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茶文化
小鎮茶俗
據《通志載記》記載,臨渙人的飲茶習俗始於明代,迄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臨渙集現有十餘家茶館,茶座三百餘張,茶壺六百多把,早晨五點開張,晚十點後熄爐。臨渙城下名泉多,茶館用水先是用回龍泉水,因澮水污染,現改用古城腳下的龍鬚泉水。茶葉皆為六安茶棒。茶水入杯,初飲潤嗓壓渴,常飲延年益壽。可謂春提神、夏消暑、秋解乏、冬溫暖。城內及城外數十里民眾一有空閒,便坐進茶館,遠至三皇五帝,近至時政新聞,終日茶館煙霧繚繞,座無虛席,談笑風生。進茶館者,先向茶館掌柜的招呼“給半壺茶”或“給一壺茶”。若半壺,即為一帶把陶瓷小茶壺和一小茶盅;一壺,便是一大陶瓷壺和兩個小茶盅。一次付錢,喝完即添,不計時間和水量。半壺茶價,明代為一個制錢,清代為一個銅子兒,民國為兩個銅子兒,人民共和國以來先後為人民幣五分、一角、兩角、三角不等,這已是約定俗成。
龍泉水
茶,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歷史,已經怏然成泱泱茶文化。南方的茶,已經接近精緻的茶文化;北方的茶,泛卷歷史的底蘊和粗獷,挾裹南方的精緻和陰柔。由茶文化導引出的博大,已經不是本人本文所不能,也不需要涉及的了。我想:何以坐落在江淮平原這樣的一個千年小鎮,與茶葉產地無緣,與文人墨客無染,竟演繹600多年連綿不衰的飲茶習慣或風俗?我想答案只有一個:神奇的水。
在臨渙的歷史上,共有三方出名的泉:回龍泉、珍珠泉、。正是這神奇的泉水、聖水,迎合了千年的絕配:棒棒茶梗。人說一方說土造就一方人,這三方泉,造就了臨渙人解之不開,揮之不去,綿綿延延600多年棒棒茶情結。而由棒棒茶演義出來的樸素民風,不自覺演化成臨渙周圍鄉村的茶文化。雖然今天臨渙的水失卻往昔的香甘泠冽,但水的浸淫已經融化成臨渙人流動的血,骨頭裡的髓,由此長出的肉身,既有變異,也秉承遺傳。
棒棒茶
淮北特產臨渙棒棒茶:臨渙當地不產茶,但安徽卻盛產茶葉。在臨渙南面不足兩百里的地方,就有著一個叫做六安的地方,茶葉生產遠近聞名。臨渙就是借著六安當地一種叫做紅茶棒的茶葉,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棒棒茶”。據說常飲這種茶,除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外,還能解酒,多飲不撐腹,還可暫解饑渴。臨渙鎮的人口,現在還不足兩千人,可這裡數得上名字的古茶館就有10多家,相傳,這還因為臨渙古鎮有好泉水的緣故。古鎮南面有一口泉,叫做回龍泉,相傳這口泉水清冽甘甜,現今的茶樓也就大多分布在它的附近。
清澈透明的古澮河水橫穿臨渙鎮東西,還有水質純淨甘甜的龍鬚泉在小鎮南端飛珠濺玉。這泉水泡製小鎮特有的“龍泉棒棒茶”,清熱解毒,健脾利濕,從大清早喝到掌燈時分,嘴不澀,腹不脹,滿口清香,通體松酥,一切疲勞、煩躁被清茶稀釋殆盡,飄然欲仙的感覺油然而生,令你不能停杯罷盞。貌美手巧的女老闆搞起“茶務”來有條不紊,她沏的茶定然醇香醉人。
臨渙人將獨有的茶文化作為最珍貴的禮品,饋贈給八方來客。臨渙人的熱情好客,臨渙古鎮“龍泉棒棒茶”的清醇、甘甜,在現代生活中展示的那種特有的地域文化,給人以安詳、悠然的綿長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