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棗的一種,是營養豐富的水果
此棗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棗密匝匝若蒜瓣,紅撲撲似彩霞,可觀,可贊,更可餐。這就是我要向大家隆重介紹的我家鄉的美食——古貢冬棗
記憶中,第一次吃冬棗,那棗剛一入口,覺得還沒咬,即“啪”的一聲裂開了,真是“皮薄肉厚,脆甜可口”。
仙棗
明孝宗時,興濟人張巒之女,被冊立為後,為治興濟減河的水患,張皇后口喻胞弟哥倆督辦,雖人稱興濟減河為“娘娘河”。此河源興濟,出青縣,過靜逸,入黃驊境,經聚館,桃園向東,在張巨河流入渤海。兩國舅發現聚館村娘娘河畔冬棗皮薄肉厚,質脆口甜,令人進獻皇帝皇后,即得到孝宗張皇后的喜愛,稱為“棗中極品”“百果之王”,並當即欽定為“貢品”…….即成為貢品,自然嬌貴,落地即碎,不易儲存,加上自然條件及栽培方面的問題,冬棗遂成為了“藏在深閨人未知”的“金枝玉葉”。
黃驊市聚館村集中了198棵仍在結棗的古樹,可以說是冬棗的老家。為什麼只剩下這198棵果樹?因為在大躍進時期,人們忙著人民公社化,忙著土法煉鋼,而土法煉鋼需要柴火,娘娘河邊的棗林,粗壯的老樹,一夜之間砍了個光。
綴滿瑪瑙的寶樹
冬棗為什麼那么甜,那么脆,為什麼是這個樣子?這裡有氣候,光照,濕度等天時的因素;也有土壤成分,商情等地利的原因。每棵樹不但經過認真的剪枝,樹身上還留著一道道“開甲”的痕跡,那是為了控制枝葉瘋長,讓營養集中到果實上去。沒有世世代代種樹人的愛心,經驗和技術,就沒有冬棗。這裡的冬棗樹一年年生長著,一代代生長著,在世世代代農民手裡成了綴滿瑪瑙的寶樹。
冬棗之鄉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普通老百姓能享用到冬棗的美味,得益於黃驊市委、市政府棗業政策的英明。黃驊已發展冬棗30多萬畝。2001年,黃驊被命名為“中國冬棗之鄉”,2001年“中國冬棗原產地域保護單位”和“綠色食品認證”獲得國家批准。2006年5月,黃驊“聚館古貢棗園”成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站在一片片生機勃勃、碩果纍纍的冬棗林前,品著香甜的冬棗,你就會感受到黃驊這片土地的雄奇與博大;你就會感受到黃驊人的智慧和善良。這些茂密的樹林,承前啟後,不僅綿延著物種的生命,而且凝聚著歷史聚館人、黃驊人的希望、夢想、心血和靈魂,更象徵著一代代勤勞智慧的黃驊人民戰勝惡劣條件,披荊斬棘,百折不撓,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創造輝煌歷史的鬥志與豪情。
黃驊聚館村現存有世界上年代最古老的一片原始冬棗林--聚館古貢棗園,園內超過100年樹齡的有1000多棵,其中198棵已經超過600年的歷史。2006年6月,這片林子已經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它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片被國務院確定為“國保”級文物的經濟林。作為國內冬棗的嫡祖林與母林,聚館冬棗個大核小、皮薄汁多、肉質細脆,自明代開始,被作為御用貢棗達600年。公元1996年,國內林果界專家一致認定黃驊冬棗為“全國260個鮮食棗品質之冠”。
“聚館古貢”冬棗采自聚館古貢棗園100-740年樹齡的文物冬棗樹,天然綠色,古韻飴嘗。作為活文物產品,產量有限,本品只限量銷售高端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