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隸[古地域名]

司隸[古地域名]
司隸[古地域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古代地名,古時指長安、洛陽,各朝各代為不同地域。亦是周代、漢代官名,至唐代被廢除。

歷史沿革

西漢-司隸 西漢-司隸

司隸:西漢漢武帝所設,下轄河南、河內、河東、弘農、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東漢時改河南郡為河南 尹。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曾分右扶風置漢安郡,後廢除。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河內之湯陰、朝歌、林慮劃歸魏郡。十八年(公元213年),歸魏郡西部都尉;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以魏郡西部都尉為廣平郡,後來可能在曹芳年間復屬河內郡。漢末分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與原來涼州的東部為雍州,河南尹、河內、河東、弘農為司州,並將潁川的陽城和陽翟、弘農的陸渾劃歸河南尹。左馮翊分出北地郡與撫夷護軍,右扶風與安定郡分出新平郡。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分河東郡置平陽郡。晉改漢魏之司隸為司州,治洛陽,即漢魏事隸治也。

永嘉以後,洛陽淪沒,大興中僑治合肥,即今安徽合肥縣治,尋治滎陽,在今河南滎澤縣西南十七里,鹹康中又治襄陽,即今湖北襄陽縣治,永和中還治洛陽。後趙時期,在襄國(今邢台市)附近設司州。

東晉義熙十三年 (417)劉裕北伐勝利後置。治虎牢,在今滎陽市汜水鎮虎牢關村西北黃河道中,景平初陷沒,元嘉中僑治義陽,在今河南信陽縣南四十里,梁因之,天監中後魏取義陽,改為郢州,梁又僑置司州於關南,在今河南信陽縣平靖黃峴武勝三關之南,大通初義陽來降,復置司州,亦曰北司州,東魏改曰南司州,北周改為申州。

後魏置,治洛陽,在今河南洛陽縣東北二十里,按後魏本置司州於城,洛州於洛陽,遷洛後,改洛州曰司州,司州曰恆州,東魏遷鄴,又改相州曰司州,在今河南臨漳縣西,司州仍為洛州。

後趙石勒置,治襄國(今邢台市),石虎改置於鄴,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西南四十里。

隋末王世充置,治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治。

行政區劃

西漢

河南尹

秦所置三川郡,漢高祖改為河南,東漢建都於此,改為河南尹,魏時屬司州。

雒陽郡

東漢-司隸 東漢-司隸

今河南洛陽東,河南尹治所。周時浩成周,秦時屬三川郡,西漢初劉邦曾定都於此,後遷都長安,雒陽因此號為東都。新朝覆滅後,東漢建都於此。漢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駕 崩,皇子劉辯立為皇帝,史稱漢少帝。八月,何進被十常侍謀殺,十常侍為何進部下屠滅,不久董卓入京。九月,董卓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山東州郡起兵討董卓。二月,遷都長安。三月,董卓焚雒陽。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帝還雒陽。八月,遷都許。魏文帝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十二月,遷都雒陽,改雒陽為洛陽。魏正始(公元249年)十年司馬懿發動政變,奪取曹魏實權。

平陰:今河南孟津北。

平縣:今河南偃師西北。

三國-魏-司隸 三國-魏-司隸

谷城:今河南洛陽西北。西側同弘農膠結處有函谷關。

河南:今河南洛陽。周時雒邑,即王城。

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

梁縣:今河南臨汝西。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孫堅於此斬殺董卓都督華雄。

偃師:今河南偃師東。

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境內有嵩山。

鞏縣:今河南鞏縣西。十常侍之亂時,張讓、段珪劫少帝及陳留王逃入鞏縣境內的小平津。

成皋:今河南熒陽西。地形險要,劉邦曾利用此處與項羽對峙,著名的虎牢關在其境內。

西晉-司隸(公元281) 西晉-司隸(公元281)

熒陽:今河南熒陽東北。曾是鄭國國都,後遷都。境內有敖亭,是楚漢對峙時漢軍的重要糧倉。東北 有鴻溝,亦稱汴水,是當年的楚漢分界;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曹操西進進攻董卓,被卓將徐榮在此擊敗。

京縣:今河南熒陽東南。鄭共叔所居,境內有索水。

新鄭:今河南新鄭北。東周時鄭國遷都於此,所以號曰新鄭。韓滅鄭後也曾遷都於此。

卷縣:今河南原陽西。有戰國時建長城,經陽武至密縣。

原武:今河南原陽。

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

密縣:今河南密縣東。

苑陵:今河南新鄭東北。

中牟:今河南中牟東。北有鴻溝,建安五年(公元220年)袁紹同曹操會戰於鴻溝之南的官渡。

開封:今河南開封西南。

河內郡

秦所置,魏時屬司州。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河內之湯陰、朝歌、林慮劃歸魏郡。十八年(公元213年),歸魏郡西部都尉;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以魏郡西部都尉為廣平郡,可能在曹芳年間復屬河內郡。

林慮:今河南林縣。原名隆慮,漢殤帝時改名林慮。建安十七年劃歸魏郡,十八年屬魏郡西部都尉,魏黃初二年屬廣平郡,可能在曹芳年間復屬河內郡。

湯陰:今河南湯陰。境內的羑里,是商紂囚禁周文王姬昌處,姬昌也在這裡完成《周易》。建安十七年劃歸魏郡,十八年屬魏郡西部都尉,魏黃初二年屬廣平郡,可能在曹芳年間復屬河內郡。

朝歌:今河南淇縣。殷商時紂王所居,南有牧野。建安十七年劃歸魏郡,十八年屬魏郡西部都尉,魏黃初二年屬廣平郡,可能在曹芳年間復屬河內郡。

汲縣:今河南汲縣西。

共縣:今河南輝縣。

荻嘉:今河南新鄉西。

修武:今河南荻嘉。

山陽:今河南焦作東。境內有射犬。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十一月,封原漢獻帝為山陽公。

武德:今河南武陟東。

懷縣:今河南武陟西,河內郡治所。

州縣:今河南沁陽東南。

野王:今河南沁陽。

平皋:今河南溫縣東。

溫縣:今河南溫縣西。

沁水:今河南濟源東。

波縣:今河南濟源東南,魏時廢除。

軹縣;今河南濟源南。

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境內有孟津。

河東:秦所置,魏時屬司州。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分河東郡置平陽郡。

蒲子:今山西隰縣。正始八年屬平陽郡。

永安:今山西霍縣。正始八年屬平陽郡。

楊縣:今山西洪銅東南。正始八年屬平陽郡。

北屈:今山西吉縣北。正始八年屬平陽郡。

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傳說堯都於此。正始八年屬平陽郡,為平陽郡治所。

襄陵:今山西臨汾東南。正始八年屬平陽郡。

臨汾:今山西新絳東北。正始八年屬平陽郡。

絳邑:今山西侯馬東。正始八年屬平陽郡。

皮氏:今山西河津西。正始八年屬平陽郡。

端氏:今山西沁水,趙魏韓徙晉靜公於此,三分晉地。

獲澤:今山西陽城,境內有析城山,《禹貢》載析城為中華名山。

東桓:今山西桓曲東南。境內有王屋山。

聞喜:今山西聞喜。本名曲沃。

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為河東郡治所。興平二年(194年)獻帝曹陽敗後曾臨時都於此地。

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

猗氏:今山西臨猗南。

蒲坂:今山西永西。

河北:今山西芮城西。

大陽:今山西平陸西南。春秋時虢國、虞國都在其境內。興平二年(194年)獻帝曹陽敗後渡河經此至安邑。

狐攝:今山西永和西南。設立時間不明,正始八年屬平陽郡。

弘農郡

漢武帝所置,魏時屬司州。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將京兆之華陰、湖縣劃歸弘農。

華陰:今陝西華陰東。西漢時屬京兆,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屬弘農。境內有華山。後來境內建起潼關。

湖縣:今河南靈寶西,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屬弘農。西漢時屬京兆。

弘農:今河南靈寶北,弘農郡治所。秦時的函谷關。境內有曹陽亭,興平二年(194年)獻帝於此被李傕、郭汜擊敗。

盧氏:今河南盧氏。

陝縣:今河南三門峽西。處入關要道。

黽縣:今河南澠池西。

新安:今河南澠池東。項羽曾在此坑殺二十餘萬秦軍降卒。

宜陽:今河南宜陽西。

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

京兆尹

秦內史,漢武帝時改稱京兆,與左馮翊、右扶風號曰三輔。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將左馮翊之長陵、陽陵,弘農之上雒、商縣劃歸京兆尹。

長陵:今陝西涇陽南。西漢時屬左馮翊,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屬京兆尹。魏時廢除,地屬長安。

陽陵:今陝西涇陽東南。西漢時屬左馮翊,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屬京兆尹。魏時廢除,地屬長安。

霸陵:今陝西臨潼西。境內有鴻門、驪山。東漢末年分置新豐。魏時廢除,地屬長安、新豐。

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京兆尹治所,西漢的國都,因新末農民起義被破壞。西南有鎬,為西周國都,屬上林苑範圍。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為避關東諸侯鋒芒,遷都於此。魏時為雍州治所。

杜縣:今陝西西安東南。

藍田:今陝西藍田西。

陰般:今陝西高陵東南。

新豐:今陝西渭南西。東漢末年所置,境內有鴻門、驪山。

鄭縣:今陝西華縣。

上雒:今陝西商縣。魏時改名上洛。西漢時屬弘農,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屬京兆尹。

商縣:今陝西丹鳳。境內有武關。西漢時屬弘農,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屬京兆尹。

左馮翊

秦屬內史,漢武帝時分置。魏時分出北地郡與撫夷護軍。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復置郃陽。永平九年(公元66年),復置粟邑。

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魏時劃歸京兆尹。

高陵:今陝西高陵,左馮翊治所。魏時劃歸京兆尹。

萬年:今陝西渭南西北。魏時劃歸京兆尹。

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魏時改為撫夷護軍。

祋(dui)栩:今陝西耀縣。魏時改為北地,為北地郡治所。

粟邑:今陝西白水西北。曾廢除,漢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復置。

頻陽:今陝西銅川東南。

衙縣:今陝西黃龍西南。

夏陽:今陝西韓城南。戰國時魏所建少梁城。

郃陽:今陝西合陽東。曾廢除,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復置。

蓮勺:今陝西蒲城南。

重泉:今陝西大荔西。

臨晉:今陝西大荔東。魏時將左馮翊治所遷至此處。

泥陽:今陝西耀縣南。魏時設立,屬北地郡。

富平:今陝西富平西。魏時設立,屬北地郡。

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魏時設立。

右扶風

秦屬內史,漢武帝時分置。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曾分右扶風置漢安郡,後廢除。魏時與安定郡分出新平郡。

汧縣:今陝西隴縣南。曾屬漢安郡。

渝麋:今陝西千陽東。曾屬漢安郡。

雍縣:今陝西鳳翔東北。曾屬漢安郡。

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曾屬漢安郡。

杜陽:今陝西麟遊西北。曾屬漢安郡。

漆縣:今陝西彬縣。魏時新平郡治所。

徇邑:今陝西旬陽東北。魏時廢除,地屬漆縣。

郿縣:今陝西眉縣東。董卓西遷後建郿塢。魏時治所遷至今陝西眉縣。西面有諸葛亮駐軍的五丈原和與之對峙的司馬懿所駐軍的北原。

美陽:今陝西扶風東。

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境內有箕谷、斜谷,箕谷在今陝西周至南,斜谷在今陝西眉縣西南。

安陵:今陝西涇陽西南。魏時廢除,地屬長安。

平陵:今陝西鹹陽西。魏時廢除,地屬長安。

茂陵:今陝西興平東。魏時廢除,地屬長安。

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右扶風治所。周時稱犬丘,秦將章邯被項羽封為雍王,都於此。

鄠縣:今陝西戶縣。處上林苑西。

東漢

京兆尹治長安(今陝西長安三橋)。

領10縣:長安、長陵、陽唆、霸陵、杜陵、新豐、藍田、鄭縣、上雒、商縣。

右扶風治槐里(今陝西興平)。

領15縣:槐里、茂陵、平陵、鄠縣、武功、美陽、郿縣、雍縣、杜陽、陳倉、渝麇、汧縣、漆縣、栒邑、安陵。

左馮翊治高陵(今陝西高陵)。

領13縣:高陵、池陽、萬年、重泉、臨晉、頜陽、夏陽、頻陽、粟邑、衙縣、祋祤[duìyǔ]、雲陽。

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禹王)。

領20縣:安邑、聞喜、猗氏[yī]、大陽、河北、蒲坂、汾陰、皮氏、絳邑、臨汾、襄陵、楊縣、平陽、永安、北屈、蒲子、端氏、濩澤、東垣、解縣。

弘農郡治弘農(今河南靈寶北黃河南岸)。

領9縣:弘農、陝縣、湖縣、華陰、盧氏、黽池、新安、宜陽、陸渾。

河南尹治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領21縣:雒陽、平縣、平陰、谷城、河南、新城、梁縣、偃師、緱氏、鞏縣、成皋、滎陽、卷縣、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苑陵、新鄭、密縣、京縣。

河內郡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橋南)。

領18縣:懷縣、武德、平皋、州縣、溫縣、河陽、野王、波縣、軹縣、沁水、山陽、修武、獲嘉、汲縣、共縣、朝歌、盪陰、林慮。

曹魏

司州(司隸校尉部):分置河東、平陽、河內、弘農、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轄55縣,屬魏地。約於今陝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晉朝

司州 洛陽 河南 洛陽市 河南郡、滎陽郡、弘農郡、上洛郡、平陽郡 汲 郡、廣平郡、陽平郡、魏 郡、河東郡 頓丘郡、河內郡 100 永嘉之後,司州淪沒於劉聰。

北魏

529年(永安二年)

司州(遷都前為洛州) 河南尹 洛陽(河南洛陽) 20郡65縣

東魏

司州 魏尹 鄴城(今河北臨漳) 13郡

北齊

司州 清河尹 鄴城(今河北臨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