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國青年救國團

台灣中國青年救國團

1952年3月29日,蔣介石提出組織“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的號召。同年5月31日,台灣行政院以台教字第2953號訓令頒布“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籌組原則”,蔣經國任主任,經積極規劃籌備,救國團遂於同月31日在台北市成立。 2000年10月30日,正式更名為“中國青年救國團”。

工作目標

台灣中國青年救國團 台灣中國青年救國團

輔導青年增進知識,鍛鍊體魄,充實技能,從事戰時工作,培養愛國精神,獻身社會服務,以達成所謂“反共復國”任務。由於救國團推動工作,一切皆本於“我們為青年服務,青年為國家服務”的原則,是以在策訂工作計畫方面,經常邀請各界青年代表提供意見,俾以符合青年的志趣與需要;並輔導青年主持各項活動,以磨練青年能力,發揮其才華,同時以之滿足青年的參與感,培養其責任心,使救國團的工作與“國家需要”和青年志趣三者結為一體。

組織架構

救國團的組織,在台灣當局所在地設定總團部,負責全團工作的規劃與推動。另在大專學校設團務指導委員會,中等學校設團務委員會,由各校以志願方式申請為團體團員。各校置團務委員若干人,遴聘處室主管及教師兼任;主任委員(大專)、常務委員(中學)均聘各校校長兼任。省及院轄市設團務指導委員會,現除台北市、高雄市外,台灣省暫不設定。各縣市設團務指導委員會,聘請地方熱心青年工作人士兼任主任委員暨指導委員,負責籌劃推動當地中等學校及社會團務工作。鄉鎮(市)區按需要設團務委員會,委員五至十一人,常務委員一人,負責主持會務,下設總幹事及服務員若干人,分別推展鄉鎮(市)區青年社團活動,所有委員及服務員均系義務職。

此外,救國團為加強青年服務工作,設有幼獅文化公司、中國青年服務社,並在各風景名勝及高山地區,先後興建青年活動中心九處、青年山莊十二處。

組織活動

救國團經常推動的工作,範圍相當廣泛,其重要者可分為:

一、實施民族精神教育

二、提倡青年文藝活動

三、擴大舉辦青年自強活動

四、獎助優秀青年

五、推展工農青年服務

六、推廣青少年輔導工作

七、辦理技藝訓練和急難濟助

八、輔導青年社會服務

九、推展海外青年服務

十、促進國際青年聯誼

十一、加強所謂“匪情研究”報導

十二、支援大陸青年所謂“反共抗暴”等項

以每年所辦假期青年自強活動而言,自1953年~1980年,計有1160萬人次參加。

掛牌更名

2000年10月30日,頂了“反共”招牌已40多年的台灣“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確定於當日正式掛牌更名為“中國青年救國團”,去掉“反共”二字。此外,“救國團”還更改部分“不合時宜”的團歌歌詞,如“反侵略、反殘暴”改為“有理想、有目標”,把“服從領袖”改為“奉獻力量”。

“救國團”指出,2000年初舉行團員大會時,團員謝又華即提議檢討“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的名稱,指“反共”二字已不合時宜,應考慮改名。“救國團”隨後組成專案小組討論改名一事,並舉辦多場座談會,廣徵團員、“救國團”所屬機關人員的意見,多數認為應去掉“反共”二字。在2000年10月8日的臨時團員大會上,確定改名為“中國青年救國團”。“救國團”將於2000年10月31日該團48年團慶時,正式對外宣布改名一事,團總部則將在30日掛上新招牌,展現全新氣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