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古浪河,漢代石羊河(古谷水)支流。《漢書·地理志》武威郡蒼松縣註:“南山,松陝水所出,北至揟(ju)次入海。”《後漢書·郡國志》武威郡註:“地道記曰:南山,松陝水所出。”今稱古浪河。上游分東、西兩支。西支源於甘肅天祝縣毛毛山西麓,稱龍溝河;東支源於天祝縣毛毛山北麓,稱黃羊河。“
古浪河發源於祁連山支脈毛毛山和烏鞘嶺北麓,上游有兩條較大的支流:西面的龍溝河和東面的黃羊川,全部發源南部的天祝縣境內。兩條支流分別從天祝縣自南向北、自東向西進入古浪縣,到十八里堡鄉匯合後稱古浪河。
古浪河經過古浪峽,出峽後到古浪縣城古浪鎮又匯入由西向東流來的柳條河。由南向北流經定寧鎮、泗水鎮、土門鎮、永豐灘鄉,徑流全部進入古豐灌區及古浪河灌區,灌溉尾水匯入大土溝河,通過紅水河流入石羊河幹流,進入民勤盆地。一般年份尾水只能入注古浪北部沙灘地,大洪時才流入紅水河。河道全長137公里(主河道全長48公里 ),流域面積1002平方公里 (一說集雨面積877平方公里 ,一說流域面積883平方公里 ),自然縱坡為18‰,流域面積為33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0.776億立方米。
古浪河上游高山發育著原始森林,植被較好,中、下游兩岸山坡植被較差,生態環境脆弱。流域為長條形,主溝長35公里,寬8公里,河道縱坡32‰,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1900-2900米間。中部山前平原地帶海拔在1733-2568米之間。氣溫隨高程變化而變化,降水隨高程增加而增加。
水文特徵
徑流少部分為泉水、大部分由山區降水、融雪水補給。最大徑流1.526(1958年),最小徑流0.344(2001年),多年平均徑流量0.671億立方米。根據中科院蘭州冰川所對古浪河徑流的分析,徑流的補給中降水占總徑流的28.9%,融雪占28.6%,各類潛水占42.5%。
根據古浪河1956-2008年水文資料,對水資源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得出古浪河流域徑流量呈現出持續減少的趨勢,主要原因是流域下墊麵條件變化和人類活動因素造成的。
多年變化穩定性差。年平均流量過程呈不規則變化。雖然降水在緩慢上升,徑流卻逐年下降,但流域年平均降水量與年徑流量的變化過程基本一致,說明了下墊麵條件和人類活動因素是造成流域徑流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且人類活動對徑流的影響更加明顯。20世紀50年代末起進行統計,1950年、60、70、80年代為平水年,1990年代和21世紀頭枯年,以年代變化趨勢來看,各時段均值逐年下降呈減少趨勢。
水資源的年內分配因受補給條件的影響四季分明,一般規律是:冬季由於河流封凍,徑流靠地下水補給,最小流量出現在2月,這一時期為枯季徑流,3月來水量占年總月以後氣溫明顯升高,流域積雪融化和河網儲冰解凍形成春汛,流量顯著增大,4-5月來水量占年來水量的19.%,這一時節正值農田苗水春灌時期。夏秋兩季是流域降水較多而且集中的時期,也是河流發生洪水的時期,尤其降水集中在月,多以局部暴雨形式出現,極易形成山洪。6-1月來水量占年來水量的63.4%;11-12水期,來水量占年來水量的7.9%,月最大來水量與月最小來水量相比,相差幾十倍。
降水是河流徑流的主要補給來源,降水和徑流具有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明顯的特點,年內分配相對集中,即汛期5-9月占全年的60%以上,汛期易發生局部暴雨形成大洪水,往往造成洪澇災害,乾旱年份經常出現季節性乾旱,甚至連季乾旱。
主要支流
古浪河自東向西有黃羊川河、大南沖河、廟兒溝河、小龍溝河、龍溝河、張家河、萱麻河7條支流,其中龍溝河為古浪河的最大支流。
龍溝河,屬內陸河流域石羊河水系古浪河的支流,發源於烏鞘嶺主峰毛毛山北麓的小龍溝河和發源於天祝縣大泉頭的磨河,在天祝縣境內北流7公里, 進入古浪縣。流經安遠鎮西部,古浪縣黑松驛鎮,過十八里堡水庫,至十八里堡鄉與黃羊川河匯合。十八里堡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420平方公里,共有大小溝道30條,河流大致為南北分布,主河道長約35公里。在黑松驛鎮與十八里堡鄉之間,從西向東有張家河、萱麻河入注。
黃羊川河,屬內陸河流域石羊河水系古浪河的支流,上游是天祝縣境內的西大灘河。西大灘河發源於毛毛山北麓的東西響水,長約23公里,年徑流量0.59億立方米,流域面積660平方公里。向北至飲馬溝口,流入古浪縣境。 自南向北,流經天祝縣西大灘鄉、古浪縣的黃羊川鎮,至十八里堡鄉,與龍溝河在曹家湖水庫匯合。曹家湖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403平方公里,共有大小溝道32條,河流大致為東西向,主河道長約38公里。
哈溪河,發源於代乾山、歪巴郎山北麓,向北至金洞台,流入黃羊河。全長約30公里,年徑流量1.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4.82平方公里。
柳條河,發源於歪巴郎山北麓(尾巴老山、雷公山、牛頭屲山),天祝縣長約11公里,向北至石咀灣,流入古浪縣境。 主河道全32公里,縱坡29‰,河道上游流向為南北,下游轉為西東向,集雨面積1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317米年總徑流量947萬立方米,修建有柳條河水庫及尾部出山口建有龍泉寺水庫(塘壩)調控運用,灌溉古豐鄉柳條河兩岸及古浪鎮的1333公頃農田及人民生活用水。
水利工程
水庫
曹家湖水庫,位於古浪河上游黃羊川河和廟兒溝河匯流處,距縣城14公里。因庫址在曹家湖而得名(一度時期曾用“人民英雄湖”名)。集雨面積403平方公里,是防洪、調蓄、灌溉、養殖等綜合性Ⅳ等級小(Ⅰ)水利工程。1958年4月開工興建,1959年5月竣工,總投資304.7萬元。從1964年至1979年先後兩次除險加固,1994年至1997年又進行了改建。則壩高28.3米,壩頂長547米,總庫容915萬立方米,年均蓄水2480萬立方米,保灌面積4.15萬畝。曹家湖水庫興建期間,當時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中共甘肅省委書記張仲良、甘肅省省長鄧寶珊先後到工地視察。曹家湖水庫是古浪水利建設史上的第一座水庫。它建成後,每年灌溉古浪、定寧、泗水、胡家邊、永豐灘、土門等6鄉鎮4萬多畝農田,使這些鄉鎮的居民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稱它為“金飯碗”。
十八里堡水庫,位於古浪縣上游13公里古浪河一級支流的龍溝河上,壩址在十八里堡鄉王家台。庫容420.27萬m3。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防洪的不完全年調節Ⅳ等級小(Ⅰ)型水庫。水源發源於毛毛山北麓,流域面積430平方公里,水庫控制集雨面積420430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4.9℃,多年平均降雨量364.1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1782.8毫米,多年平均流量1.5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4920萬立方米。主壩為粘土心牆混合壩,壩頂長340米,高32米。有效灌溉面積17萬畝,保灌6萬畝。
柳條河水庫,位於古浪縣城西南古浪、天祝兩縣交界處的牛頭窪山澗口,距縣城18公里。是以灌溉為主兼攔洪、調蓄的綜合性水利工程。屬小(Ⅰ)型水庫。1978年興建,1982年竣工。壩高27.2米,壩頂長258米,總庫容110.3萬立方米。柳條河水庫的建成,不但保灌了古豐河灌區6千畝農田,發展了山區噴灌,而且也解決了西山川、大窪溝、王府溝、韭菜沖等乾旱山區人畜飲水的困難,給這裡的百姓帶來了幸福生活。
龍泉寺水庫,在古浪縣十八里堡鄉,是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效益的小(二)水庫,總庫容21.85萬立方米,由於受當時歷史原因和投資限制,水庫主副壩、輸水洞、溢洪道均不同程度存在病險隱患。經縣水務局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安全鑑定為三類病險水庫。
灌區
古浪河灌區位於古浪縣城北東方向,地處古浪河形成的沖積扇平原,東靠大靖河灌區,南依天祝藏族自治縣,西鄰武威市黃羊灌區,北與腸格里沙淇接城。區內轄古浪、泅水、定寧、胡家邊、土門、永豐灘、視子、黃羊川、井泉、十八里堡、黑松擇11個鄉鎮,有人口15萬。灌區古老,漢武帝時就開始築壩開架,移民電田。歷經各代以至民國時期,引古浪河水灌溉,都是在自然河床建壩引水,並以河為界,分東西兩片,東片有古頭壩、土頭壩、二壩西溝、二壩東溝、長流壩、漪泉壩l西片有三壩、四壩、五壩、包壩等,各壩分水以地載糧,按糧均水。新中國成立後,廢除封建水規,進行合渠並壩。共修建總乾渠1條,長7公里,乾菜及支幹渠3條,共長95.27公里,支架101條,共長175.9公里,修建小型水庫漫地工程。灌區耕地面積25萬畝,年約種植14-0萬畝,有效范溉面積18萬畝,保灌面積9.99萬畝,其中庫水灌區8萬畝,井灌區1.99萬畝。此外,修建人畜飲水管道7條,共長39.5公里,解決了1.54萬人和6000餘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古豐灌區,位於古浪縣西南部,系古浪縣自流引水灌溉的三大河水灌區之一。灌區南至柳條河水庫,北到古浪鎮小橋村。灌區上游水源地地勢陡峻,氣候寒冷,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較輕,河水清澈長流。下游位於祁連山前沖、洪積平原,地勢南高北低,地面坡度1/34~1/200,海拔高程在1900米-2600米之間。古豐灌區總土地面積80.5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15萬畝,保灌面積2.13萬畝,多年平均實灌面積2.15萬畝,主要承擔灌區內2個鄉鎮8個行政村的灌溉輸水和調水任務。灌區內的水利設施主要有:小(一)型水庫1座,即柳條河水庫,總庫容111.16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2座,即南泥溝水庫,總庫容10.75萬立方米,龍泉寺水庫,總庫容21.85萬立方米(已淤積9.5萬立方米),建有暖泉乾渠渠首引水樞紐1座,輸水乾渠4條(古豐乾渠、暖泉乾渠、中豐乾渠、盤山乾渠)35.12公里(其中已襯砌34.82公里,土渠0.3公里),支渠32條68.937公里(其中已襯砌56.019公里,土渠12.918公里),斗渠533條271.616公里。
流域概況
自然環境
古浪河流域位於河西走廊東端,烏鞘嶺北麓,騰格里沙漠南緣,居甘肅省中部,介於東經102°38′-103°54′,北緯37°09′-37°54′之間。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1500米-3469米之間,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地貌分帶現象明顯,主要有山、川、沙三大地貌形態。縣境南部為中、高山地,中部為低山丘陵溝壑區,海拔在2700米以上,相對高度200-600米之間,植被較好,季節性積雪時間較長,屬山地森林草原地帶,是我縣水資源的發源地;中部為傾斜平原綠洲農業區,海拔在1600米-2400米之間,是古浪縣糧、油、糖、瓜、果主產區;北部為騰格里沙漠,海拔在1600米至1800米之間,該地貌由新月形沙丘構成的鏈狀、壟崗狀沙梁組成,沙梁之間有塘,塘內有沙生植物、牧草。古浪地質位置處於阿拉善板塊與祁連板塊的北部祁連加里東板塊縫合線一帶。地質構造可劃分為3個構造層,即加里東構造層,華力西—印支構造層和喜山構造層。
古浪河流域屬歐亞大陸內陸腹地,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影響,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降水稀少且不均勻,氣候變化劇烈,區域性差異較大。多年平均氣溫4.9℃-7.4℃,平均降雨量200毫米-450毫米。降水有年際變幅大、而且在年內和地區分布極不均勻和降水量隨高程的增加而增加的特徵。分析實測氣象資料,年最大降水量是年最小降水量的3倍多,而且,11月-3月乾燥寒冷,降水稀少,4月份開始降水增加,10月降水減少,夏秋季7-9月降水量約占全年的60%左右。在地區分布上隨著高程不同,降水量差異很大,由北部荒漠區的150毫米增加到南部高山區的475毫米(龍溝),高山地帶降水更多,根據古浪氣象站資料,古浪縣城降水量364.8毫米。根據烏鞘嶺氣象站資料,烏鞘嶺46年(1951-1996年)平均降水量412.2毫米。
社會經濟
古浪河源頭地區屬天祝藏族自治縣東北部,天祝藏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屬甘肅省武威市。夏商周時屬雍州,為戎、羌駐牧之地;秦為月氏地;漢初被匈奴所據。漢武帝始至西晉時分屬武威郡和金城郡;東晉十六國時分屬武威、昌松、廣武3郡;至隋代,為涼州武威郡所轄;唐屬隴右道涼州武威郡;五代時屬涼州,由吐蕃折逋氏家族統治;北宋屬西涼府;公元1036年後為西夏屬地;元代設永昌路,分屬西涼州和莊浪縣;明代設陝西行都司,先後屬莊浪衛、涼州衛和古浪守御千戶所;清代屬涼州府,由武威、平番、古浪3縣轄之;乾隆十八年(1753)設莊浪茶馬理番同知,管轄3縣所屬的天祝藏族部落;民國初屬甘涼道,由平番縣轄;民國三年(1914)裁莊浪茶馬同知,設莊浪茶馬廳理番委員,由平番縣長兼任;民國十六年(1927)改平番縣為永登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取境內天堂、祝貢二寺之首字為名設天祝鄉,屬永登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天祝鄉改為永登縣第四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復設天祝鄉;民國三十三年(1944)廢莊浪茶馬廳。1949年9月3日,永登縣解放,同年成立永登縣天祝區。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區(縣級),屬武威專區;根據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指示,於1953年10月22日改稱天祝藏族自治區,1955年7月19日,更名為天祝藏族自治縣;1958年12月,撤銷古浪縣建置,其轄區併入天祝縣;1961年12月,恢復古浪縣原建置。
天祝縣城在華藏寺鎮,全縣轄9鎮10鄉,1個國有種羊場(縣級),1個三峽森林公園管理委員會(縣級),總人口23萬人。全縣有耕地31.8萬畝,草原587萬畝,天然林地286.9萬畝。天祝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是華銳藏區的主要組成部分。這裡自古以來就是藏族先民的駐牧之地。經過長期的融合演變,形成了以吐蕃為主體的華銳藏族。至2005年,藏族人口達到67370人,占總人口的31.64%,土族人口為12506人。三世章嘉·若貝多吉、三世土觀·羅桑曲吉尼瑪、十三世達賴喇嘛的經師華銳·饒布薩都出生於天祝。天祝自古以經營畜牧業為主,是甘肅省九大重點牧區之一。天祝白氂牛被確立為全縣的四大品牌及五大特色產業之一;被譽為“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的岔口驛走馬馳名全國。天祝三峽、石門藥水神泉、天堂寺、引大入秦工程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民俗風情是重要的旅遊資源。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2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673元。
古浪,系藏語古爾浪哇(藏語,意為黃羊溝)的簡稱,意為黃羊出沒的地方。古浪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為古絲綢之路要衝,是國家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甘肅58個貧困縣之一,也是甘肅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國土總面積5046平方公里,全縣常住人口38.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36萬人。礦產資源有石灰石、煤炭、石膏、花崗岩、重晶石等,其中石灰石儲量達12.4億噸,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主要旅遊資源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昌靈山、漢、明長城、石門峽、香林寺、寺窪冰峽、大靖財神閣,土門三義殿、山陝會館、羅漢樓、玉皇殿、紅軍西路軍古浪戰役紀念館。 2009年,古浪全縣有人口39.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52萬人,城鎮人口3.1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84‰。耕地面積109萬畝,農作物主要為小麥、豆類、洋芋等,牧業生產主要以牛、羊為主,農村經濟處於維持簡單再生產狀態,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國內生產總值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625萬元,工農業總產值萬元,糧食產量噸。其中全縣山洪災害防治區,土地面積870.6平方公里,農業人口6.27萬人。古浪是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集結地,1936年11月18日,西路軍所部第九軍6500餘人挺進古浪,在乾柴哇、橫樑山和古浪縣城遭遇戰爭,2400餘名將士壯烈犧牲。
流域治理
由於古浪河灌區水庫至渠首段採用天然河道輸水,年輸水損失高達20%左右,年平均輸水損失水量約1310萬立方米,其中滲漏損失量約1162萬立方米,有限的水資源不能有效利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2011年5月31日,古浪縣啟動實施古浪河地下水截引工程。截至2011年工程累計完成4.37萬個工日,完成投資337.746萬元,占總投資的50%。工程建成後,可有效改善灌區內工程性缺水問題,提高灌區供水水源保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同時,可為下游灌區4000多畝蔬菜溫室大棚提供可靠的灌溉水源,緩解灌區設施農業用水緊張狀況。
2011年,開展了十八里堡水庫、曹家湖水庫清淤工程。清淤增容工程全部完成後,可分別恢復興利庫容50萬立方米,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從2011年開始實施的古浪河古豐灌區節水改造工程項目,批覆總投資35970萬元,其中骨幹工程11512萬元,田間工程24458萬元,重點建設或改建總乾渠、乾渠、支渠,配套渠灌、溫室滴灌、暖棚養殖。項目全面實施完成後,可實現年節水4938萬立方米,其中工程建設可實現年節水3274萬立方米,配水面積減少部分可實現年節水1664萬立方米。實現年削減地下水指標2249萬立方米,灌溉水利用係數由現狀的0.55提高到0.65。
山洪災害
古浪縣深居內陸腹地烏鞘嶺西側,據甘肅省雨洪歷史文獻資料,是全省七個暴雨中心之一。暴雨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山區面積大,自然植被差、坡陡、水土流失嚴重,是洪水形成的主要源地,常常發生暴雨的同時,就發生洪災。山區鄉鎮干城、新堡、橫樑、黃羊川、黑松驛、十八里堡、古豐等區域是洪水易發多發區。山洪下游排泄區海子灘鎮、裴家營鎮、古浪鎮、土門鎮、大靖鎮等區域是重點受害區。山洪災害是縣域發生頻次最高,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山洪災害多源於暴雨,其災害程度取決於暴雨的強度。縣內暴雨區多,5月到9月最多。1990年代以後,一遇較大降雨就發生山洪災害,年份有1991、1992、1993、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2、2003、2004、2005、2007、2009、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