佑、杜敳、杜牧等均祔葬珪司馬村祖塋。杜淹(?—628)官尚書右僕射,封蔡國公;杜佑(735-812)官到宰相,封岐國公,撰有《通典》二百卷;杜濟(?-767)官到劍南東川節度使;杜亞(?—799)官到吏部尚書、淮西節度使;杜敳(?—851),杜牧弟,進士。據調查,30年代尚存杜如晦墓封土,居杜牧墓東側;50年代仍存杜牧墓,其餘封土皆早年平毀.杜氏家族墳塋之中。墓地面積約990平方米,原封土底徑25米,高約5米,墓前原有清畢沅書碑一通,現已無存。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文學家、詩人、軍事理論家。宰相杜佑孫,大和進士,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州刺史。後為司勛員外,官終中書舍人。其詩文清麗生動,成就頗高,世稱“小杜”,有《樊川文集》等。
從西安沿雁引路向東南走,過了大兆街道不遠就是司馬村。司馬村屬長安區大兆街道,而大兆在西安的方言中被讀作“代”兆,所以很多外地人初到這裡,很容易尋錯地方。大兆街道位於少陵原的最高處,地勢高出西安市中心50~100米,海拔在400~650米之間,堪稱是西安東南台塬地帶的至高地。自古,少陵原這片肥沃的土地孕育了許多長安名村,而司馬村就是其中一個古老的村莊。
南宋鄭樵在《通志》中記載:“少陵原,乃樊川北原,自司馬村起,至何將軍山林而盡,其高三百尺”。可見,南宋的人們已經用司馬村的位置來描述少陵原的走勢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司馬村還有一棵巨大的皂角樹,村民告訴記者,這棵古樹是村中老戶關家的私產,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村中過去還有3座古磚塔,其歷史已無法考證。可以確定的是,至少在唐代,司馬村已經小有名氣了,因為唐代很多的碑刻、方誌中都出現司馬村這個名字。
“司馬”本是官職名稱,西周時始設,負責掌管軍政和軍賦,漢武帝時,罷太尉,設大司馬,為將軍之號,隋代以後,便不再設大司馬,從司馬這一官職中,又演化出了司馬複姓。眾所周知,我國的許多村落名稱都是因姓氏而來,常以村中早期住戶姓氏或是村中人口最多的姓氏而命名,司馬村會不會也是因司馬複姓而得名?
司馬村黨支部書記關玉文告訴記者,司馬村分為司馬東村、司馬西村兩個自然村,共有2400多人,400多戶。司馬東村居住著張姓、關姓兩大姓氏,他們是村中最古老的姓氏,據說張姓是漢武帝時名臣張湯的後人,司馬西村的姓氏則較多,有行姓、李姓等,多是從外地逐漸遷來的。關玉文說:“在司馬村的許多姓氏中,唯獨沒有‘司馬’一姓,小時候我也沒聽老人提起過村中有人姓司馬。”那么司馬村的得名,就很可能與司馬這一官職有關。
記者走訪今天的司馬村,有關本村的來歷,村人中流傳著多種版本的說法。有村民告訴記者,西漢時的大司馬霍光曾在此居住,這裡因此得名,還有人說霍光並未在此居住,而僅是來過這裡。霍光確為西漢時的大司馬,但其生前是否在此居住或逗留,已不得而知。
另一個有關司馬村來歷的說法,則與長眠在司馬村東村的漢宣帝第一位皇后許平君有關。相傳許皇后葬在此地後,許氏一族遷於此居住,其族人中有人獲封“司馬”,其居住地便得名司馬村。不論是有關大司馬霍光的傳說,還是許氏一族住地的說法,都將司馬村的肇始溯源到了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