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古如”蒙古語意為“國度”或“朝政”,此類歌曲源於宮廷,音樂屬於長調體裁,集中展示蒙元以來蒙古宮廷禮儀音樂以及宗教禮儀音樂的面貌,是蒙古族古典音樂的精品。古如歌產生於蒙古汗國時期,蒙古王權衰微之後,流傳於民間而成為一種古老的民間音樂體裁,廣為流傳於我區鄂爾多斯市和蒙古國喀爾喀地區。
蒙古長調歌曲是最能代表蒙古族音樂藝術成就形式之一,它的旋律悠揚,內容豐富,演唱獨特,具有強烈的草原氣息和鮮明的蒙古族文化特徵,蒙古族長調歌曲是蒙古族人民在千百年來創造的燦爛文化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它在遊牧文化的土壤上生長,在牧人氈房溫暖的懷抱中成長,蒙古族長調歌曲具有漫長而悠久的發展歷史,根據歷史文獻,民間口碑,中外研究成果來看,基本判斷其大約產生於狩獵生產時期,至今,至少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有著源淵的關係,是一脈相承的。
蒙古長調歌曲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傳統文化基礎,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它始終與人民共命運,心連心。
蒙古長調大致有鄂爾多斯長調,錫林郭勒長調 、東北長調和外蒙嚓爾嚓長調等幾種。鄂爾多斯長調的歷史十分悠久,大都產生於蒙元時期,具有濃郁的蒙古古代生活氣息,富有濃厚的蒙古古典文化色彩,鄂爾多斯蒙古長調具有特殊性,它是蒙古民族唯一保存完整的宮延歌曲,杭錦旗是“古如歌”的故鄉,鄂爾多斯蒙古長調(古如歌)主題嚴肅,內容正統,以說教為主。大多是一些宮延或國宴演唱歌曲,內容唱時政,唱佛教、唱父母、唱故鄉或唱駿馬,如《聖主駿馬》、《班禪廟》、《綿羊白的房子》等;
近代發展簡史
蒙古國“古如歌”目前已經基本失去活態傳承,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發現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北部一帶還存有一部分“古如歌”及其傳承人。鄂爾多斯“古如歌”是蒙古族古典音樂的“活化石”、蒙古古老文明的“活標本”,這一失去王府、寺院等原本生存空間的古老歌曲,竟然流入民間獲得新生,以其頑強的生命力留存下來。
古如歌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黃河沿岸地區的牧區,即特古日格、希拉召、呼和木獨、巴拉亥、巴拉貢、巴音恩格爾及伊和烏素等地區。她如庫布其大沙漠中的紅柳,從成吉思汗時代的金帳宮廷里頑強地生存下來。直到新中國成立前期,杭錦旗的王爺府內還擁有著古代宮廷的武裝部隊、樂隊編制,以及一直沿襲傳承的古如歌藝人。之後,這些藝人散落在草原大漠深處,成為今天古如歌傳承的主要傳播者之一。
杭錦旗在秦漢時代一度是剽悍的遊牧民族匈奴的“龍庭”所在地,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防禦西北孔武善戰的匈奴人,匈奴人後來又分為南、北匈奴。南匈奴人後來融入到更加剽悍的蒙古人中。成吉思汗征西時就病死在六盤山里,回靈漠北途經鄂爾多斯草原,靈車不行,護靈的蒙古人終於明白這是聖祖“顯靈”,他們將聖祖用蒙古人的習俗葬在花如彩雲、草似海的鄂爾多斯草原上,成吉思汗八白宮就成為蒙古人世代朝覲的聖地。數代守靈的達爾扈特人,也成為古如歌的重要傳播者之一!
古如歌簡介
吟唱特點
古如歌其基本特徵是不能隨意吟唱的,吟有吟的規矩,唱有唱的規矩,一般在隆重而盛大的儀式上演唱,以三首為一組,稱為“三支首歌”或“三支正歌”,主題嚴肅,內容正統,唱時政、唱佛教、唱父母、唱故鄉、唱駿馬,以說教為主。其風格高貴典雅、博大肅穆,旋律緩而不拖,慢而不沓,節奏若隱若現,若即若離,旋法大跳大落,跌宕起伏。整個音樂充滿蒼涼之美,空靈之美和悲壯之美。
歌曲分類
從目前整理出來的古如歌主題來看,可將其分類為:
一類:國政歌曲(即國宴歌曲),主要以歌頌國政、皇帝、英雄事跡等為主題;
二類:以歌頌讚美家鄉壯麗山河、感恩父母為主題;
三類:隨著藏傳佛教的傳入,歌唱佛祖及其教義也成為古如歌的重要主題。
從以上幾類可以看出古如歌選材的莊嚴性和主題的崇高性。
演唱形式
古如歌屬於長調體裁,也是遊牧民族生產生活方式創造的草原標誌性音樂文化。古如歌這種儀式性的象徵符號,它的博大肅穆是由它的演唱形式而定的。在特定的場合內,眾人同時以單旋律齊唱形式展現粗獷蒼勁的長調風格,氣勢恢宏博大,氣氛的熱烈可想而知。不僅如此,古如歌在結構形式上也是非常嚴謹的,儀式演唱中沒有多聲部出現,由優美華麗的羽調式圖日勒格(引子)開場,唱腔由四句式曲調構成,節奏自由緩慢,字少腔多、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氣息悠長。雖然沒有固定節拍,但唱詞固定,不能有任何修飾及更改;圖日勒格後接三首古如歌主歌,主歌採用四行歌詞的民間詩歌形式,由多段體形式組成,這也是區別於圖日勒格四句式一段體的最大特徵;最後,才回到剛健、明亮的宮調式圖日勒格,演唱結束。
代表曲目
《聖主駿馬》、《綿羊白的房子》、《班禪廟》 、《河套之花》、《歌唱家鄉》和《彎彎的月亮》 、《聖主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政務大廈》、《寶日陶亥之花》、《政教》、《上都河》、《桑傑道爾吉》
發展現狀
現狀
成吉思汗的“國歌”古如歌在蒙古族最著名的史詩《蒙古秘史》中就有記載,堪稱蒙古音樂的“活化石”,這些“活化石”只在像阿木古楞這樣年近百歲的老人中傳唱,讓人擔憂,感到肩負的保護民族文化的重擔是如此的沉重!杭錦旗古如歌研究會會長古日巴澤爾說,他旗下的400餘名會員中,絕大多數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現在的年輕人只關注草原外面的花花世界,以及花花世界裡流行的時尚歌曲,古如歌的傳承,面臨斷代的危險!2014年8月17日上午,我們走訪古如歌傳承基地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村)時,整個嘎查(村)有592戶,1336人。其中蒙古族有854人,而古如歌傳承人只有23個人,而且大都是中老年人。古如歌大多分布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沿河一帶以獨貴特拉鎮,吉日嘎朗圖鎮為主,梁外原白音恩格蘇木靠近沿河一部分。古如歌面臨著失傳甚至消亡的危險,這讓我們又一次感受到古如歌傳承形勢的嚴峻!
保護與傳承
經過杭錦旗歷屆旗委、旗政府的努力,杭錦旗一共蒐集整理了111首古如歌,建立了十餘個古如歌傳承基地,成立了一個“杭錦旗古如歌協會”,現有會員400餘人。2008年,杭錦旗古如歌已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文化部也命名杭錦旗為“中國古如歌之鄉”。
“古如歌”是活態的蒙古音樂文化,如何保護這些原生態的古如歌?杭錦旗有關部門根據“原音、原調、原詞”的“三原原則”,紮實地做了一些基礎工作:
一是在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了蒙、漢對照的《鄂爾多斯長調民歌杭錦古如歌》;
二是把111首古如歌全部整理並翻譯成漢文;
三是在2009年成立“杭錦旗古如歌協會”;
四是蒐集複印蒙古國流傳的4本古如歌,與杭錦旗古如歌進行比較研究。
杭錦旗為了傳承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培養一批傳統優秀文化主力軍,保護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如歌”,不斷探索“活態”傳承發展之路,以基地傳習為主要抓手逐步形成了“輸送、培養、反哺”的良性循環鏈條。
杭錦旗先後設立了4個“古如歌”傳承培訓基地,即七星湖牧民新村傳承基地;杭錦旗蒙古族實驗國小“古如歌”傳承基地;杭錦旗蒙古族中學“古如歌”培訓基地;巴音恩格爾嘎查 “古如歌”傳承基地。
一是編寫“古如歌”培訓教材,開設“古如歌”培訓班,由古如歌傳唱人進行手把手傳授“古如歌”,同時邀請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有關專家及進行專業講座。現.已培訓45歲以下的古如歌傳唱人百餘人,年齡最小的僅7歲。
二是每年有計畫向區內外高等院校輸送“古如歌”專業音樂人才,使他們能夠更加系統專業的學習聲樂等相關知識,理論聯繫實際,提高音樂方面的造詣。學成後,開展“古如歌”相關研究與教學活動。形成以“輸送、培養、反哺”的良性循環鏈條,強力推動“古如歌”的傳承與發展。
三是在傳習的同時有計畫的對專家和民間藝人的演唱進行錄製,把這些珍貴的音樂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使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得以進一步保護和傳承。
傳承人代表
阿木古楞、斯爾吉浩日樂、如樂瑪永榮、慶克勒烏妮爾 、古日巴斯
傳承價值
鄂爾多斯民歌“古如歌”,它的價值不僅體現在音樂學,文藝學和語言方面,而且也體現在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方面,它是歷史,是濃縮的歷史,是傳承的歷史,是唱出來的歷史。是蒙古古典音樂的“活化石”是蒙古古老文明的“活標本”。
2008年“古如歌”被錄入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這一古老的藝術煥發了新的生命光芒,2013年捷 “古如歌”拯救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