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岡蔗湖琴譜

《古岡蔗湖琴譜》的手抄本原來沒有名字,新會景堂圖書館將之稱為《古琴譜》,抄者為“蔗湖”,故稱為《古岡蔗湖琴譜》,抄定時間是清代鹹豐二年至四年(1852—1854),產生於被稱為“古岡州”的新會。

結構體制

第一部分是記譜說明與指法、手勢等,有35頁之多,比較詳細。有抄自明代琴譜《太古遺音》指法,並註明“載自遠堂,五知齋亦載”。“自遠堂”即《自遠堂琴譜》,“五知齋”即《五知齋琴譜》,它們都是廣陵(江蘇揚州古稱)琴派的譜集。可見琴派之間的影響。
第二部分是琴曲,為減字譜,共135頁,有10個曲目:《漁樵問答》、《碧澗流泉》、《圯橋進履》、《金門待漏》、《海鷗忘機》、《懷古》、《水仙操》、《雁落平沙》、《岳陽三醉》、《三醉岳陽樓》,前3首註明出自“悟雪山房”(琴譜)。由於《水仙操》錄2個版本,共11首琴曲。本次出版,在每首曲後加入解說,畀讀者參考以易於理解。
第三部分是本次出版時增補的4首《古岡遺譜》曲目,有36頁。目前能確定的《古岡遺譜》傳譜有8首:《漁樵問答》、《碧澗流泉》、《鷗鷺忘機》、《懷古》、《玉樹臨風》、《神化引》、《雙鶴聽泉》、《烏夜啼》。《古岡蔗湖琴譜》原手抄本有其中前4首,本次出版補入後4首,由嶺南琴派傳人楊新倫傳譜、謝導秀等打譜或記譜。由於《古岡遺譜》暫已失傳,此舉可聊補讀者之需。這樣,連同近期重新出版的《悟雪山房琴譜》,歷史上三部新會(今屬江門)的著名琴譜都得以印行了。
通過三部琴譜比較,可知曲目的流變演進,看清嶺南琴派在江門地區形成的脈絡。

流傳經過

《古岡蔗湖琴譜》,是清代鹹豐年間手抄本的印刷本(含新增補)。這是一本嶺南琴派稀世珍本琴譜,原為新會景堂圖書館收藏的地方文獻。廣東古琴研究會陳是強秘書長說,前段時間廣州曾有翻抄本出賣,要價每頁千元,可見其珍貴价值。最近,這本珍貴琴譜首次公開出版發行,再顯珍本風采。
這本清代琴譜原來一直流在民間,但1966年“文革”“破四舊”,被“紅衛兵”列為封建“黑書”收繳了。當時新會景堂圖書館的負責人李中壯被抽去搞運動當工作隊員,一次他到會城滻灣管理區(文革時改稱為紅光區),在門前的“黑書”堆中發現此書,判定很有價值,於是收回館藏。
李中壯先生還曾於上世紀50年代,從收廢品處發現一把“飛瀑”古琴,產生了興趣,以廉價購得。
上世紀70年代,省里常有專家來參觀考察,有一次將這本琴譜和幾冊書籍借去,李中壯先生髮現後,立即追到賓館去取回琴譜,但同意專家派人來翻抄。由於當時還沒有複印機,足足抄了幾天,翻抄本被帶回廣州,因此才有前面說到的“千元一頁”的事情。
景堂圖書館范均堯先生最早在2001年4月10日《新會報》載文介紹此書,題為《新會曾是古琴之鄉》,引起了社會關注。他後來又在2004年第四季《炎黃天地》刊載《嶺南琴派創始人——黃煟南》一文。
2003年11月,拙文《景堂圖書館收藏的一古琴譜手抄本說明——新會是嶺南琴派創始地》即以此琴譜為因由寫出,繼續考證挖掘當地古琴歷史,並於2004年3月2日在《新會通訊》發表,再次引起社會重視。後又改名為《失落了的新會古琴藝術》,印在2006年5月24日的《江門日報》上,同年收入本人地方掌故集《新會風物》(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由於該琴譜為孤本,讀者借閱不便,不利於研究。有識之士策劃出版,2010年10月由江門市蓬江區人民政府、新會區景堂圖書館聯合編輯。本琴譜與古琴文集《根在江門》合璧為一套《嶺南古琴》線裝書,面向公眾,“更好地提供為廣大學者所用”(該書刊印說明語),博得琴學界以至文化界的重視和讚揚。
《嶺南古琴》一書的成功出版,成為江門文化大事,是琴人、讀者的福音,也預示出振興江門古琴的勢頭,定將促進江門古琴事業的復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