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古劉村現存的
尼庵遺址其勢險峻、風光獨有、坐落村後、屹立塬頭。整個庵院;凌空入雲、古柏環繞、雜樹相擁。庵內現遺存三孔土窯,一正兩廂。尼僧所植皂角樹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根深葉茂。印證了歲月之滄桑,該村之遠古。被國家定為保護珍貴古老樹木。沿村道盤旋而上,登此庵門,站立樹下,可見湯峪,蔡峪,岱峪,羊峪,峙峪等河流在其腳下匯集為滻河流入灞川。既可遠觀秦嶺之巍峨,五原之壯觀;又能近窺方圓村寨之渺茫,萬里山水風光盡收眼底。九天紫雲仙氣裊裊升騰……被當地人稱之為佛門一奇剎“白麓仙人洞”。
背景故事
古劉村背後的原坡又名為長壽山。相傳:《白蛇傳》故事中的白蛇盜靈芝一節就發生於此。有現存白娘娘廟(白廟村),黑娘娘廟(圪垯子),以及八十年代在古劉村天然發現的神奇溶洞為證。溶洞,當地人又稱之為龍洞。洞深百米,其形如蛇,鬼斧天功,自然而成。當時吸引了全國各地遊客蜂擁而來,取水養生,日接應人不下萬人次。作家李武迅以《古劉村發現一神奇溶洞》為題的文章發表在“陝西日報“、“西安晚報”之後,更是文明遐邇,名傳萬里。
發展歷史
抗日戰爭 期間,古劉村“大衫子”有五人,武藝非凡,飛檐走壁,拍腳躍牆,遠近皆知,世人聞之膽驚,百姓提及吐舌。由此該村又被稱為“小日本”。解放戰爭期間,該村稱之為紅色村,以該村村民楊占山為代表的地下黨與藍田縣地下黨負責人趙子和聯結,在該村發展地下游擊隊員不下五十人,擁有槍枝五十多桿。楊占山又與李浩、陳平等地下黨員共同成立了“滻河游擊隊”,他擔任游擊隊長,所瞎滻河流域近百里村寨。當時流傳:“先有楊占山,後有鳴犢區委”。
古劉村村民李俊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朝鮮參戰四年,負傷累累。
村民李振銀一九五零年參加“解放西藏戰役”,負傷無數。
民風民俗
古劉村解放前入黨有二人,一九四七年楊占山入黨,一九四八年李雲漢入黨。“土改”至“合作化”,“大躍進”入黨有14人:李兆景,李振有,劉志英,江玉蘭,魏彩蘭,劉學謙,劉培軍,楊振文,李文榮,李烈,李振銀,楊忠選,李兆友,楊兆賢。
“社教”至“文化革命”期間,以長安縣蒲忠智,毛芳霞,李秋線為代表的講師團,在全省掀起了“學習先進”的高潮。李秋線就是古劉村人。當代著名作家李武迅(古劉村人)以百萬字長篇小說《厚土高天》而被文壇定為國慶五十周年獻禮之作,在海內外遠近馳名。改革開放以後,西安電視台曾以《古原老村農家樂》為題,對古劉村“民間社火集子”進行了專題宣傳,幾乎全國各地家喻戶曉。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部隊幾次圍剿古劉村,逮捕游擊隊員,當時空炮殼就撿了幾筐。 土改時期長安縣第一任書記李浩,縣長陳平三次慰問古劉村。
古劉村曾發生過三次巨大的滑坡災害:解放前一次,64年一次,84年一次。當地人相傳因文革毀廟,惹怒白蛇,“水漫金山”而導致。
古劉村五十年代曾舉行過一年一度的民間取水活動。當時以李兆智,楊兆田領頭的取水隊伍可以“手抓紅鏵”,“臉戴火籤”,“坐滾沸油鍋”。方圓百里人稱:“兆智抬架,兆田講話”。其香火之旺盛、聲勢之浩大,使古劉村名揚千里。 七八十年代,以該村村民李忠富、劉西峰領隊的“古劉基建隊”是最早農民工進城的先例。開闢了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先河。“古劉基建隊”曾在西安鐵路局、西安鋼廠、西光廠、黃河廠等大型機關企業一紮就是幾十年,名聲大震,譽滿西安。
九十年代,時任該村書記的楊東志:“推廣沼氣灶”深受四鄉八社農民歡迎,又是農村利用能源的先例。
社會事業
2000年古劉村被國家定位“酸棗接大棗試范村”。滿坡的酸棗變成了大棗。古劉村民眾文化活躍,遠近鄉村劇團幾乎都來古劉村演出。如:藍田縣龔家村劇團,肖家坡劇團,王莊劇團,長安區東嶺劇團,鹹陽市大眾劇團等。古劉村“民間集子”遠近馳名,由該村民間說書人楊振發,楊平武,李忠堂等人發明的“唱、念、動、跑”、在民間集子表演
中還屬全省第一。創作的優秀劇目有《黑板打草鞋》《洋人打架》《背媳婦》《雙放牛》《王祥臥冰》《孫猴盜扇》。
評價
省市電視台、報社、廣播電台、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多次進村考察,把古劉村定為“華胥文化”發祥村。古劉村人傑地靈,重視教育,恢復高考制度以來,考取大專以上的考生有近百名。許多社會名流聞名而來:佛教高僧白瑪塔青活佛、省佛協宗元法師、著名影視演員黃瑩、著名作家杜鵬程、陳忠實、賈平凹、著名書法家茹桂、著名考古學家石興邦、等均來過該村觀光。