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興觀
當中神台上供有雷祖,丈六金身,面有三眼,一隻豎眼在腦正中。 此殿正中神台前,有八尺余高一隻香爐和同等高的一對簽筒,俱銅製。 中間抱柱上,懸有對聯一副,上聯為“天地而外惟有水”;下聯為:“佛仙之道在通神”。
建築
建築特色
據清曹鑣所著《淮城信今錄》記載:“古天興觀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據本地父老相傳,在明朝中葉修理一次。清末賴文光捻軍進駐兩淮時,曾被焚燒。後在光緒年間重修,規模始具。全部建築共占地約十畝余,坐北朝南,在古鎮河下偏北,觀後為估衣街(東西向),西側為茶巷(南北向),俱為河下主要街道。
古天興觀建築群以中心軸線,由南到北,次第為山門、頭殿、二殿和三殿。東側有不少樓、殿,西側亦有少數建築,作兩翼形。山門前有廣場,約一畝余,東西備有轅門。南面有大型照壁一堵,周身系用大羅底磚斜嵌拼成,上刻約有一丈見方的“妙道通玄”四字,頗為壯觀。一山門外有石獅子一對。分列左右,連底座高有八尺余,雕工線條有力,狀頗雄偉。其第一層有山門二,正中山門為宮殿形,門頭有“古天興觀”四字,系在自礬石上鑿成陰文,大約一尺見方,筆力遒勁,填以藍色,頗為醒目。屋正中神台上面南而立者系赤發靈官,手舉鋼鞭過頂,狀甚獰惡。與其靠背而立面向北者,則為護法韋馱,兩手握降魔杵,拄於地下,俱金甲彩袍。兩旁為哼、哈二將(即所謂“鄭倫”與“陳奇”),俱身高丈余,幾乎頭觸屋樑,雖系泥塑,但外施五彩,周身披掛齊全,頗覺威嚴。北面有玻璃格子門八扇,常年關鎖,因此對頭道院落情況,只可望而不可及,要進去必須走東邊另一山門。東山六外,有朝西門房兩間,一明一暗,一律舊式木質玻璃格扇。與正中山門平行,設有水龍局,中有舊式水龍一架,扁擔、水桶和銅水節若干,以備消防之用。再西則為土地廟,嘻嘻二老,鬢髮如銀,或云:這不是老兩口兒,乃福、德二位尊神。風景
從古天興觀東邊山門經過道即進入頭層院落,古天興觀正中為頭層大殿,殿外有走廊,毆中間神台上供有真武大帝,俗傳其主持北方玄武,故周身袍服均黑色,披髮仗劍,腳踏龜蛇兩將。神台前有高四尺余之銅製方香爐一座,左右把手作二龍搶珠形,兩旁有一人多高之方形簽筒,亦系銅製,色彩斑斕,古色古香。大殿東西兩壁前側,有巨型銅鐘和皮鼓,俱以木架支撐。真武殿(即中軸線)之西,有朝東大殿三間,曰“豆神殿”,神台中間供碧霞元尹男像和衛房聖母元君女像,兩旁神台上又塑有東、西、南、北、中五方主痘正神。各神像面前掛有紅布甚多,俱系民間小兒因患天花、痘疹,愈後用以酬謝神靈的標誌。殿中抱柱上懸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我已將一片婆心,付諸庇蔭”;下聯是:“汝需積幾份陰騭,留於兒孫”,此聯旨在勸人行善積福,尚有一定意義。今天科學昌明,天花在我國已告絕跡,痘神亦隨之“失業”,談不上什麼“陰騭”,應當特彆強調精神文明了。在頭層院落東部,有朝西兩間鑼鼓亭,系舉行廟會及各神誕辰時奏樂之用。特點
傳說
由古天興觀真武殿東首進二道門,則為第二道院落。朝南有雷祖殿三大間,為古天興觀重點建築之一,畫棟雕梁,重檐飛角,十分壯麗。當中神台上供有雷祖,丈六金身,面有三眼,一隻豎眼在腦正中。前有牌位,上書“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之神位”十三字。神像左右兩側,各有一待者,東側者手牽一黑色有角有鱗的座騎,西側者手捧一對金鞭。神台下面分東西兩行,各兩人,高約八尺余,俱手執圭璋。文官裝束,狀甚肅穆,恐系雷祖駕下待從之臣。這三間大殿最可貴的是,即在東西兩壁上,從屋頂到神台,以浮雕形式,滿塑雷部二十四位正神,每朵雲頭或每座山巔上,姿勢不同地站著一位神像,手中都拿著雷屑和各種古代武器,真是形態各殊,栩栩如生。記得兒時前往參觀,印象最深的是有兩位女像,一個手持雙鏡,閃閃生光;一個手執敞開而又膨脹的朝空口袋,形象逼真,頗俱生活和神秘氣息。這大約就是所謂“閃電神”和“助風神”吧!據古老傳說:古天興觀雷祖殿兩面壁上的雷神雷將,可與河下古鎮竹巷街的玉皇殿(解放前已被拆毀)東西兩壁的天神天將互相媲美,洵為藝術珍品。東西後壁,又各有小神台,塑有太歲像,東面的青面獠牙,三頭六臂,手中各執法器,狀甚猙獰;西面的神像面貌雖較文靜,但兩眼眶中各生一手,手掌里又各生一眼,亦屬奇特。據道士云:東首為值年太君太歲,西首為甲子太歲。妄言妄信,亦只是民間的一種傳說。殿內亦有巨型的銅香爐、銅簽筒和銅鐘、皮鼓等法器。正中大樑上懸有匾額一方,上題“威靈顯赫”四字,上款清光緒初年,下款系裡中信士某某敬獻。在大殿中間抱柱上懸有一聯,上聯是:“天威可畏,霹雷一聲驚賊膽”;下聯是:“神目難逃,電光三閃照人心”。雖寓勸善之心,終多迷信色彩。雷祖殿當中有暗井一口,上蓋檳榔石。雷祖殿的西斜對面,則為朝北的火星殿,連正面神台(上面一位)和東西兩神台上共六位火神,其餘在兩邊神台上還塑有許多火龍、火馬、火鴉及火箭等。最有趣者,為正神座位兩旁,各雕一尺多高的小人像一個,系古代平民裝束,均呈脅肩諂笑之態,一名掇掇老爺,一名撥撥老爺。民間傳說:火神面惡而心善,不大願意使人慘遭回祿之災,但耳朵根子很軟,經不住兩位“小老爺”的不斷攛唆,竟把某些家庭燒得家破人亡。此事本不見於經傳,雖神話小說和私家筆記亦未見著錄,大約舊社會廣大民眾,對於某些搖唇鼓舌之徒、挑撥是非之輩,於心傷目擊之餘,創此兩個反面小人物,加以譴責,以發泄胸中的積憤吧!火星殿之前,有一顆兩人合抱不過來的銀杏樹,高約四五丈,虬枝插天,濃蔭匝地,幹上並生有不少乳形木瘤,顯已有數百年之久,為這座有名古剎平添幾許神秘。可惜在日偽時期,被“二黃”砍伐,否則與城裡東嶽廟的銀杏樹可以媲美。二道院子東側,有一間朝西的財喜殿,當中神台上,有兩個神像,一男一女,俱三十左右年齡,男的花帽彩袍,女的鳳冠霞帔,頗似一對新婚夫婦。尤其可異者,即周身全系木雕,其頸、肩、臂、肘、腕、指、胯、膝、踝、趾等,俱有活榫,可以轉動自如,外加衣冠,頗肖生人。而殿名“財喜”,亦有進財增喜之意。舊社會有些人當兒女婚嫁時,恆來此處香燭祈禱,俾使得他們婚後幸福,故此殿堂雖小,而香菸頗盛。結構
再進古天興觀三門,為第三道院落,向東一拐,有牆隔著,中開一門,裡面另成一院(在中軸線之東),朝南三間名財神殷,共有神像五座,俗稱五路財神。其正中黃色帷幔中,為黑虎玄壇趙公明,跨虎執鞭,像極威猛。東西神台有神像二,為招寶天尊和納珍天尊;西邊為招財使者和利市天官。因為財神,香火自然鼎盛。五位神像上被信神者掛滿紙疊的、木雕的一串串金銀元寶。這倒從另一面產生了對當時社會現實一種幽默的諷刺:百姓尚在窮困,“官人”已先發財了。對面朝北為三間大(讀“代”)王殿,系祀水神之所,即所謂金龍四大王、楊泗將軍和河口太爺等名稱,並在各神像身旁塑有各種水族,如龜、鱉、蛇、蟹、蝦、蚌、螺、蟾等。想系當年天興觀處在淮水之陰,故有這些神話。兩殿之間,有一西向小樓,計上下兩大間,樓下為道士宿舍,樓上有一座三尺高的銅製關帝像,綠袍金甲,赤面長髯,形象威武,因年深日久,銅綠斑駁,彌足珍貴。 再從第三道中間院子折向西,有牆為界,中開一門,內為又一大院落(在中軸線上),有三間朝南大殿,為古天興觀最後一幢主要建築。三間俱系敞檐(以前中軸線上三座大殿,包括山門在內,俱系一明兩暗),殿前面有卷,卷後有二十扇木格(東西各六,中間八扇),每扇格上,俱有浮雕,內容都選自《紅樓夢》故事,精雕細琢,玲瓏剔透,頗具立體感,實乃藝術珍品。可惜主持道士不善管理,到民國廿年(1931)左右,只剩十餘扇。上面還有不少殘缺,殊堪惋惜。殿中間黃綢帷幔中,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座神像,俱系金裝。查“三官”,系道教祀奉的神祗,相傳始自漢代,可謂由來已久。據古老相傳,古天興觀的最後一層三官殿神像,自被捻軍焚毀後,已不存在,後來的三官像系自古鎮河下西南角的三坂橋畔的三元宮中移來,已較原來神像小得多了(按“三元宮”和“三宮殿”俱系奉祀天地水三官,名雖不同,實系一回事)。東首後壁神台上,有幾個不知名的小神像。西首神台上,則有一獸,體形似犬,身有龍鱗,而只有三足,傳三足為蟾,但體形則又不類,人們名之曰“水怪”。蓋黃河未奪淮之先,觀北面本系淮水,現觀後地名尚有殷家碼頭、相家灣等,則三官與所謂水怪,諒與淮河及奪淮後之黃河有關。後黃河又北徙,但遺留下來的堤壩,俱較古鎮河下的別處地段為高,亦屬可證。此殿正中神台前,有八尺余高一隻香爐和同等高的一對簽筒,俱銅製。殿正中樑上懸有多角形大玻璃燈一盞。東西兩壁,一鍾一鼓,俱巨型,懸在木架上。三官神台前,亦有四座文官裝束、手執圭璋的四神像,約八尺多高,想亦系三官侍從之官。中間抱柱上,懸有對聯一副,上聯為“天地而外惟有水”;下聯為:“佛仙之道在通神”。其意在可解不可解之間,帶有幾分神秘意味。此殿另一特點:即當中神台三官座下,各有一井,神台前供人們跪拜用之長方形(長約六尺寬約四尺)檳榔石下亦有一井,殿東西壁下各又一井。以上六井均暗井,東壁在卷殿之間有一明井,系石制井欄。據民間傳說:當年(光緒年間)修天興觀的所需木料,俱從井內升出,後忽有一匠人云:“木料夠用了。”故有段木頭,雖露出水面,而未出井欄,僅直立其中,搖之可動,拔之不起。以上共為七井,因此古天興觀既名三官殿,又號七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