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家蘭村

1980年前後,糧食畝產400公斤左右。 1957年,人均糧食180公斤,總收入17萬元。 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

基本概況

後姜姓由晶泉夼村遷居於此,董姓由萊陽東關遷入。 古家蘭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地處東經121°01′,北緯36°59′。東與河南村為鄰,西與東夏屋莊相連,南與亭子口村接界,北與忠厚村隔昌水河相望。隸屬發城鎮。距鎮政府駐地3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8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2公頃,糧田面積106.6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320戶,970人。有姜、董、孫、劉、於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姜姓人口最多。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冬日軍大掃蕩,殺害村民4人,燒毀房屋30間,糧食物資若干。
1943年5月本村成立中共黨支部。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30萬公斤。1980年前後,糧食畝產400公斤左右。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8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603公斤,總產38.3萬公斤。 1981年以來,全村栽植蘋果26.7公頃。2000年,蘋果產量達18萬公斤,收入10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703萬元,其中農業360萬元,畜牧養殖業340萬元,林業3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初期,本村沒有工副業項目。改革開放後,黨支部發動民眾發展第二、三產業,先後辦起了商店、麵粉廠及運輸、飲食服務業等。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74人,收入230萬元,其中工業32萬元,建築業41萬元,運輸業56萬元,商飲業31萬元,服務業7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古家蘭國小,在校學生20名,後學生逐年增多。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72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建國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80公斤,總收入17萬元。2002年,人均存款餘額2400元,全村有三輪機動車7輛、手扶拖拉機200輛、電視機320台、電冰櫃10台、電話120部、洗衣機4台。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八夼村孫希海來村開展中共地下工作,姜在宣、姜在恆、姜立合、姜占元等5人參加活動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批黨員。1943年5月,成立黨支部,時有黨員5人。2002年,全村有黨員40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姜在宣、姜玉璞、姜洪貴、姜瑞堂、姜在榮、姜貴南、姜占元、姜啟國、姜海、姜偉超、薑桂義、姜忠國。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5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壽春、姜洪太、姜同春、姜瑞堂、姜立合、姜洪仁、姜占元、姜啟國、姜洪開、姜海、姜洪傑、姜洪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