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政策研究

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再出發(1978~2000年) “化外”與“化內”:1980年代前台灣“原住民”政策述評 從台灣光復到1980年代前的台灣“原住民”政策

圖書信息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1月1日)
叢書名: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民族學人類學系列
平裝: 28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9709566, 7509709563
條形碼: 9787509709566
尺寸: 23.4 x 16.2 x 1.6 cm
重量: 499 g

作者簡介

陳建樾,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理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中國民族理論學會常務理事。

內容簡介

《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政策研究》內容簡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原住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在歷史上,台灣原住民先後被稱為“夷”、“番”、“高山族”、“山胞”、“原住民”,具體包括泰雅、賽夏、布農等11個已獲認定的少數民族。據2004年統計台灣地區共有原住民44萬多人。《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政策研究》對台灣原住民的歷史、有關當局歷來對原住民的政策,分階段、分專題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對讀者了解台灣、了解台灣歷史、了解台灣原住民很有幫助,是一本研究台灣問題不可多得的好書。

目錄

緒論當代中國大陸的台灣“原住民”研究述略
第一節 1949年以前的台灣“原住民”研究概述
第二節 台灣“原住民”研究在新中國的艱難起步(1949~1978年)
第三節 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再出發(1978~2000年)
第一章 “化外”與“化內”:1980年代前台灣“原住民”政策述評
第一節 清朝政府對台灣“原住民”事務的管理和“原住民”政策
第二節 荷蘭、西班牙和日本殖民時代的台灣“原住民”政策
第三節 從台灣光復到1980年代前的台灣“原住民”政策
第四節 台灣“原住民”政策的簡要述評
第二章 走向民粹化的族群政治:1980年代以來的台灣“原住民”運動與“原住民”政策研究
第一節 族群化與民粹化:台灣的政治生態特徵和“原住民”運動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族群政治與民粹政治的策略互動:台灣“原住民”運動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 從“正名”到“自治”:台灣“原住民”政策的調整和“原住民”運動的民粹化
第三章 “出世”與“入世”:光復前的基督教與“原住民”的政治互動
第一節 殖民與傳教的共謀:宗教、殖民及其對“原住民”原始宗教的破壞
第二節 “路加之門”與傳教本土化:再傳來台的基督教與殖民地政治權力結構的改變
第三節 “教化蕃人”與媚日保教:日據前期的台灣“原住民”與基督教(1895~1931年)
第四節 皇民化與奉公挺身:日據後期的台灣“原住民”與長老教會(1931~1945年)
第四章 政與教:光復以來的台灣長老教會與“原住民”問題
第一節 山地傳教中的政教關係:台灣光復後的長老教會(1947~1983年)
第二節 從“普世教協事件”、“自決運動”與“三次宣言”:長老教會與台灣當局在政教關係上的碰撞與衝突
第三節 支持黨外運動與介入“原運”:“台獨”勢力與長老教會在“原住民”問題上的力量整合
第四節 “建立新而獨立的台灣”:長老教會操控“原運”的主軸
第五節 族際政治背景下的政與教:台灣族群政治中的政教關係
第五章 “族”與“國”:李春生與清末民初的台灣
第一節 從洋務救國到媚日求榮:折射清末民初台灣歷史光影的李春生
第二節 從族與國的爭議到國與族的整合:李春生思想嬗變的時代大背景
第三節 從“求富求變”到“以天道爭”:李春生關於族與國的切割與漢奸邏輯
第四節 從李春生到林茂生、蔣渭水:族與國撕裂後的台灣與祖國大陸的關聯性
第六章 “台獨”理論與民族分裂
第一節 乙未割台與“台灣民主國”:“台獨”理論對台灣史的歪曲
第二節 政治自治與非暴力抵抗:“台獨”論者對台灣議會設定請願運動的臆測
第三節 “文化自治”與“台灣獨立”:抗日運動在台灣的不同路徑
第四節 台灣光復與“二二八”:從地方自治到“台獨”的“高度自治”
第五節 “台灣民族”與“中華民族”:民族認同在島內外的對峙
第六節 從文化復興到“台灣意識論戰”:“台獨”力量的集聚與泛濫
第七章 文化認同、差異政治與“一國兩制”——兼評蕭新煌的《新台灣人的心:國家認同的新圖像》
第一節 統一多民族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認同危機: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和被認同的文化
第三節 統一多民族國家內部的差異政治與“一國兩制”構想的認同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