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六集歷史文獻紀錄片《台灣·1945》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台灣光復”的影像志。“台灣光復”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日本竊占50年的台灣回歸中國之意。從1946年8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明確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開始,“台灣光復”一詞開始被中國官方和民間廣泛使用。
台灣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方戰敗後被迫割讓日本。從日本殖民者竊取台灣的那一天起,中華有識之士悲憤、抗議,台灣民眾武裝抵抗、文化抵禦從未間斷。全國性抗戰爆發後,中國政府和民意機關多次對收復台灣發表聲明和提出各種提案。在中華民族偉大的反法西斯戰爭和同盟國的共同努力下,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從法理和事實上回歸中國。這是中國軍民歷經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台灣民眾歷經半個世紀抗爭,付出難以計數的慘痛代價之後取得的重要成果。在中國政府赴台接收機構的領導下,解除了殖民桎梏的台灣,立刻迸發出生動活潑的社會力,被壓抑了50年的民族情感和重建意志空前高漲……
《台灣·1945》以“重返歷史現場,搶救國家記憶”為創作思路,秉承“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學術品格。先後在台灣、福建、廣東、浙江、江蘇、重慶、北京以及日本、美國等地採訪拍攝,共尋找到1000多份台灣光復前後第一手的歷史檔案和文獻資料,搶救性採訪100多位歷史見證人及其後裔(已有3位受訪親歷者在節目播出前離世),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檔案和真實故事首次在螢屏上披露。
《台灣·1945》是媒體首次全面發掘、真實記錄、客觀闡釋“台灣光復”的大型文獻紀錄片,也是兩岸電視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捍衛民族尊嚴和榮譽”的具體行動。
“台灣光復”前後的歷史是兩岸關係史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在很長時期內,由於各自的原因和局限,海峽兩岸對這段歷史的評價往往導出有失公允的結論。如今,台灣光復的親歷者相當一部分已離開人世,健在者也大都垂垂老矣,聆聽他們口述、進行搶救性拍攝和謹慎甄別,並傳之於世迫在眉睫,也任重道遠。
在敘述的深度上,本片跳出台灣一島格局,將台灣問題置於世界史的大格局下,闡明台灣之於東亞的特殊地位及之於中華民族核心利益的重要性。突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大環境對於中國政府收復台灣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展現了中國人民在收復失土、維護國家統一過程中的堅強決心和頑強意志。本片既有巨觀也有微觀,既有理論也有實證,努力達成台灣光復前後多維時空歷史的深化與細化展示。
在情感的表達上,與一般的歷史學研究不同,本片除了見史、見事之外,著重見人、見情。除了突出表現中國軍民愛台建台、共建寶島的家國情懷之外,日俘、日僑在投降前後複雜與矛盾的心理也在本片呈現,從而警示世人,珍惜和平,遠離戰爭;珍愛統一,遠離分裂。
在製作的手法上,本片採用數碼高清拍攝,真實的中外歷史影像、圖片,適度的情景再現及二維、三維製作使本片具有獨特的年代感和視覺衝擊力。
分集劇情
第一集:還我河山
寶島之殤,還我河山!日本投降之後,作為東方主戰場的中國戰區,劃分為十六個受降區接受投降,台灣為第15受降區,陳儀負責接收台灣及澎湖列島。
第二集:寶島新生
在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50年裡,台灣總督府對台灣人民殘酷剝削和壓榨,台灣人民從沒有享受過一天的日本國民待遇。進入1945年9月,從東京灣的投降簽字儀式,到南京中國戰區受降典禮,日本投降的歷史性場景一幕接一幕地上演。此時的台灣已悄然發生變化,街頭巷尾開始流傳著即將光復的風聲,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回到祖國的懷抱。
第三集:接收遣送
別了,帝國春夢!1945年9月9日南京受降之後,整箇中國戰區,等待遣返的日俘日僑總數有300多萬,其中台灣需要遣返的日俘日僑就有將近50萬人……
第四集:興廢繼絕
國民政府為了戰後的經濟重建,先後派遣孫運璿等三十一位中國青年到美國各主要工業領域學習深造。孫運璿渴望立即趕回山東老家,用自己精通的電氣專業建設一座新式發電廠,讓鄉親們把煤油燈換成電燈。孫運璿接到緊急命令返回中國,幾天后他和幾位同伴乘飛機抵達台北松山機場。戰爭廢墟上的台灣,正急切等待著孫運璿們施展才華,興廢繼絕。
第五集:正本清源
將日語逐出教室!1946年10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發出一份公告,命令從即日起撤除所有新聞報紙雜誌之日文版。幾乎在同時,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下令中國小禁止使用日語。五十一年來,第一次把日語逐出了教室……
第六集:共祖中華
2006年9月12日,陝西黃帝陵,88歲的林憲從台灣來到這裡,祭拜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1946年9月12日,林憲參加的台灣光復致敬團祭拜黃帝陵一行,來到陝西耀縣後,卻因風雨阻隔,只能在縣城遙祭。他們焚香致敬告慰祖先,台灣脫離日寇統治,重歸祖國版圖。光陰走過60年,當年未完成的致敬行動差點成為林憲終身遺憾。
播出信息
首播頻道:CCTV-9(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首播日期:2015年10月25日―30日《萬象》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