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福立

1956年調至武漢鋼鐵廠,此後一直在武鋼動力部門和公司職能處(室)從事發配電專業技術和管理工作。 此成果獲武鋼1983年度科技成果一等獎,此一重大技術事件已載入《中國冶金史料》。 1993年,古福立退休後繼續發揮餘熱,受聘到廣東省汕尾市港資信利電子有限公司工作,任動力技術負責人,並任汕尾市第二屆政協委員。

古福立,男,1933年1月生,河南省南召縣雲陽鎮人。武漢鋼鐵(集團)公司能源動力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4年入錄湖北省人事廳審編的《湖北專家大辭典》。
1954年,古福立畢業於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電力系發配電專業,分配在鞍山鋼鐵發電廠工作。1956年調至武漢鋼鐵廠,此後一直在武鋼動力部門和公司職能處(室)從事發配電專業技術和管理工作。歷任技術員、車間技術股長、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專業技術職務。1987年任武鋼首屆中級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電氣專業評審組成員,兼任湖北省電機工程學會供用電專業委員會委員、武漢電機工程學會理事等職。1993年1月退休。
參加工作幾十年,古福立一直奮戰在大型鋼鐵企業發配電專業技術戰線上,曾參加過武鋼各個發展時期供電規劃的編制和審核;參加過武鋼自備電廠和220千伏及以下各級電壓等級的數十個大中型發配電工程的技術方案論證、設計審查、施工監督和生產管理;長期主管武鋼發配電系統運行技術;直接參與或主持過多種高低壓、交直流、大中型電氣設備及其控制系統的安裝、調試、維修和改造;參與或主持過許多複雜和高難性技術問題的分析、研究和解決。始終站在本專業技術發展前列,不斷地鑽研、進取和創新,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是武鋼發配電專業主要技術骨幹之一。
20世紀50年代武鋼投產初期,古福立參加了針對武鋼供電系統中原蘇聯設計的變電所備用電源自動合閘裝置的研究與全面改進,實現了結線的合理化和標準化,並對帶有同步機負荷的自動裝置採用非同期合閘成功,大大提高了動作成功率,成為武鋼供電系統此後幾十年中重大傳統安全技術措施之一,在全國鋼鐵企業同類裝置的使用率和動作成功率方面長期居領先地位。20世紀60年代,他獨立完成了武鋼軋鋼系統高壓大型同步電動機及其供電系統“四連環”綜合差動保護的創新和設計,完善了繼電保護的選擇性配置,顯著地提高了供電可靠性,並長期發揮效益。在變壓器維修方面,主持研究了先進的真空熱油噴霧乾燥法新工藝,並成功地在武鋼110千伏、40500千伏安大型電力變壓器現場解體大修中套用,效果甚佳。該項創新也成為武鋼一項傳統的優質工藝方法。為此,古福立被授予武鋼公司技術人員技術革新標兵稱號。
20世紀70~80年代,古福立參加武鋼引進的一米七軋機系統工程建設,參與研究解決了一米七軋機系統電氣方面的三大技術難題,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一、參加研究解決了一米七大型連軋機的衝擊負荷供電問題,獲國家水電部科技成果獎。在此項研究工作中,代表武鋼與水電部電力科學研究院及湖北省電力部門的技術人員合作,進行了長達八個多月的動態物理模擬試驗,探索電網在衝擊負荷下的運行規律,提出了應對大衝擊負荷的技術對策和《試驗報告》。國家據此調整了鄂豫兩省電源布局,實現兩省聯網,並採用新型跟蹤調節裝置,解決了大衝擊負荷供電問題,保證了一米七軋機試車和投產。二、參加研究解決了武鋼熱軋廠精軋主機系統因參數耦合引發的電氣振盪問題。此種振盪為國內首例,世界罕見,技術難度很大,由中外技術人員共同參與解決。古福立為武鋼技術攻關小組主要成員,在對外談判和試驗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經中外技術人員共同努力,歷時一年半的試驗研究,最終按中方所提方案徹底消除振盪,並主編完成了《技術報告》。此成果獲武鋼1983年度科技成果一等獎,此一重大技術事件已載入《中國冶金史料》。三、研究解決了武鋼熱軋供電系統動態無補償裝置置換運行問題。該項科研成果突破了國外原設計的束縛,成功地解決了在故障情況下,用容量33兆伏安的無功補償裝置代替60兆伏安無功補償裝置運行的技術難題,保證了熱軋廠在特殊情況下的正常生產,拓寬了此類裝置的套用範圍。1987年12月實施後,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技術和社會效益。此成果獲武鋼1992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
此外,古福立還多次參加全國性學術交流,參加省部級技術鑑定會、評審會,擔任評審員;應邀在北京、廣州、成都等地講學。撰寫學術論著,其中,論文《大型可控飽和電抗器式動態無功靜止補償裝置在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中的套用》,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986年度優秀學術論文獎;《靜止型動態無功補償裝置運行方式開發的研究與實踐》,獲國家冶金部1991年度優秀論文獎。
1993年,古福立退休後繼續發揮餘熱,受聘到廣東省汕尾市港資信利電子有限公司工作,任動力技術負責人,並任汕尾市第二屆政協委員。期間,主持了該公司自備柴油發電和供配電擴建工程,大量採用新技術,節約投資近1000萬元,創造了當地一流的優質供配電工程,並建立了正規化、系統化管理體制,推動了當地電力技術發展。同時還積極參加當地科技調研和參政議政,為革命老區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以其嫻熟的技術和突出的敬業精神,贏得了港商的信賴和尊重,受到了當地黨政領導和各界人士讚譽。1997年底,聘用契約期滿,謝絕了信利公司挽留,並辭去汕尾市政協委員之職,返回武漢定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