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華興寺位於古城東北部,原名“準提閣”,始建於唐代中晚期,毀於1938年的台兒莊大戰,2012年重建,2014年被批准為合法佛教寺院。
基本情況
台兒莊古城忠烈祠位於華興寺西配殿,共5開間,總高4米,內部面積18m×5.5m。忠烈祠內部陳列設計莊重高雅,遵循傳統元素與現代表現手法相融合、與華興寺整體風貌相協調的原則。中間供奉 “抗戰陣亡將士總靈位”,兩側供奉一百位連級以上陣亡將士牌位,其他首批徵集到的陣亡將士牌位分列於兩側,並為後續徵集到的其他陣亡將士預留出空白牌位。
歷史追溯
台兒莊準提閣位於中正門外榮橋東北,據《台兒莊區志》等當代著述,閣中有碑刻稱其建於唐代。現其屋宇湮滅無存,碑刻流落不明,且古史典籍未見片語,故其發展變遷之始末,考據無憑。唯鄉里耆老,口口相傳,猶可睹其一二焉。
又據稱,準提閣碑文中不僅提到準提閣建於唐,而且還提到唐代已建立“台家莊”。今按《宋史·藝文志》、《山東中醫藥志》記載:唐末名醫蕭炳,蘭陵人,精歧黃術,於書無不讀,隱居而不仕,著《四聲本草》4卷。此書取藥名,每上一字以四聲相從,以便討閱。《棗莊市衛生志》則稱蕭炳葬於台兒莊附近。1966年,台兒莊鎮順河街尚存蕭炳墓碑一座。如此,則台兒莊在唐代已立村,並非只有準提閣碑文這一孤證。
綜上考證,台兒莊準提閣應建立於唐代中晚期(此時台家莊已經立村),一樓供奉十八臂三目準提菩薩,二樓供奉三頭六臂準提菩薩。該廟宇有庭院無院牆,有門樓無配房。主殿占地五間,二至三層不等,故稱為“閣”。每年五月初三為規模宏大的進香日。
但是準提閣不幸毀於1938年的台兒莊大戰戰火之中。台兒莊古城重建時,於2012年在其原址南側台兒莊古城東北部復建準提閣。為完善寺廟功能,依據“伽藍七堂制”增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忠烈祠等建築,總占地面積8245㎡,建築面積3962㎡,2014年被批准為合法佛教寺院。該寺院建成後,曾一度被稱為準提寺、菩提寺等。
為延續歷史文脈,弘揚時代精神,使其蘊含“中華文明復興”、“紀念抗戰英烈”、“祈福和平”等寓意,重建後的準提閣於2015年正式更名為華興寺。
附近景點
關帝廟、天后宮、媽祖廟、清真寺、中正門(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