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

古浪[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
古浪[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古浪縣隸屬於甘肅省武威市,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烏鞘嶺北麓,騰格里沙漠南緣,地理坐標為北緯37°09′—37°54′,東經102°38′—103°54′。東接景泰縣,南依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北與涼州區毗鄰,東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接壤。全縣東西長約102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總面積5103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古浪縣轄9個鎮、10個鄉、1個街道,共250個村、193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388943人 ,有漢族、回族、藏族、蒙古族、苗族、滿族、東鄉族、土族、毛南族、瑤族等十個民族。 2011年,古浪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412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較2010年增長11.8%。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古浪在夏商時期屬古雍州,西周時期由西戎牧駐,東周及秦時屬月氏。

前秦太元元年(386年)十月,前秦大將呂光,自稱“三河王”,置百官,定年號“太安”,建立後涼,改倉松為昌松,並在古浪古地置昌松郡,轄昌松、魏安兩縣;置揟次縣,歸武威郡轄。

東晉隆安元年(397年),南涼在古浪境內設定昌松郡,轄昌松、魏安二縣。

南朝元嘉十六年(439年)八月,北魏太武帝兵至姑臧,遣使告諭北涼王,北涼王沮渠牧犍率文武5000人投降,北涼滅亡。北魏在今古浪境內置昌松、魏安2郡,昌松郡轄溫泉、揟次、莫口3縣。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東魏。次年,西魏在古浪置昌松、魏安2郡,昌松郡轄昌松、揟次2縣;魏安郡轄魏安1縣。

北周元年(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古浪為北周屬地。北周廢昌松郡,置昌松縣,且將揟次縣併入昌松;廢魏安郡,改置白山縣,不久又廢,均屬武威郡轄。

隋開皇元年(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隋在今古浪置昌松縣,屬武威郡轄。兩年後改昌松縣為永世縣,後因與揚州宣城郡永世縣重名,不久復改為昌松縣,同時,將白山縣境併入昌松縣。大業十三年(617)七月,姑臧人李軌舉兵稱帝,號河西大涼王,據河西諸郡,在今古浪縣境內置昌松縣。

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今縣境內設昌松縣,並在縣東北150里處設白山戍,均屬武威郡轄。大足元年(701)十一月,涼州都督郭震(字元振)於涼州南境峽口築和戎城控吐蕃要路。廣德二年(764)後,昌松全境被吐蕃占據,改稱洪池谷,即吐蕃六穀部之一,歷時240餘年。

宋初,名為西涼府屬縣,實則為吐蕃設定官吏管理。明道元年(1032)為西夏所據。

西夏乾定四年(1226年)7月,為蒙古族成吉思汗所據,復用唐時和戎名稱。

元始祖至元元年(1264年),在和戎城設立和戎巡檢司。

明洪武五年(1246年),宋國公馮勝平定河西,“居人逃散,和戎境虛”。明洪武十年(1377年)涼州千戶江亨防守和戎,因舊水名改為古浪,修築古浪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將古浪境歸屬莊浪衛,為屯守之所。正統三年(1438年)6月,巡撫督御史羅亨信奏設古浪防禦千戶所,屬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遣部將賀錦率部西征,克古浪,並設官治理。

清順治二年(1645年),總督孟喬芳滅賀錦部,古浪為清軍占領,沿襲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改古浪千戶所為古浪縣,屬涼州府轄。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沿襲清制,置古浪縣,屬甘涼道轄。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古浪縣屬甘肅省政府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將甘肅全省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古浪縣屬第六行政督察區(治所武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置武威專員公署(治所武威縣),古浪縣屬武威專區。

1949年9月13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先遣部隊進駐古浪。17日,古浪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武威專署轄。

1955年10月10日,河西二專區(酒泉、武威)合併為張掖專區,古浪縣屬張掖專區轄。

1958年12月20日,國務院決定撤銷古浪縣建制,將古浪縣行政區域併入天祝藏族自治縣(縣治所在安遠驛),仍屬張掖專區轄。

1961年12月15日,國務院決定恢復古浪縣建制,屬武威專區轄。

古浪縣縣城全貌 古浪縣縣城全貌

2001年,武威撤地設市,古浪縣屬武威市轄。

行政區劃

古浪在甘肅省位置 古浪在甘肅省位置

截至2011年,古浪縣轄9個鎮(古浪鎮、土門鎮、大靖鎮、定寧鎮、泗水鎮、裴家營鎮、海子灘鎮、黃羊川鎮、黑松驛鎮),10個鄉(永豐灘鄉、黃花灘鄉、西靖鄉、民權鄉、直灘鄉、新堡鄉、干城鄉、橫樑鄉、十八里堡鄉、古豐鄉),1個街道(城關街道),共250個村、1934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古浪縣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烏鞘嶺北麓,騰格里沙漠南緣,地理坐標為北緯37°09′—37°54′,東經102°38′—103°54′。東接景泰縣,南依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北與涼州區毗鄰,東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接壤。全縣東西長約102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總面積5103平方公里。

地貌

古浪縣南依祁連山東延支脈烏鞘嶺、毛毛山,北靠騰格里沙漠,是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1550米至3469米之間,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地貌分帶現象明顯。縣境南部為中、高山地,中部為低山丘陵溝壑區,中部為傾斜平原綠洲農業區,北部為荒漠區。

氣候

氣溫

春季,隨著太陽輻射增強,氣溫逐步回升,但由於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常伴有大風、沙塵暴、寒潮、霜凍、春旱等災害性天氣;夏季氣溫較高,蒸發量大,常出現乾旱、局部地區性大雨或暴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

夏季,影響古浪的主要大型天氣系統有青藏高壓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由於該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在青藏高壓控制範圍內常出現晴天高溫天氣,當大型、中型高壓移至高原東部時則減弱消失或併入東部大陸上副熱帶高壓內,其後的低壓槽常造成區域性大雨或暴雨。

秋季,隨著北方冷空氣加強和太陽輻射減弱,氣溫迅速下降,平川最早在9月下旬出現霜凍。日平均氣溫從8月下旬初的20℃左右降到9月中旬末的10℃左右。10月平均氣溫,平川區為8℃至9℃,山麓地帶為5℃左右,海拔在2700米至3000米之間的中亞高山只有0.5℃至2.0℃左右。

冬季,在蒙古高原高壓控制和西伯利亞寒流作用下,氣候寒冷乾燥,雨雪稀少。月平均最低氣溫在0℃以下月份,平川區有5個月(頭年11月至第二年3月),山麓地帶和中低山地區為7個月(頭年10月至第二年4月)。

日照

古浪縣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628.9小時至2852.3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9至64,日照時數和日照百分率,是隨著海拔的增高而減少。北部溫涼乾旱區和中部溫寒乾旱區,年日照時數為2852.3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4﹪。7月日照時數最多,為263.4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9﹪;12月最少,為209.7小時,日照率為71﹪。南部寒冷乾旱區和寒冷半乾旱區,日照時數為2663.3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0﹪。6月日照時數最多,為235.8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4﹪。2月最少為212.9小時,日照百分率為70﹪。

輻射

古浪縣年總輻射量為128.0千卡/平方厘米至136.17千卡/平方厘米,川區元莊子的年總輻射量為136.17千卡/平方厘米,山區為130.41千卡/平方厘米。

氣壓

古浪縣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響,一般是氣壓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全縣平均氣壓在793.4百帕左右。南部中亞高山區的氣壓最低,北部沙漠和平原區的氣壓最高。

降水

古浪縣一般年平均降水量從北向南,隨海拔的升高而增大,且分布不均。根據氣象資料,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06.7毫米,其中川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淺山區在300毫米左右;高寒二陰山區為350毫米至450毫米。

蒸發

古浪縣蒸發量較大,川區年平均蒸發量為2807毫米,是年總降水量的13.5倍。一年中5月至7月蒸發量最大,均在400毫米以上。山區為1777毫米,是降水量的4.9倍。一年中最大蒸發量,出現在5月至6月,全年1月蒸發量最小。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古浪縣境內已發現的礦產有煤炭、金、銀、銅、鉛、鋅、鐵、稀土、水泥灰岩、石膏等。

經初步勘探,段家圈礦區資源儲量為1200萬噸,平均品位為中低灰中富硫配焦煤。西靖鄉古山墩、黑山嘴礦區資源儲量為1100萬噸,平均品位為低灰富硫無煙煤。直灘鄉大泉水、背溝礦區資源儲量為1600萬噸,平均品位為變質富硫煙煤。裴家營王家溝礦區資源儲量為1800萬噸,平均品位為富硫中灰無煙煤。其他礦區資源儲量在300萬噸以下。

銅主要分布於裴家營鎮苦水礦區及古豐鄉荒草溝、寺窪台礦區,資源儲量約為4萬噸,礦種主要為銅礦及鐵銅礦。金主要分布於古浪峽河谷、龍溝河河谷和萱麻河河谷,品質為沙金,層厚1米,含金0.2克/立方米,歷代均有開採。由於地域狹窄、含金量低,20世紀90年代後無開採。

水泥灰岩主要分布於十八里堡鄉鐵櫃山,黑松驛鎮白塔山,黃羊川鎮小南沖、石門山、石城,古豐鄉西山堡陰窪溝一帶。經地質勘探,鐵櫃山礦區資源儲量約為22734萬噸,白塔山礦區資源儲量約為15127萬噸,小南沖、石門山、石城一帶資源儲量約為32577萬噸,西山堡陰窪溝一帶資源儲量約為480萬噸。

石膏主要分布在新堡子西北紅灣溝一帶,產於下石炭統前黑山組中,資源儲量約為220萬噸,呈層狀分布,共4層,出露面積0.4平方千米,為塊狀雪花石膏。硫酸鈣結晶含量70.82%~88.82%,21世紀初,年均開採量為1.5萬噸。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截至2011年,古浪縣境內植物種類有270多種,分屬46科122屬。主要有松科、柏科、楊柳科、榆科、薔薇科、莎草科、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等。

喬木:分為天然喬木和人工喬木。天然喬木以雲杉、油松、柏等為主。人工喬木以楊樹、白榆等為主。

灌木:主要分布在天然林區及其邊緣,多為山柳、杜鵑等。

中藥材:古浪縣境內生長的中藥材有100多種,主要分布在川區的古浪、土門、永豐灘、胡家邊、大靖、海子灘、裴家營、騰格里沙漠和山區的古豐、黑松驛、黃羊川、橫樑、干城等鄉鎮以及昌靈山等林區。

動物資源

鳥類:藍翎麻雞、鷂、鴨、鵝、黑鷹、鵝老鷹、鴿、斑鳩、杜鵑、貓鷹、布穀鳥、啄木鳥、家燕、烏鴉、尕老鴉、喜鵲、沙喜鵲、紅嘴鴉、鵪鶉、山雀、畫眉、麻雀、鴻雁、鸕鶿、百靈、鸚鵡、鴆鳩、黃鸝、桑鳸(蠟嘴子)、麻鷚、花雀、紫燕、雉鳩(沙雞)、雉(野雞)、鵃鶚(魚鷹)、鳶(鷂鷹)、鴞(夜貓子)、鴟鵂、鳧、寒號鳥等。

獸類:野豬、熊、狐狸、豺狼、山羊、綿羊、野兔、黃羊、旱獺、蒙古兔、青羊、貓、家豬、馬、驢、騾、黃牛、犏牛、氂牛、犬、獾豬、刺蝟、駱駝、鵝喉羚、麋鹿、獐子等。

人口民族

古浪縣城夜景 古浪縣城夜景

2011年,古浪縣總人口為388943人,比2010年減少9210人,男性人口199229人,占51.22%,女性人口189714人,占48.78%。其中,城鎮人口69854人,占全縣常住人口的17.96%;在城鎮人口中,城市人口34043人,占全縣常住人口的8.75%;鄉村人口354900人,占全縣常住人口的91.25%。全縣人口出生率8.9%,死亡率2.19%,自增率6.71%。

古浪縣境內居住著漢族、回族、藏族、蒙古族、苗族、滿族、東鄉族、土族、毛南族、瑤族等十個民族。

交通運輸

古浪縣境內,國道312線和蘭新鐵路縱穿南北,省道308線、乾武鐵路橫貫東西,境內武古路、十條路、大海路等7條縣鄉公路與數條通村公路,共同構築了交通路網。

2011年,古浪縣擁有運輸車2778輛,完成總周轉量615.3萬噸/公里,較2010年增長7.9%。其中:客運車463輛(公車6輛,計程車225輛);旅客周轉量9452萬人/公里,較2010年增長9.1%;貨運車2315輛,貨運周轉量7697萬噸/公里,較2010年增長8.6%。

政治體制

黨委

書 記: 李萬岳

副書記: 楊 東 李 森

常 委: 趙衛忠 林艷軍 孫偉康 蘇國波

馬尚傑 劉俊濤 沈忠道 張福武

人大

主 任: 趙彥民

副主任: 王生仁 陳玉才 王子琦 王 興

政府

縣  長: 楊 東

副 縣 長: 沈忠道 張福武 趙 磊 李 紅

賈文凱 鄭水平 趙慶剛 王鶴齡

政協

政協主席: 王 雷

副主席: 張長慶 張子龍 盧繼榮 趙威山

魯國錦 劉昌盛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古浪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412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較2010年增長11.8%。其中:第一產業78462萬元,較2010年增長5.31%;第二產業121943萬元,較2010年增長14.5%;第三產業83724萬元,較2010年增長12.41%。全縣一、二、三次產業在GDP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29.5:40.9:29.6調整為27.6:42.9:29.5,第一產業降低了1.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了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降低了0.1個百分點。

2011年,古浪縣累計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6472萬元,較2010年增長53.94%。完成一般預算收入8661萬元,較2010年增長54.22%。分部門看完成情況:國稅部門累計組織收入5877萬元,較2010年增長50.15%;地稅部門累計組織收入8452萬元,較2010年增長64.15%;財政部門累計組織收入2143萬元,較2010年增長30.91%。全縣地方財政支出174389萬元,較2010年增長35.68%。

第一產業

2011年,古浪縣新建設施農業18149畝,推廣旱作農業28.48萬畝,推廣高效農田節水技術21.7萬畝,建成梯田11050畝。全縣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為140642萬元,較2010年增長12.13%。其中:種植業95373萬元,較2010年增長13.1%;畜牧業38474萬元,較2010年增長18.38%;林果業2971萬元,較2010年增長69.1%;農林牧服務業3824萬元,較2010年增長7.11%;全縣農村社會實現增加值78462萬元,較2010年增長5.31%。其中:種植業50044萬元,較2010年增長4.09%;畜牧業26145萬元,較2010年增長7.77%;林果業1279萬元,較2010年增長7.26%;農林牧服務業928萬元,較2010年增長3.39%。

2011年,古浪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為90.99萬畝,較2010年實際下降0.25%。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66.43萬畝,較2010年下降5.89%;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為17.47萬畝,較2010年增長22.65%。青飼料及其它農作物播種面積為7.08萬畝,較2010年增長6.8%。糧經飼三元結構穩定為73.01:19.2:7.79。全縣糧食總產量17.16萬噸,較2010年增長4.25%;油料1.79萬噸,較2010年增長73.79%。

2011年,古浪縣各類牲畜存欄75.9萬頭(只、匹),較2010年增長1.21%。其中,大牲畜存欄7.46萬頭(匹),較2010年增長1.91%;牛存欄4.67萬頭,較2010年增長5.18%;羊存欄50.12萬隻,較2010年增長3.4%;豬存欄18.32萬頭只,較2010年下降3.68%。全縣全年畜牧業生產總增率、出欄率、商品率分別為18.38%、54.85%、88.2%;分別較2010年提高了5.6、7.8、1.3個百分點。

2011年,古浪縣共完成肉類產量1.81萬噸,較2010年增長16.42%。其中:出欄菜牛1.61萬頭,產牛肉1720噸;出欄菜羊24.37萬隻,產羊肉4.85噸;出欄菜豬12.56萬頭,產豬肉11914噸。牛奶產量706噸,較2010年增長18.46%;綿羊毛產量809.25噸,較2010年增長19.31%。

2011年,古浪縣共造林5.6萬畝,較2010年增長3.32%;零星植樹249.6萬株,較2010年增長1.1%;生態經濟林3.6萬畝,累計完成封沙封山育林面積8.5萬畝;通道綠化331公里,退耕還林補植補造2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14.9%。

2011年,古浪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58.02萬千瓦,較2010年增長13.45%。其中:聯合收穫機56台,機動脫粒機1016台,飼草料加工機械1.07萬台,拖拉機2.2萬台,農用運輸車2.1萬台。農機配套機具4.2萬台,其中:播種機1萬台,鏇耕機1.1萬台,深松犁0.2萬台,收割機0.4萬台,脫粒機0.4萬台,鎮壓、耙地機0.6萬台,其他農機具0.5萬台。農用化肥施用量(實物量)47068噸,較2010年增長5.79%。有效灌溉面積52.17萬畝。水平梯田7.11萬畝,較2010年增長18.5%。

第二產業

2011年,古浪縣全部工業實現產值318940萬元,較2010年增長24.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216774萬元,較2010年增長23.08%;規模以下工業實現產值102166萬元,較2010年增長28.6%。全部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71014萬元,較2010年增長8.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52071萬元,較2010年增長4.3%;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18943萬元,較2010年增長21.3%。

2011年,古浪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2804萬元,較2010年增長5.06%;實現利潤總額4435萬,較2010年下降55.69%;利稅總額9737萬元,較2010年下降37.29%;資產總計達73870萬元,較2010年下降4.31%。

2011年,古浪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50929萬元,較2010年增長20.9%。其中:有資質建築企業全年增加值20372萬元,較2010年增長28.4%。

第三產業

2011年,古浪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4015萬元,較2010年增長18.4%。從銷售單位所在地看:城鎮完成76263萬元,較2010年增長20.64%;鄉村完成27752萬元,較2010年增長12.66%。分行業看:批發業522萬元,較2010年增長140.55%;零售業90856萬元,較2010年增長19.13%;住宿餐飲業12637萬元,較2010年增長11.2%。

2011年,古浪縣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10583萬元,較2010年增長9.92%。其中:批發業104萬元,較2010年增長28.4%;零售業8098萬元,較2010年增長16.1%。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2381萬元,較2010年增長18.8%;其中:住宿業394萬元,較2010年增長14.53%;餐飲業1987萬元,較2010年增長19.7% 。

2011年,古浪縣接待遊客13.47萬人次,較2010年增長41.6%;創旅遊綜合收入5745萬元,較2010年增長50.8%。

2011年,古浪縣金融保險業實現增加值2584萬元,較2010年增長9.2%。各類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為43.65億元,較2010年增長43.3%。各項貸款餘額為15.69億元,較2010年增長21.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古浪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13所,其中完全中學29所,獨立高中2所,職業技術中學4所,國小258所,學前教育幼稚園22所。在校學生71857人,在校教職工4337人。

2011年,古浪縣開展教師繼續教育全員培訓3800人次,參加省級以上各類培訓90人次,因特爾未來教育技術能力培訓110人,市縣級教育技術能力培訓600人,國培計畫網路培訓1026人,新課改網路研修612人,中國小英語、音、體、美、科學、理化生物實驗專題培訓900人,外出參加新課程觀摩223人,縣級各類培訓839人次。國小、國中專任教師任職資格合格率達100%。

2011年,古浪縣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沒有輟學學生,鞏固率為99.98%,畢業率為100%。國中階段入學率為99.69%,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為81.92%。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分別為國小3760人、國中4212人,國小入學率均為100%,國中99.69%;初等教育畢業率為99.19%,升普高率為53.2%,升職高率為14.4%。

2011年,古浪縣5718名考生參加聯考,錄取考生3867人,總錄取率為68.07%。其中重點本科錄取266人,錄取率為4.88%;二本以上錄取人數為1211人,錄取率為22.20%;三本以上錄取人數為1682人,錄取率為30.84%;專科高職錄取1980人,錄取率為36.30%;三職生錄取205人,錄取率為90.31%。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古浪縣有各類衛生機構30個,其中:綜合醫院2個,衛生院23個,婦幼保健站1個,疾控中心1個,社區服務中心(站)6個,新農合、愛衛會、紅十字會等其它衛生行政事業管理單位7個。共設立民營醫院1所,個體診所244所。全縣衛生機構實有床位848張,其中:縣醫院300張;中醫院200張,鄉鎮衛生院224張,其他124張;每萬人擁有床位數21.8張。

截至2011年,古浪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72人,其中:高級32人,中級131人,初級382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員17人。

2011年,古浪縣孕、產婦系統管理率76.9%;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61.5%。全年住院分娩1630人,住院分娩率87%,消毒接生率96.3%。嬰兒死亡率1.4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76%。全縣登記結婚3004對,婚前醫學檢查2764對,婚檢率92%。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古浪縣擁有博物館(紀念館)1個,紅色教育基地1處,公共圖書館1個,廣播電台1個,電視台1個,檔案館1個。全縣有19個鄉鎮建立綜合文化站。全縣廣播和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81.97%和89.96%,分別比2010年提高了0.4和1.7個百分點。全縣有線電視用戶9510戶。

社會保障

2011年,古浪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572人,較2010年增長6.81%;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6679人,較2010年增長3%;失業保險參保人數8493人,征繳失業金259.95萬元,與2010年持平;生育保險參保人數6284人,較2010年增長60%;工傷保險參保人數6784人,較2010年增長11.6%;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7207人,較2010年增長15.59%。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當年征繳6985萬元,較2010年增長156.7%。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5284人,發放資金1622.73萬元。

2011年,古浪縣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5.14萬人,參合率96.2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集總額8082.3萬元,共為參合農民報銷醫療費用7593.82萬元,新農合基金使用率為93.7%,實際補償比達65.67%。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62733人,參保率為81.1%。當年征繳個人養老保險費1969.826萬元,全年發放養老金872.168萬元,年底累計基金餘額1097.658萬元。農村五保供養2762人,供養支出594.2萬元;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64093人,全年發放農村低保資金6445.4萬元。農村醫療救助1428人,發放資金1211.9萬元。全縣建有敬老院8所,集中供養五保對象468人。

歷史文化

文化遺產

王氏鐮刀

王氏鐮刀為古浪縣土門鎮台子村王克儉家祖傳手工技藝,主要生產鐮刀而得名。1958年王氏鐮刀被選送赴北京參加全國優秀農具展,2001年,甘肅省電視台“隴原行”欄目攝製組拍攝了王氏鐮刀的打制過程,並在該欄目播放,2007年,被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6月,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水磨製作

古浪縣解放前有水磨274盤,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水磨還在大量使用。在2008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古浪境內發現的能轉動水磨只有一盤,而水磨製作技藝更到了瀕臨失傳的境地。2009年,古浪縣人民政府為了保護水磨製作技藝,將“水磨製作”公布為縣級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2010年,武威市人民政府將“水磨製作”公布為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古浪寶卷

古浪流傳的卷本約有百餘本,古浪寶卷中的《救劫卷》是眾多古浪寶卷當中唯一一個由古浪民間藝人自己創作,以古浪土地上發生的事件為背景編撰成的寶卷。2007年6月,古浪縣人民政府將《救劫卷》列入古浪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5月,《救劫卷》列入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月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古浪民間故事

古浪流傳著許多民間故事,流傳大多有數百年歷史,在全縣均有分布,其中尤以“抓山鳥和支山石的故事”最為出眾。以“抓山鳥和支山石的故事”為代表的古浪民間故事,2007年被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武威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6月,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浪老調

古浪老調主要流傳於古浪北部的永豐灘鄉、黃花灘鄉、東部的大靖鎮、海子灘鎮、裴家營鎮一帶。據考,古浪老調早在明代就在古浪形成。古浪老調錶演簡單幹練,主要採用坐唱形式。1993年,古浪老調被收入《甘肅省戲曲音樂志》一書。2007年6月,古浪縣人民政府將古浪老調列入古浪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5月,武威市人民政府將古浪老調列入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月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古浪童謠

古浪流傳著許多民間童謠、歌謠,通過非遺普查,發現古浪流傳優秀童謠三十多首,2006年,古浪縣人民政府將童謠公布為縣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6月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甘冬兒和楊達兒

《甘冬兒和楊達兒》是流傳於古浪境內的一首民歌,是根據發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古浪縣大靖民權鄉一帶的一件真實愛情故事編成的。2010年5月,武威市人民政府將《甘冬兒和楊達兒》列入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予以積極的研究保護。6月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民風民俗

婚嫁

成婚最初由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去說媒,也有女方請媒人的,但極為少見。定婚時男方到女方家,互相探看,並互贈禮物,叫“對相”。定婚時男方由媒人及親友陪同到女方家,去時要帶20個紅心黃皮饅頭,饅頭要點上雙點花;帶一塊背面染紅的豬肉,叫“方子”;還要帶禮金、衣料、衣服、首飾、手飾、菸酒等。回去時,女方則回贈米麵,取意為男方“添米添面”,還要回贈兩個發麵團,取“發家致富”之意。

女子出嫁時,要貼紅紙對聯,宴請親朋鄰居,親朋則具禮赴宴。姑娘出嫁要擺宴席招待親朋,還要由女方的親戚陪送到男方家,陪送客人叫“西客”。“西客”多少無定,古浪片最多兩席,也就是16個人,全是女方至親。大靖片西客可多至幾十人。古浪片、山區片西客要晚上留宿,第二天招待後方可送客,大靖片、土門片西客必當日送回。

新娘到男方門口時,男方要舉行迎接儀式,要擺禮桌,上面放米麵升子各一,米上插花,面上插銀器,還要擺上清水碗、酒具等。迎西客也要擺酒案,請喝“迎風酒”。西客裡面若有姑娘、新婚男女或已婚未育女子,東家要送給紅包。新娘的弟弟或侄子“壓箱”,東家也要送紅包。

婚禮由司儀主持,新婚夫婦站在紅毯上,首先拜天地,拜完天地後便入洞房。接下去便是“鋪床”、喝交杯酒等儀式,隨後開始鬧洞房。次日早晨,行“磕頭”儀式。

喪葬

亡人在咽氣前先要穿好“老衣”,落氣後將亡人抬到地下,體位仰臥,頭外足里。亡人手足要用紅棉線絆住。在亡人頭前放個小桌,點上油燈,叫“小殮”。“小殮”之後,子女們便到門外點“黃昏紙”,以後每天早晚都要點一次紙。小殮之後,要獻上滿滿一碗小米乾飯,小桌前放一個盆子,用來奠酒、奠飯、燒紙,稱“涼漿盆子”。

親人去世,子女及晚輩親屬都要戴孝。子女、兒媳及孫子輩一般要穿孝服。喪服孝帽均用白布製做。在治喪期間要請陰陽念經,請師傅作祭文,對亡人進行祭奠。在超度亡靈的同時,要為亡人做一些“紙活”(紙幡、紙人、紙馬、金銀斗、金銀山之類),可多可少無定數。一般道場由招亡、撒燈、跑橋、十獻報恩、拜懺、放施、遷靈、掩棺、點主、啟靈、發夯、繞棺等儀式組成。殯喪完畢要招待親友鄰居。

剪紙

剪紙藝術在古浪流傳較廣,舊時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在窗戶上貼上用紅紙剪的“窗花”,門上貼上“門花”,結婚時必須在陪嫁的物品上貼上“雙喜”,在新房的床戶上貼上“龍鳳呈祥”等剪紙圖案。

刺繡

刺繡,是古浪民間流傳已久的傳統工藝,自古就有“十歲學針線,十三進繡房”的古訓,作女兒的從小跟隨母親學習針線,學不好一手過硬的刺繡手藝,到了婆婆家必然會遭到叱責。刺繡在清代至20世紀中葉較為盛行,姑娘出嫁前首先要坐繡房,集中時間準備陪嫁品,那些陪嫁品中必須有精心製作的繡花鞋、繡花枕頭、繡花笘單、繡花鞋墊以及繡花披肩等,出嫁後的第二天,將這些嫁妝擺於院內的八仙桌上,首先供賓客觀看欣賞,以顯示姑娘的刺繡技藝和針線水平,然後等磕完頭,將這些刺繡品端給未來的公公婆婆和長輩。

名優特產

古浪縣特產有:小茴香、西葫蘆、香瓜、枸杞、紅提葡萄、金冠蘋果、娃娃菜、糯玉米、人參果、手工掛麵 、撥疙瘩、涼麵、釀皮子、韭菜盒子、炒麥子、糯米卷糕等。

旅遊資源

三義殿

古浪風光 古浪風光

三義殿位於土門鎮東北隅柏台院內,因柏 樹蒼翠,故名,曾為古浪八景之一。柏台院內原有殿宇多座,皆毀於民國十六年(1927)大地震,唯存三義殿。三義殿坐北向南,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面寬3間,進深1間,前為重檐,後為單檐,前廊、立柱、卷棚、灰筒、滴水槽、重檐歇山頂,形體厚重古樸。殿內有劉備、關羽、張飛3尊塑像,高約3米,兩側塑立侍2童。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火祖殿

火祖殿位於大靖鎮古浪三中內,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為磚木結構,卷棚歇山式,四周有繞廊,筒瓦起脊,面寬3間,進深1間,每間斗拱3朵,一斗二升,有柱牙,雕樑畫棟,四面繞角,結構嚴謹。

昌靈山

昌靈山位於古浪縣城東75千米處。因山上曾有三清殿、文昌宮和靈隱寺而得名,1989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昌靈山系祁連山東麓北端的獨立山體,從東向西,依次有小龍溝、大龍溝、大油松溝、小油松溝,山脈走向一致,山勢東高西低,主峰海拔2954米,面積約48平方千米。昌靈山北距沙漠僅8千米,素有“西北小武當”之稱。20世紀90年代,山上建有玉皇殿、祖師殿、金花娘娘殿、三霄娘娘殿、磨針殿、文昌宮和百子洞。林間有三眼神泉、石棺臥路、六月凍冰、捨身石崖、梅鹿聽經、斷雪奇峰、天生澇池、百草神嶺、不老仙台、金雞報曉、壽柏參天、神仙古洞等12景觀。

石門峽

石門峽,以奇險高峻著稱。峽高147米、長1公里多,寬僅有30多米。站在峽頂俯視,好似一刀砍下的痕跡;站在峽底仰視,只見頭頂一線天。峽壁堅直,兩相對峙,儼然一座石門,門中流著黃著川河水(古為麗水)。河東岸闢為車道,進了峽門朝南看就是古浪水源地毛毛山脈(古為金山)。峽門北為橫山,兩山夾川就是有名的黃羊川,古年公路橫貫東西。

西路紅軍烈士陵園

古浪縣西路紅軍烈士陵園位於古浪縣城西南角,西升窪南坡腳下,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2002年7月,被武威市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武威市國防教育基地”,同年11月被武威市委命名為“武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9月被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命名為“第二批甘肅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馬路灘沙漠生態旅遊區

馬路灘沙漠生態旅遊區位於古浪縣境內,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有沙洲城堡、西域風情、古道駝鈴、大漠落日、瀚海奇觀、照子神樹、荒漠珍禽、千字百榆、休閒農宅、沙漠植物園等十大旅遊景點,沙灘排球、汽摩越野、野營野炊、沙海駝舟、射箭狩獵、沙浴沙雕、民族歌舞、篝火晚會、沙漠游泳、徒步探險等幾十個旅遊項目。

財神閣

財神閣位於大靖鎮中心什字,建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閣為3層,總高21米,底層為磚基,周長30米,二、三層為木樓,單檐歇山頂。二、三層進深1間,周圍有繞廊,廊寬2米。廊檐中間施有三踩斗拱,次間一踩,每個柱頭施一踩。每根柱子兩側施柱牙,刀刻纏枝紋。檐下有闌額,刻纏枝紋。裡面為傘蓋尖頂建築式。沿中軸線開十字通道,貫連四面大街。在上層的東南角開一小門,內設階梯,可以登上樓頂。1987年維修一新,因其造型獨特,被收錄到《中國建築學》一書中。財神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長城遺址

明正德年間,在加固古浪縣境內漢長城時,從漢長城經過的古浪河東岸新築一道長城,沿古浪河東岸北下,經下西灣、賈家后庄,到胡家邊東折,再經任家莊、朱家西灘、寧家墩、朱家莊、馬家莊到青石灣闇門,同漢代壕牆相接,全長12.5千米。古浪縣境內另有一道明長城,建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由達雲修築,在縣境西起泗水鎮鏵尖灘漢長城,經土門、西靖、大靖,止於阿巴嶺堡之雙墩,長達110千米。

古浪段漢長城沿線有多處烽燧。古浪南北沿路有烽燧14座;黑松驛南北沿有路烽燧10座;土門至大靖沿邊有烽燧18座。土門東西沿路有烽燧4座。大靖至裴家營沿途設烽墩10座。東山華兒嶺一帶設烽墩數座。

羅漢樓

羅漢樓,原名菩薩樓,位於土門鎮土門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建。羅漢樓高20米,單檐、歇山頂,底層寬3間,進深2間,中間4層置繞廊,邊設近1米高圍欄,當心間開門,兩邊間較窄,南側有階梯可上中層。室內兩側開一偏門,內設登頂階梯。上層無門,無繞廊。檐柱、角柱、擎柱上下一體,保存完好。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玉皇殿

玉皇殿,又名玉祖殿,位於土門鎮集貿市場內,建於明崇禎十年(637年)。面闊3間,進深2間,歇山頂,前後出廊,補間鋪作,當心間廊下有斗拱2朵,次間1朵。下築土台,高約2.5米,東西寬30米,南北長27米。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人物

古浪縣著名人物有:劉爾能、唐海雲、郝競、張開選、張澂、孫耀文、洪卓然、王錫、唐綿延、趙璘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