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歷史系

台灣大學歷史系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成立至今已逾八十年。1928年,日本殖民政府設定台北帝國大學,台大歷史系前身即為帝大文政學部下設之史學科,是台灣第一個歷史學教研機構。史學科階段歷17年,中國史、西洋史與日本史領域皆有名師坐鎮,東南亞史(南洋史)與人類學觀點下的台灣史研究(土俗人種學)尤為其特色。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945年11月,台大歷史系改制為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原史學科教員離台返日的同時,一批優秀的歷史學家由中國大陸來到台灣,任教台大歷史系,將近代中國的史學方法與成果移植至台灣,成為台大歷史系的珍貴傳統。在50、60年代政治與社會環境不利的條件下,台大歷史系師生仍謹守學術分寸,續領史學潮流。60年代後期,許多曾負笈海外的學者以各種方式啟發研究者與學子,並引入歐美社會科學的方法,為台灣史學界注入新能量、開創新領域,台大歷史系師生是這波潮流的主要實踐者。於此同時,國內歷史系所亦競相設立,各有其特色與優勢,與台大歷史系既相互合作又良性競爭,促使台灣史學進一步蓬勃發展。

80年代中期起,受益於政經環境改善,台大歷史系的史學研究更趨自由與多元,特別在台灣史與西洋史領域,發展尤其顯著。自90年代後期,世界史研究受到重視,台大歷史系也加強世界史師資,特別是歐洲史及東亞史領域。此亦反映台大歷史系引領史學新方向的努力。

台大歷史系含大學部、碩士班及博士班。碩士班與博士班分別設立於1957、1967年,皆為國內歷史教育機構之創舉,目前采系所合一的制度。台大歷史系目前專任教師約三十名,學術專業為中國史之教師約占一半,另一半則分屬台灣史與世界史(以歐美為主)。

教學理念

台大歷史系強調中國史、台灣史與世界史等三大範疇的修習。大學生必須修習各範疇的通史課程一或二學年。我們重視完整的史學訓練,故大學生必修史學名著、史學史與史學方法論等課程。而選修課程豐富、多元與自由更是台大歷史系的特色。

在教學理念上,我們兼顧史學專業訓練與人文通識教育。碩士班研究生的專業則反映台大歷史系的師資與台灣史學研究的現況,約一半研究生專攻中國史,另一半分屬台灣史與西洋史。博士班研究生在90年代之前,幾乎都從事中國史研究,其後則有不少研究生致力於台灣史。另一方面,歷史學一直是台灣大學的校定必修課,相關通識課程也是主要由台大歷史系教師開授。我們使歷史學不僅是專業,也是台大人文教育的核心。

總之,台大歷史系的辦學理念如下:台大歷史系最大特色是擁有國內素質優秀的學生,願意從事史學專業工作的人數比例也最高。因此,由大學部以至碩士班、博士班,培養未來的史學研究人才,是台大歷史系的使命。台大歷史系強調史學作為一種專業的特性,也同時推動歷史學作為一門高級通識的角色。除了培養專業的教研人才,也使台大歷史系大學部學生能以歷史學為(進階的)基礎學問,有助其將來從事其他事業。另一方面,台大歷史系也教育、培養本校非歷史系學生的歷史素養,盡到歷史學門應負的職責。

當前目標

二十一世紀以來,史學研究的大環境有了相當的改變。為因應外在局勢,並順勢自我提升,我們積極發展新的教研製度,並在系內建立研究團隊。「教研平台」是其中最主要的計畫。我們衡量台大歷史系的研究現況與未來展望,認為有幾個領域並可重點突破,故初期藉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獎助,整合繫上學者(含研究生)與研究資源,設定了數個教研平台。在2008年,有五個教研平台,分別是「文化交流史」、「台灣與海洋亞洲研究」、「中國中古近世史」、「中國學術思想史」與「中國近現代史」。目前成果顯著,可參看幾個平台所刊行的研究通訊,台大歷史系的網站供全文瀏覽。

此外,台大歷史系長期經營《台大歷史學報》,由獨立的編輯委員會運作。該期刊是台灣最好的史學期刊之一,並於2009年獲選為目前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中試行之人文學核心期刊(歷史學)。

我們也開始試辦專業期刊,以經營優質的學術社群。目前已發行《台灣與海洋亞洲研究通訊》與《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通訊》。

研究計畫

2003年,本校開始執行「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2006年,則開始執行「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積極推動新的教研理念,落實新時代的新教育。新時代的史學環境變化也很大,故台大歷史系積極因應,明確制定台大歷史系的教育目標,以作為台大歷史系師生的共識。經2008學年下學期第1次系務會議討論,我們依據本校與文學院的教育目標,制定出台大歷史系之教育目標如下:

(一)歷史系學士班:具備專業歷史知識,掌握史學方法,學習歷史寫作,能獨立思考、關懷社會,並具全球視野。

(二)歷史研究所碩士班:具備專門領域知識,熟悉該專門領域研究方法及成果,獲得學術研究及論文寫作之訓練。

(三)歷史研究所博士班:具備有進行專門領域獨立研究之能力,研究議題具原創性並能予以深化。

未來展望

基於上述教育目標,台大歷史系制定之近期(2007至2011學年度)發展計畫的總體目標,主要有三:

(一)提升課程品質,以培育第一流學生。

(二)加強研究質量,形成卓越研究團隊。

(三)輔導學生就業,並增進對社會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