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格倫·古爾德(GlennGould,1932—1982),加拿大著名鋼琴家,被譽為20世紀最具精神魅力的鋼琴演奏家之一。他早年就蜚聲國際,之後錄製了諸多著名唱片,其中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等曲目已被奉為當世經典。
編者提姆·佩吉(TimPage,1954—),美國著名音樂評論人、作家、製片人,曾榮獲普利茲獎。他是古爾德的好友,兩人交往頗多。
譯者莊加遜,80後,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外國文藝理論碩士,現就職於上海交響樂團。著有《陌上花來》,譯著有《雅納切克私信集》、合譯《親愛的阿爾瑪——馬勒給妻子的信》。常年為《愛樂》《音樂愛好者》《讀庫》等雜誌撰文。
校者曹利群,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長期致力於古典音樂的傳播與推廣,曾任《愛樂》雜誌主編。從事音樂寫作,出版並翻譯過音樂類作品。多次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的大學和企業做古典音樂講座。
內容簡介
本書編選了格倫·古爾德最富代表性的文章,包括一些從未發表的作品,按音樂、表演、媒體等輯分類,在編者精心的編排下,仿佛一部完整的古典樂章,精彩呈現了這位音樂怪傑的玩笑與沉思,堪稱是對其音樂人生的最好注釋。古爾德的文風精靈古怪,與他的鋼琴演奏形成奇妙的呼應。無論是關於貝多芬、莫扎特、理查·施特勞斯的評論,還是對於馬勒、勛伯格創作的理解,他機智幽默的表達中充滿真知灼見。對國內眾多的古爾德迷來說,本書是一部缺席已久、期待已久、應當第一時間購買收藏的必讀之作。
編輯推薦
古爾德的大名對愛樂者來說如雷貫耳。作為二十世紀著名的鋼琴家、音樂家,最優秀的巴赫詮釋者之一,在古爾德不同凡響的音樂演奏背後,有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和音樂理念。這些遠遠超越於一名演奏家意義上的天賦,在他的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從獨闢蹊徑、密布陷阱的毒舌評論,到頗具文學虛構感的自問自答,古爾德的文字一如他的演奏一般,精準之中無處不跳躍著天才的火花,帶給閱讀者無窮的快樂與靈感。
名家評薦/媒體評論
這本書里出現的每一個字都新鮮、精神飽滿,散發著獨特的格倫·古爾德氣息,一如他所彈奏的音符。它將帶給你一長串愉悅又刺激的震驚。
——倫納德·伯恩斯坦
《古爾德讀本》乃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非凡的音樂天才用文學構築的聲場。究竟古爾德是在寫布列茲、斯托科夫斯基、史翠珊,還是就表演與音樂創作進行非常個人化的思考,讀者自會在他的極致、智慧、激情與奉獻中找到蛛絲馬跡。對於那些不認識他的人來說,這本書或許尤為珍貴——它可以是聽古爾德唱片時的指南良伴,也可以是一段饒有興味的發現之旅,就這么將一位新朋友帶到你面前。
——斯凱勒·夏賓
古爾德的寫作對於他所遺留下來的唱片是非常有價值的補充——事實上,該文集中大量有價值的文章都在關註記錄的方式。如他的鋼琴表達,古爾德的筆觸清脆、非傳統,時而離譜到不像話的地步。他的散文風格無規則可循。有那么一兩篇極為精彩,比如斯托科夫斯基的肖像素描與若干唱片說明。如多數重要的評論家一樣,古爾德從不懼怕坦言自己的“異端邪說”。
——提姆·佩吉
古爾德以一種既嘲弄又嚴肅的方式對待自己,有時似乎是一個音樂表演家與一位獻身藝術的神職人員的合體。
——樂評人愛德華·羅特斯坦(Edward Rothstein)
這是一個從未有過一絲惡意的人,他的存在令我們的生命有了精神上的慰藉與陪伴。古爾德的公眾形象是徹底的誤解;他常常被描述為不願與人來往、厭惡人群的人,被塑造為音樂界的霍華德·休斯。再沒有比這更荒謬的想法了,真實的古爾德總是發自內心地在乎人、關注人,從生活中汲取巨大的快樂。
——提姆·佩吉
古爾德是一位極其有教養的人,友好、體貼。他真的一點不怪,也從不以自我為中心。格倫·古爾德是一個深知自己需要怎樣生活的人,他只是依照自己的想法真實地活著。
傑弗里·佩哲(Geoffrey Payzant)
目錄
序曲
卷一音樂
威廉·伯德與奧蘭多·吉本斯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
賦格的藝術
哥德堡變奏曲
博基筆下的巴赫
莫扎特及相關話題:格倫·古爾德與布魯諾·孟塞傑的對話
格倫·古爾德關於貝多芬的自我訪談
貝多芬的“悲愴”“月光”和“熱情”奏鳴曲
貝多芬的最後三首奏鳴曲
鋼琴上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四段臆造的樂評
幾首貝多芬與巴赫的協奏曲
您不愛勃拉姆斯嗎?
我們應當挖掘浪漫嗎?不,他們只是一時的狂熱
格里格與比才的鋼琴音樂,請對評論者保持警惕
一路沖天的馬勒資料庫
為理查·施特勞斯辯護
理查·施特勞斯與電子化未來
理查·施特勞斯的《埃諾赫·阿登》
西貝柳斯的鋼琴音樂
阿諾德·勛伯格:一種觀念
阿諾德·勛伯格的鋼琴音樂
莫扎特與勛伯格的鋼琴協奏曲
阿諾德·勛伯格的《第二室內交響曲》
一隻鷹,一隻鴿,一隻叫弗朗茨·約瑟夫的兔子
欣德米特:將再一次迎來他的時代?
雙面瑪麗亞
斯克里亞賓與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
蘇聯音樂
艾夫斯第四
紀念文集,為“恩斯特·某某”而作
貝爾格、勛伯格與克熱內克的鋼琴音樂
科恩格爾德與鋼琴奏鳴曲危機
20世紀加拿大鋼琴音樂
十二音體系作曲家的左右為難
布列茲
未來與“扁平足女友”
特里·賴利:談談賴利的作品《C音》
古爾德的弦樂四重奏,作品第一號
你是想寫首賦格囉?
卷二表演
讓我們禁止鼓掌吧!
我們代表將被取消參賽資格的人向您致敬!
即興的心理
評論家
斯托科夫斯基六章
採訪魯賓斯坦
莫德海港的回憶,或關於阿圖爾·魯賓斯坦的主題變奏
耶胡迪·梅紐因
尋找佩圖拉·克拉克
史翠珊,與施瓦茨科普夫一樣
間奏曲
格倫·古爾德就“格倫·古爾德”採訪格倫·古爾德
卷三媒體
展望錄音科技
音樂與技術
被剪掉的草坪總是更加鮮綠:一場關於聽的實驗
“噢,辛西婭,看在上帝的分上,一定還有些別的能看!”
廣播即音樂:格倫·古爾德與約翰·傑索普的對話
北方的概念·引子
《北方的概念》簡述
《新來的人》簡述
卷四雜集
以赫伯特·馮·霍夫梅斯特博士名義發表的三篇文章
多倫多
奇爾庫特港會議
真相、幻相還是心理歷史學:P.D.Q. 地下筆記
唱片十年
羅斯瑪麗的寶貝
荒島唱片目錄
電影《五號屠宰場》
一本格倫·古爾德的傳記
終曲 古爾德與佩吉談話錄
譯後記
精彩書摘
格倫·古爾德經常和我說有朝一日要將他的文章結集成冊。這的確很令人興奮,但是他總是臨陣退縮,稱時機尚未成熟。我們無法想像如果由他本人來編撰,最終會呈現出怎樣的文本;到頭來,擺在讀者面前的這卷文集完全基於我個人的理解與選擇。
古爾德是一名極度完美主義者,早在二十五歲前便已贏得國際聲譽,只要他點頭,他可以出版任何他想出版的東西。基於此,在讀完整整兩大紙箱的手稿後,我決定保留未發表文章的原貌,不做任何改動;同時試圖在文集中避免出現重複敘述的主題對象,當然這其中總有些觀點不可避免地一再跳脫出來。對於自己喜歡的話題,古爾德總是筆耕不輟——論述阿諾德·勛伯格的文章便可以單獨成冊,並且沒有一段文字是重複的。
同時,手稿中還有大量的廣播劇本、電視腳本,多數都精彩絕倫,只是要將它們成功地翻譯,保留原味地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非常困難:古爾德自己十分清楚用來讀的文字與用來聽的文字有著天壤之別。我希望他為大眾傳媒而作的作品最終能被更廣泛的聽眾、讀者所了解,而這本文集並不是呈現它們的最好平台。因此,就該題材我選用的僅是已出版刊載的文章及錄音腳本。
對不了解古爾德式表達風格的人而言,這些錄音腳本絕對是特別的驚喜。通常古爾德只為引發強烈個體情感或挑戰既定思維的音樂寫作品簡介,不管他是不是喜歡這一作品,他總能言之鑿鑿。幾乎沒有人會同意古爾德對晚期莫扎特的負面評價,或者對於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令人難堪的看法,然而人們不得不承認他的闡述總是充滿活力與幽默。事實上,他的寫作偶爾要優於他所錄製的唱片:1974年,由於對欣德米特過度擴張、過分嚴肅的鋼琴奏鳴曲所作的簡潔有趣的文字演繹,古爾德榮獲格萊美特別大獎。
作為一個天生的老師,古爾德將媒體用作自己的教室。好為人師的啟蒙主義混合著非傳統的思考,他也的確引發了眾多不快。無怪乎常為音樂出版站台的B.H.哈金(Haggin)抱怨“古爾德總喜歡在任何場合就任何話題胡說八道,甚至是在本該用來聆聽絕妙鋼琴聲的音樂廳里,都不肯閉嘴”。讀過這本書的人,如我一樣將看清這其中自有一以貫之的古爾德式邏輯,並得出自己的結論。
樂評人愛德華·羅特斯坦(Edward Rothstein)曾說古爾德“以一種既嘲弄又嚴肅的方式對待自己,有時似乎是一個音樂表演家與一位獻身藝術的神職人員的合體”。古爾德充滿矛盾:私下裡他的個人生活總是快活、混亂、無序,但他的藝術工作又要求高度的精準、提煉;他是一個遁世者,難以想像在電話中他是如此自然、快樂的陪伴;他是最保守的隱士,幻想著自己是一名社會主義者;他從不上教堂,但會花上整晚的時間閱讀神學與哲學。
關於古爾德最持久的記憶是我們的最後一次重逢,多倫多略微陰冷的八月的一個晚上,他逝世前一個月。凌晨三點,我們驅車至市中心一個荒廢了的錄音工作室,他依舊是夏天室內的那身打扮——兩件毛衣、羊毛襯衫、圍巾、寬邊軟帽。他在山葉小三角鋼琴前坐下,彈起自己對理查·施特勞斯歌劇的改編。山葉瞬間變成六英尺平方的樂隊:密集的對位線條,半透明的清澈與完美的曲線,在空蕩蕩的房間裡迴響。遠離世界一切好奇的眼睛與耳朵,沒有饑渴的樂迷與不滿的評論,也沒有算計著金錢的契約與交易,古爾德整晚地彈著,消失在他所創造的美麗中,純粹的快樂……
提姆·佩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