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前681年),齊桓公北伐山戎至此,為給軍馬修制皮革盔甲,築建涼皮亭(又稱北皮亭),遂稱皮城 。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在皮城設南皮縣(因位於涼皮亭以南而得名),隸屬於巨鹿郡 。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設勃海郡,下轄南皮縣(古皮城) 。
東漢延光元年(122年),渤海郡府遷到南皮 。
三國時期(220年—266年),南皮屬魏國 。
晉代初期(266年—227年),南皮屬冀州勃海郡治轄 。
西晉鹹寧三年(227年),南皮改為勃海郡 。
太康十年(289年),勃海郡併入清河國 。
太安元年(302年),重設勃海郡,郡府設在南皮 。
北魏登國元年(386年)改勃海郡為渤海郡 。
太安四年(458年),渤海郡由南皮遷至東光 。
東魏時期(534年—550年),南皮縣城遂向南移址,原城即廢 。
1985年,南皮縣專業文化工作者對古皮城遺址進行了實地測量 。
遺址特點
古皮城遺址呈方形,東西長465米,南北寬426米,面積19.8萬平方米。北城牆殘高3—5米,牆厚20米。城東北隅有高出地面8.5米的“望海樓”遺址。城四面有城門(缺口)寬27—28米。城牆為土築,東、南兩面城牆已殘存不多,消失部分長達349米,北、西兩面城牆相對保存較好,高度參差不齊。城內有東西縱貫土路一條,人行小路兩條 。
文物遺存
古皮城遺址城內遍布灰、紅陶(繩紋、方格紋、菱形紋)碎片,發現釜內托、唐三彩、陶罐、銅箭鏃、銅鼎、銅鏡、銅鐘、青銅鎏金鑲玉枕器、玉璧、玉棒等文物。
城南500米外,有假糧台數個,為曹操攻袁譚所築。古皮城遺址西側有土丘,為石崇宅,有綠珠樓遺址(石崇雖系南皮人,其金谷園墅應在洛陽,此址或為綠珠曾住,亦寓時不久)。再往西為范丹居 。
研究價值
古皮城遺址是千年古縣的發源地,為研究南皮悠久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物證,有助於開展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
保護措施
2014年12月,古皮城遺址被滄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同年,南皮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設立保護範圍:以四邊城牆外沿為基線外擴6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邊線為基線外擴500米。
2016年,政協南皮縣委員會對古皮城遺址保護提出建議:加大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宣傳力度,挖掘古城文化內涵,落實經費保障,採取保護措施,完成保護級別升格 。
歷史文化
齊征山戎
周惠王閬十三年(前664年),山戎伐燕,燕向齊求救。“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親率大軍北征,擊敗山戎,維護了燕國的安定,史稱“齊征山戎”。齊征山戎在古戰爭史上是一次不尋常的遠征,中原勢力延伸到灤河流域和遼西地區,原來聚居於此的山戎族群則繼續向外遷徙,隱入茫茫草原。地處燕趙大地的滄州,留下許多和這場戰爭相關的遺蹟,南皮古城便是其中之一。相傳,齊桓公北伐山戎到達南皮後,給官兵修制皮革而築城,因城北有北皮亭,故名新城為南皮,史稱古皮城 。
南皮遷城
古皮城東觀海、西臨漕、南望齊、北朝京,素為兵家爭鋒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在該地置南皮縣。一種說法認為,古皮城一直興旺到東魏時期(公元534年—公元550年)。那時,古皮城經歷戰亂後損壞嚴重,不得已南遷 。
關於遷城,南皮人有句古語:“先有興化寺,後有南皮城”。證明在東魏遷城以前,南皮新城就是一個聚落,並建有佛寺。興化寺就是其中之一,寺院遺存有南皮石金剛。
文物名跡
古南皮城內文物名跡眾多。古皮城遺址城南500米外,有假糧台數個,傳為曹操攻袁譚所築。古皮城遺址西側有土丘,為石崇宅,有綠珠樓遺址(石崇雖系南皮人,其金谷園墅應在洛陽,此址或為綠珠曾住,亦寓時不久)。城西有范丹居,城南有雋不疑墓、城北有射雉台等遺蹟 。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古皮城遺址位於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城北偏東6千米,張三撥村西約300米處 。
交通
滄州市——廣場街——解放西路——朝陽街——黃河西路——迎賓南大道——104國道——806縣道——古皮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